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式化
炙式化

一位熱愛學習各種事物的「學習者」,偶爾寫寫各種文章幫我自己整理思緒,科普一些實用或沒用的知識,當然還有騙騙錢(燦笑)。還是個工作狂,什麼都忙,覺得時間永遠不夠,但我自己樂在其中,這就是「幸福」的滋味。 所有資訊全在Linktree,請慢慢欣賞:https://linktr.ee/Zioh

為何一群人可以同時相信一件蠢事,「社會證明」如何影響著我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一種經歷,像是就學時期一個人問了一個問題,而在那群聊天的人裡,一位比較有「學識」的人說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大家也不疑有他的相信,結果發現是錯誤的狀況?類似像這樣,一群人都以為那件事是對的,但後來卻恍然大悟根本一開始就錯了的經驗,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當初會輕易相信?(類似從眾效應那樣)

這其實是一種思考上的陷阱「社會證明」,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吧!




🙋‍♀️ 何謂「社會證明」,它如何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

在讓我們正式進入今天的主題前,我想先聲明這篇文章的主題會與從眾效應、社會認同等理論有關聯,但既然他們不是同個詞彙,表示還是有些微的差異,因此不能將其相提並論,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喔。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撰寫到有相關聯的主題,如果你對特定主題有所期待,歡迎在留言區敲碗,各位敬請期待。


進入正題,什麼是社會證明(Social proof)呢?簡單來說,這是一種模仿、複製行為,在一個人還不夠了解一項事物時,便盲目的模仿起了那件事情,多半時候還認為那就一定是對的,不疑有他的就相信。當然那件事情還真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實際情況往往大錯特錯,這就是在描述「當越多人認同一件事時,這件事就越是正確」這種荒謬的思想。

這裡在把開頭的例子拿過來:「像是就學時期一個人問了一個問題,而在那群聊天的人裡,一位比較有「學識」的人說出了自己的答案,而大家也不疑有他的相信,結果發現是錯誤的狀況?」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6936406/


看完上述的說明與例子,相信你已經對社會證明有了基礎的了解,你可能會想說,這不過是一種情況,也會有正確的情況發生吧?沒有錯,確實你可能會相信到錯誤的事物,但也可能會相信到正確的事物,全憑機率與運氣。但重點根本就不在這裡,重點在於你毫無根據、盲目的就相信了一件事物,並且往往是一個群體同時發生這種情況。


所以說,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理論呢?社會認同其實是一種心理和社會的現象,也就是說是我們在思考上會自然而然影響著我們的東西,但因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成為了一種「思考錯誤」。用專業一點點的方式說明,社會證明指的是「當人類對一件事情不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性,就會自然而然的向他人尋求解答」這樣的情況。

在理解到這個理論時,我自己的想法是:「既然我都無法完全、完美了解一項事物了,卻還奢望別人能做到?」也許是我太自傲也說不定,但事實就是他人並不一定比你了解某項事物,而且這種盲目的行為還是會一直伴隨著人類的心理現象。


不知道在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否會覺得擁有某些名號的人,例如「某某某權威」、「某某某大學教授」這樣的人比較專業?確實,他能擁有那樣的稱號,表示他「可能」擁有相對應的能力,多數的時候確實如此。但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對此往往了解不夠詳細,只會盲目的相信這種很顯然是「刻板印象」的事,這便會讓社會證明更加的強大、有說服力。

相關文章:《台中一中音樂老師情緒失控?談談何為「訴諸人身」及台灣教育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428092/


如果你只看完了上面那段敘述,你可能會以為我們應該極力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在做選擇之前多去思考不同的面向,不要全盤相信。某方面來講確實沒有錯,但這是一種心理、思考上潛在的問題,並不是一個人太蠢導致的(當然你要把人類都很蠢當作前提那我無話可說),我們根本無法完全克制,並且在某些方面上,社會證明還有出其不意的表現,因此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 就算有五千萬個人認同一件蠢事,它也不會變真理!

「就算有五千萬個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是對的。」這句話來自英國著名現代小說家威廉·薩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意思很簡單,如同字面上的意義那樣,就算有超級多的人都認同一件愚蠢的事情,那件事情也不會因此變成對的,因此變成真理;社會上大多數的人的認同,並不能改變一件事實。

而事實是很多人不會意識到這點,還盲目的繼續相信著那件事情就是對的。而群體一致性的認同一件事情就是真實的,明明不一定擁有實際的根據,但卻能讓同時一群人都有同樣的認知?這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有沒有什麼實際的例子能舉例呢?

有的!一名土耳其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穆扎弗·謝里夫(Muzafer Sherif,以下簡稱謝里夫),在 1935 年做了一項有關「社會證明」的實驗。這個實驗分成了三個階段:

圖片來源:The psychologist https://thepsychologist.bps.org.uk/volume-27/edition-11/unknown-muzafer-sherif


首先在階段一,謝里夫讓受試者待在一個黑暗的小房間裡面,讓受試者看著大約5公尺遠的一個光點,並判斷那個光點移動了多遠,所有的受試者在最後都給出了差不多的答案。(實際上那個光點根本沒移動,只是因為自動力效應而看似有動)

再來,過了一天後謝里夫讓受試者分成兩兩一組的方式,再重新測試一次,看看光點有沒有移動。這次的測驗差別在於謝里夫要求受試者要大聲的說出自己的判斷結果,儘管一開始兩個受試者往往給出不同答案,實驗的最後卻都給出了同個答案。這就是這個實驗弔詭的部分。

而謝里夫認為,受試者可能因為擔心自己愚蠢,因此隨意的就給了一個答案,所以便再測試了一次。這次謝里夫讓受試者再次單獨的判斷光點有沒有移動,而受試者竟然都維持了當初兩兩小組測試的答案,表示他們真的認為那個答案最可信啊。


由上述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真的很容易受他人影響,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尤其是在對一件事情還不夠熟悉、理解的時候更是如此。

而且試想看看,實驗時只是讓兩個人一組去做測試,因此只有兩個人受影響。但我們的社會、生活並不是如此,加上網路的發達,資訊的獲取變得非常容易,因此一傳十十傳百這樣的情況絕對時常發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大部分的人都盲目的相信這就是「正確的」。(關於社會證明其實還有其他實驗,但礙於篇幅過長便不再講解。)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246258/


如果說只是一些無傷大雅的事情,那麼也許沒有關係。但要是發生像「霸凌」這樣的形況可久沒那麼簡單了。當一個人在網路上用言語攻擊一個人,說明那個人有多麼糟糕,多麼該死,而這個時候若非常多的人都盲目的相信這就是事實,那事情可就大條了。

因此請記得:「就算有五千萬個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就變成是對的。」




🔍 除了壞處好無優點嗎?告訴你三個實用方法!

我們在第一大段落已經說過:「社會證明還有出其不意的表現,因此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意思就是社會證明並不是只有負面的例子,並不是只會為人類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接下來讓我們看看社會認同的正面例子,告訴你三個社會認同實用的方法。

第一個應用是「罐頭笑聲」,我想大家對此應該不會陌生吧?大家對罐頭笑聲的想法是什麼呢?是覺得笑聲很尷尬、很煩還是?我自己也是不怎麼喜歡罐頭笑聲,但也不會到討厭的地步。也許你會覺得在影片中加入罐頭笑聲是件很蠢的事情,會讓大家對影片感到很厭煩,會降低影片的收視率。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適度的加入罐頭笑聲反而能讓觀眾的反應更加良好。一些電視工作室觀察到,在某些事先設定好的「笑點」段落加入罐頭笑聲,會讓觀眾自然而然的認為現在是「有趣」的段落,「所以你就應該笑啊」,帶給人這種感覺。也許有些荒謬,但事實確實如此。因此「適度」的加入罐頭笑聲,我想也是有幫助的。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713149/


第二個應用是「產品行銷」,我想現代人都多多少少看過一些明星、藝人會去代言、業配某些產品對吧?而在大家都還沒有使用過那家產品時,為什麼卻會特別選擇某些產品呢?其實這其中的原因,也許就與社會證明有關。大家會自然而然的認為,擁有比較好的名號,粉絲數較多的人比較有公信力,比較值得信賴,因此他們推銷的產品想當然比較受青睞。


最後是「網路評價」,不知道大家在去一家餐廳時、看一部電影時、玩一款遊戲時會不會先看看網路的評價呢?這其實也與社會證明有關係喔!因為我們對於那些事物是未知的,是不理解的,因此很可能透過網路評價去事先判斷,而往往都會比較輕易的就相信網路上的評價,儘管那毫無根據,或者一點都沒有道理。

延伸閱讀:《電影、餐廳評價隨便信?什麼樣的評價有建設性?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34639/


以上講解了三個社會證明的應用,其實還有很多,但礙於篇幅有限先介紹到這裡。如果你對此有興趣,也許可以多多找資料,並多做研究,就能幫助你在行銷上更得心應手喔。




👁‍🗨 如何避免自己落入陷阱,並反過來利用?

到了文章的尾聲了,在文章的前半段我講述了社會證明是個什麼樣的概念、理論;並且說明了社會證明如何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如此的「盲目」。而在後半段我則說明了社會證明在社會上的應用,雖然這邊利用「負面、正面例子」直接區分出了好與壞,但實際上我認為不需要特地去談論好與壞,因為這就是一種心理現象,只是取決於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它時,才會產生這個現象是好是壞的想法。

而再次強調,這只是一種心理、社會現象,因此並沒有辦法完全的克制,這其中的原因,也許也跟他有實際的作用有關。如果說社會證明真的毫無用處,那它還不會自然而然被淘汰嗎?因此我認為社會證明這個心理現象肯定是有實際作用,只是隨著時代、人類文明的發展,有些對古人是益處的功用,在現代變成了負擔。


而我們要做的,想當然就是「與其共存」。實際上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影響大的管,影響小的就別理他。像是一些罐頭笑聲這種問題,除非你的目的是要讓台上的很尷尬,不然就算你跟著笑一下也不會怎麼樣,如果表演者真的表演的不是太好,也許還能幫忙緩和氣氛!?因此像是這種無傷大雅的問題,大可以不用特別注意。

而什麼要特別注意?簡單來說就是有可能危害到他人、危害到自我、危害到社會的狀況,建議你最好將這個概念記起來,在你要做出比較重大選擇時好好審視,免得掉入陷阱裡了。實際舉個例子像是「霸凌」這種問題,因為危害到他人,就應該好好審視實際的狀況到底是什麼樣子,是大家單方面的在「欺凌」一個人,還是其實那個看似被欺負的人也有可恨之處?

而如果你是某些廠商、商家或做社群行銷的,那也許你就能夠過某些方法,去引發社會證明,為你帶來不小的利益,當然這個大前提是以「誠實」為原則,不去欺騙消費者。關於行銷的部分我就沒有那麼理解了,因此這裡就不再舉例,交給有興趣的人自己去研究囉。

圖片來源:Pexels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67350/


總的來說,社會證明是一種心理、社會現象,用不同角度去看待時,將會對此產生「負面或正面」的想法。而因為無法完全的克制這種自然而然存在於心理的現象,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可能會危害到自我、他人、社會時理性的去審視現況,別讓悲劇發生。當然你也可以反過來利用這種現象,在社群行銷上應用,為你帶來更多的益處。

希望今天講解的「社會證明」能幫助到各位,對這類像是「思考陷阱」的理論有興趣的話,也歡迎在留言區留下你的想法、敲碗。




「炙燒哲學」簽名檔

🔥 喜歡文章可以幫我拍拍手,或者加入「炙燒哲學」圍爐燃燒生命。

📢 我還在各種地方出現,快去尋找我的蹤跡,追蹤我吧!

🤑 推廣知識付費,掏錢出來就是最大的鼓勵,因為我就愛錢(笑)。

📝 小精靈把文章收集好啦,專題文章在這裡,平時輕鬆寫的廢文在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炙燒哲學

炙式化

我正式開爐了,首3天優惠,支持任意金額即能試讀一個月。

09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