书海漫步
书海漫步

寻找隐喻

怎样成为一个通才

人生先广度,后深度,才能突破自我设限的壁垒。事业先业余,后专业,才能积淀潜在的多面能力。思维先类比,后迁移,才能触类旁通,厚积薄发。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需要把自己打造成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通过跨界不断拓展能力范围,这才是最好的成长路径。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通才呢?

大卫·爱泼斯坦的《成长的边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通才的学习模型,非常值得借鉴。

第一,建立联系。学习一个理论,我们不光得知道怎么用,还得有意识地去学习,它从哪来的?为什么能够被提出来?除了能用在这个领域,还能用在哪?通过这一个知识点,发散地去学,构建知识网络,不断拓展一个理论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度思考。

有学者在美国空军学院做过一个跟踪学习效果的研究。美国空军学院的课程以科学和工程为重点,学员们需要接受严格且高度结构化的训练。学校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学习微积分的系列课程。为了检验教学成果,学生们会被随机分配到近100位不同教授的课堂里,学期末要给各位老师打分。

研究人员收集了十年内,一万多名学生的数据,发现,在一些微积分初阶课程中,有些班级的学习成绩特别好,学生也给老师打了很高的分。但是在后续的中高阶微积分课程中,这批学生的成绩就比较一般了。反而是那些在初阶课程中,通过“建立联系”的提问方式来教学的班级,学生后续表现更好。但这些班级的老师都被学生打了很低的分。

这个研究的结果提醒我们,一定要避免把眼下的表现当作学习本身,现在的成绩是具有一定欺骗性的。

第二,交叉练习。我们要灵活地掌握知识,必须变换学习内容和情境。这种方法被证实可以提高归纳推理能力。当面对混合在一起的不同例子时,学生们可以学会抽象概括,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于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比如,你去参观博物馆,想要辨识出几位艺术名人。但是在此之前,你又从未见过他们的画作。那应该怎么做呢?作者在书中提出,最好的方法就是交叉练习,混合记忆。你不要先连续看一堆毕加索的画作卡片,又连续看一堆塞尚的,最后再连续看一堆雷诺阿的。你应该把三种卡片混合在一起,打乱顺序地看。虽然这种练习,肯定是更费力,但是当你走进博物馆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有多好。

这种学习方式,本质上是通才的跨领域学习。在广泛涉猎知识的过程中,反而会加深对某些专业领域的理解。

第三,先测试,后学习。在学某个知识的时候,不要一上来就学习具体内容,而是先进行一个测试。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尽管很多学生给出的答案是错误的,或者是对自己的错误答案特别有信心。但是当他们获得正确答案后,很明显会记得更牢,掌握知识的效果更好。多犯错可以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因为人们费劲地在脑海中检索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大脑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这种努力是真实的,也是真正有效的。

第四,设置间隔期。给自己一个刻意不练习的等待期。刚掌握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不要立马就进行练习,因为这个时候记得肯定最牢。故意等上几天,等自己开始有点忘记这个内容了再去练习。测试难度虽然增大了,但是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把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

作者在书中提到,2007年,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一份报告。在一堆五花八门的学习方式中,他们想要明确,哪些学习方式是真正有科学依据的。结果正是上面这几种:建立联系,测试和间隔。

只有通过这些费劲的方式,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把知识应用到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我们今天一直在说的,通才的广泛思考和深层类比迁移能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