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壶人
暖壶人

[转载]八十年代伊犁田野纪实(孙岿)

按:昨天微信公众号给我推送了一本新疆霍尔果斯的口述史的新书的信息。我也曾与作者之一有过一面之缘,也曾认为他是很年轻有为的学者。介绍称这本书“是人类学者对工作、生活在我国西北边境口岸霍尔果斯的普通人的访谈记录。从‘常人’的零碎生活与抉择中,可窥见20世纪90年代至今霍尔果斯的历史和现状。全书无宏大叙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我只看了目录就不想看下去了,这本口述史的十位访谈对象全部都是汉族(当然,也有可能是回族),而且目录中特意节选的访谈引语全是诸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跟着党走,服务群众”和“国家大力在这里扶持,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这样的令人作呕的屁话,以及“我一看,机会比在内地多”和“来到之后看见有地方,我就开始干了”等让人产生不适的自我中心言论。霍尔果斯市,按照2019年的人口统计,共有户籍人口6.48万人,其中兵团3.32万人,而少数民族则有2.18万人,占剩余人口中的大多数,何以在这本书里完全缺席?而且,作为边境口岸的霍尔果斯,从2018年开始就大量报道过有跨境做生意的哈萨克人被诱捕关入再教育营的事情。霍尔果斯的生活真的像那些汉族人说的那么美好吗?在这个历史时刻,还要做这样的研究、出这样的书,让我感到遗憾和愤怒。

平心而论,中国的人类学发展将近百年,也确实没有出版过任何关于新疆的有影响力的或是内容详实的著作,这或许是因为政治压力,亦或是学术上的路径依赖,甚或是学阀的把持垄断,或者只是(维吾尔学者说得)不愿意学外语,但总之,即使是中国的学者自己,也很难找到有效的途径,了解那里社会和民情的真实情况。不过,我上个月在旧书市场里买到一本《绿洲文化的熏陶》,作者是一位“老新疆”的后代,在新疆师范大学学习维吾尔语专业,后来读了民族学,现在在大连民族学院任职。虽然作者本人完全没有影响力,这本书也没有人读过(豆瓣阅读数为零),但我翻开来看了看,书中的故事记叙的还是相当有趣。尽管叙事风格还是主旋律的,作者谈到的80-90年代之交的一些民情风貌,对于像我这样没有经历过的人还是有一些冲击。正好,作者写了一段自己在大三,也就是1989-90年在伊犁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实习教学的经历。察县正好也就在霍尔果斯市旁边。我把他记叙的几段故事贴上来。也可以做个阅读的对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