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
过来

躺尸爱好者;十年老社恐;佛系PhD

当政治全面地入侵生活,普通人该如何自处?

在爱国主义高涨、任何言行都可能被视作不爱国甚至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的情况下,且不论作为一个异见分子,在政治上保持冷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2019年的9月,我时隔一年后回国,在一个饭局上一个亲戚问我:「你是学新闻的啊,那你说说看外国人是怎么看香港的呀,说来听听看嘛。」

那时候我就觉得这种事情还会在之后的很多个饭局中出现,果不其然,那段时间和朋友聚会的饭桌上永远离不开香港,就算一开始大家都只是在简单地叙旧,在某个短暂的沉默之后,总会有某个人开始按捺不住:「最近看那个香港的新闻,把我气死了……」

我其实很不愿意在饭桌上卷入任何有关香港的讨论。第一是因为香港的局面复杂,事实上很多的细节并没有搞清楚,可能也没办法搞清楚,更别说理性讨论了。在一个全城几乎每个街道都随时可能会有抗议活动、会有言语和肢体冲突的局面中,哪怕是在现场的新闻媒体也只能了解到局部,很多时候你很难说清楚暴力是怎样发生的,是谁先动的手,是哪一方先突破了边界。更何况大家的信息源不同,你很难跟一个所有信息都来源于《环球时报》和《观察者网》的人讨论香港。

其次是一个在根本上认同港人诉求的人,在大陆的语境下非常的尴尬,你随时可能陷入到需要和亲人朋友割席的境地,更不用说,如果你的父母本身就是体制内的人了。类似的事情在2016年的英美有太多的例子,原本亲密的人可以因为对特朗普和脱欧的看法不同而老死不相往来。而大陆的情况是,主流的立场已经标定好了,任何异见分子都是大逆不道,在亲朋面前诚实地表达自己无异于一种政治上的出柜,你很难预估得到对方的反应。

所以在这种饭局上,每当对方神情殷切地看向我,希望我发表些什么看法的时候,我都只能耸耸肩说:「不知道诶,我没有什么想法,我不研究这个,也不太想讨论这个」。这句话当然很敷衍,但很奏效,基于饭桌礼仪没有人会逼着我发表观点。不过我也很怀疑自己早就被看穿了,因为回避本身就代表了某种立场。

「在海外念新闻」,这个身份似乎已经刻画出了某种形象:你经常看新闻,关心时事,关心政治。我并不认同这种粗暴的形象刻画,毕竟我的许多同学出国只是为了体验生活,念新闻只是因为这个专业的入学门槛低,TA们并不怎么关心时事和政治,平日里刷得最多的是抖音和今日头条。但不可避免的,只要你说自己在海外念新闻,饭局上总有前辈好奇你对当前时事的看法。

在2019年之后我就有预感,在之后每一年的各种饭局里,我大概都会遭遇到这种尴尬的境遇。

2020年的话题是疫情。1月底疫情在武汉爆发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这会是一场足以影响整个21世纪的灾难,更没有料到的是,疫情会引发对西方民主和中国模式的大规模讨论。

2月份的时候,身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忧心忡忡,一方面担心远在故土的亲朋好友的安危,不断给家里的老人做科普,提醒TA们出门要戴口罩,回到家要立刻洗手;另一方面是担心疫情会扩散,自己可能会困在英国。

3月份的时候情况急转直下,每天都会爆出英国的本土病例,我的手机里不断地弹出各类新闻App的Breaking News。我的家人也由一开始的庆幸我远在英国,到开始忧虑要不要让我立刻回国。最终在英国卫生大臣发表那番模凌两可的「群体免疫」言论之后,容不得时间考虑,TA们命令我在一个星期内处理完所有手续即刻回国。

那当然是有一种屈辱感,在那个时候离开就好像逃兵一样。可是你也不得不考虑到家人的心情,你知道如果继续留在英国,TA们在接下来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里可能每天都吃不好睡不好。

10月份的某一次饭局上,我再次面临了关于政治的灵魂拷问。当时主流的舆论基调是,中国在控制新冠疫情的表现上领先全球,而反观西方世界,一边标榜着自由民主重视人权,一边却让几十万民众死于疫情。

饭局上一个做考古研究的前辈听说我在国外念新闻、而且研究的主题是中国新闻之后,可能是他的学术热情让他忘记了这是一个饭局,开始「大放厥词」:「新闻的前提是自由,中国哪有什么新闻啊?中国的新闻都是被管控起来的,没有自由。」

这话是冲着我说的,说得我冒冷汗。这饭局是家里一个叔父组的,他是个根正苗红的党员,平日里对我们这些小辈颇有提点。这位老前辈冲着我说这番话,我不能附和,更不能反驳,也不能做细节性的探讨告诉他中国还有严肃的新闻人,我最佳的方法是微笑着默默点头——这点头也不能表示赞同,只是让对方知道你听到了而已。

这个时候叔父出来救场了:「你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中国还是很好的,你看这次疫情,就证明了中国的体制是有优势的。」

中国饭局向来倾向于和和美美,大家都清楚这不过是一种社交方式,对于有争议性的话题应该尽量避免。最完美的饭局就是大家插科打诨集中火力一致对外,反正只要上了这个饭桌就是自己人,自己人就绝不能有二心。

可惜这位老前辈实在不懂饭局礼仪,太过较真,还试图说明官方在前期由于信息封锁做出了何等错误的决策。他话还没说完,叔父不愧是饭局老油条,立刻举起酒杯搂住对方的肩膀:「行了行了今天是来喝酒的,不说这些,干……」

话题到此终止。

我其实是很羡慕这位前辈的耿直的,敢于在这种情形下谈论敏感话题并且真实地表达与主流意见相悖的观点,是一种超凡的勇气。而我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逐渐学会了圆滑与世故,学会了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其实是一种懦弱,更显油腻和不堪。

后来的事情还有很多,2021年开始,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辱华事件,从新疆棉,到伊藤美诚,到小S,再到陈漫……我看着朋友们在微信群里转发各种自媒体的消息,或者在饭桌上义愤填膺,许多次我都倾向于保持沉默,只在社交媒体上隐晦地转发一些境外的消息,但这其实只是自我安慰罢了,TA们没有梯子,也可能压根就不会点进去看,我的转发只能骗得同温层里的几个like。

我的另一位朋友比我勇敢,她努力地在群里转发境外报道的截图,但最后的结果是她和朋友们吵得不可开交,约定从此之后再也不谈政治,只做酒肉朋友。唯有如此,友谊才有延续的可能。

在爱国主义高涨、任何言行都可能被视作不爱国甚至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的情况下,且不论作为一个异见分子,在政治上保持冷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正如我们看到每逢党庆国庆,社交媒体上齐刷刷的一排祝福,在此刻保持沉默极可能引来猜测;正如我们看到在河南水灾中,公众人物被逼捐并且必须晒出捐赠凭证,否则各种私信谩骂会不断地质疑你的爱国热情;正如我们在新疆棉一事中所看到的,连你的日常穿着都必须接受政治拷问。

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十几年前,国人就不得不抵制日货。经历过上世纪各种政治风波的老一辈对此也肯定不会感到陌生,纠结于左派还是右派的身份,和今日的我们纠结于爱不爱国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我们曾经以为意识形态会慢慢退场,政治改革会逐步推进,在2013年,某份报纸还满怀希冀地喊出「中国梦,宪政梦」。但在未来,当国家已经无可避免地融入世界的经济文化体系、在政治上却与其他各国冲突不断的局面下,生活在大陆的人们还会一遍一遍地经历这样的尴尬——需要在不断的质疑中被迫表态,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检视自己的政治忠诚度。

或许对于部分朋友来说,单单检视自己还是不够的,我们最好还要检视网络上的所有用户,党同伐异;检视身边的所有人,大义灭亲。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