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卡车司机
皮卡车司机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朋克青年

我:一个高考工厂流水线的残次品

早上 6:00 的跑操


我的15岁到18岁在一所衡水模式的高中度过。大家可能在网上见过一些照片,军队一般的跑操方阵、挂满红色条幅的教学楼、着装一致甚至发型都一致的学生,那些我都经历过。

高考成绩还可以,填志愿的时候觉得茫然,最后做了最稳妥的选择——去学金融。大学四年对专业课兴趣寥寥,成绩维持在及格线上,参加了NGO,跑去听文史哲的课,过得自由而散漫。在金融系做的好的人往往有一股目标明确、一直向上的劲儿,这股劲儿支撑他们保持高度自律的作息、参加各种商科比赛、从大一就开始去企业实习,我不属于这样的人。

到本科毕业的时候我还是觉得茫然,我长成了一个怎样的人呢?我真正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什么塑造了现在的我而我又该对现实的处境作出怎样的回应?偶尔会觉得痛苦,很快又被自我厌弃掩盖,在泥潭里逐渐麻木。

想不明白未来要做什么,我就没有继续读master,留在了大三时实习的公司。工作的忙碌会给人一种稳步高歌的假象,但一年以后那种笼罩了我四年的倦怠感又卷土重来,我成为了新闻里那种毕业一年就辞职的90后。

到现在大半年过去了,我还是待在家里,每天想到什么就看什么,研究好玩的东西,有灵感就马上记下来。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我开始对自己产生兴趣:

「我是一个现实意义中的失败者吗?怎样的评价标准是合理的呢?」

「为什么我妈妈对我永远不满意?她对学历的执念从何而来?」

「metoo事件时,我做的也只是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声援,这样做有实质意义吗?」

同时,我也开始对其他人也产生好奇,一个事件发生时我总会去各种平台看大众和专家的评论,去看我以前没有耐心看完的大部头专著,然后厘清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我开始有急切表达的欲望,把以前一闪而过的想法整理成完整的文章,在日常中在网络上不断拉着人讨论。

这种感觉令人迷醉,我找回了一种能力,一种我早该习得却在高中就被剥夺的能力。

对于我来说,高中是形成独立意志的关键时期。而在那个时候,自习时间看其他书的人要被挂在通告栏上,放学后牵手在操场散步的人会被勒令回家,所有人都被看作是同一个人,要学习,要自律,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好奇都是没有必要的。

表面上你用三年的自由换取了一张名牌大学文凭,实际上磨灭的是你探索自我和认知世界的意识。

有些人不在意,我觉得不值。

知乎有一个问题是「衡中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遗症」,大多数回答把「是否考上好大学」作为失败与否的分界线,内容集中在对三年黑暗生活的吐槽。其实真正的后遗症是这种高压模式对个体思想自由的限制。从高考工厂出来的人经常被贴上「书呆子」、「没有爱好」、「情商低」的标签,作为当事者,我会感到愤怒,不是为这种模式辩护,而是很多人都忽视了那种环境下个体并没有多少选择的权利。

希望我们成为健全的人,至少要给我们思考的自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