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杉非狐
雪杉非狐

化学本科,梵语硕博,语文教师

一朵小花

这样看好像挺大的。昨晚看花骨朵拉长,于是从阳台端到屋里,省得经常要跑出去看。早上四五点起来喝水的时候还是花苞,起床时候已经开始展开,十点这样,下午就又收拢起来了。不知明天是再打开还是就萎缩了呢?不过花骨朵还有好几个,可以慢慢等着看花。

上午补完演唱会,然后听外国文学其他老师的课,顺便翻阅了一下《罗兰之歌》。下午是洪老师的四节课,本想不好好听他讲而是自己同时备课,结果头很晕,只好躺到床上。仰卧变到侧卧的时候剧烈晕眩,抱着自己也许是传说中的耳石错位的美好愿望晃了一阵脑袋,又继续躺到洪老师两节课上完,再起身感觉好多了。之前好像最早高中时候就出现过这种不明晕眩,初中还首次出现过手抖,不知是不是都会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严重,还是应该努力锻炼身体,健身环要跳起来。但是健身环快一月没动了,最近又很忙,最后我把花盆又端到阳台去了,每天多去看几趟,就算锻炼好了。

今天又看到Matters上各位讨论critical thinking,并且在@IAmShengFen 的文章里获得参考书信息《学会提问》,晚上不想干活就开始看,现在看了一章多,感觉可以推荐给学生看。@Sunline 的文章内容,也可以讲给学生听。但就是又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听课听讲座看博文,最终总是导向了读书呢?是因为我最喜欢或者最适应的接收信息渠道是看书吗?如果小朋友或者我的学生年轻一代适应的渠道并不是看书,那么我在课上推荐书会有人看吗?会不会大家虽然听课看书,但最后都导向了视听渠道比如B站呢?

我感觉书籍是一个可以让人集中精神的信息来源,因为它的信息是线性排列的文字,默认应该顺序接收,同时并没有其他的干扰。但是我也常常这边看着书那边听其他的,音乐或者其他人讲话,这就相当于在线性信息里掺杂了背景噪音。那和看视频同时接收画面声音弹幕又有什么区别呢?假如我仍然可以将关注点固定到某一处,更何况视频的声音画面等信息本来就是相关的。如果新的一代人习惯了信息密度更高的渠道,我还有没有必要把他们硬拉到我喜欢的书籍里面来呢?

小朋友快三岁了,对待书的态度还是以撕为主,我想我可能只是有点担心。不过从iPad里听来的儿歌还是唱的挺好的,虽然语音曲调都不准,但他天天唱了这个唱那个,很开心。大概只要喜欢,什么渠道都可以学习的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