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羽禾
由羽禾

In die weiße Welt 在白色世界,對於每天猶如重新開始的起端,塑造成未來對每一個事務能嶄新的探索世界和與世界產生連結。 主要分享從藝術、設計展覽筆記,和旅遊與生活的觀察記載。 象特市不定期出沒,主發表平日練習的藝術字與草稿圖:https://liker.social/web/@yuyuhe2021

由愛衍生的愛,由愛轉化的愛。


(编辑过)

從走進藝術家簡嫚君的展覽《有的沒的有的霉的個展》到《這世界不允許悲傷》觀後感。

藝術之上,各自解讀,以下是我完全不專業的觀眾淺談三年之間的轉變過程。

在11.25.2020 《這世界不允許悲傷》展覽藝術觀展感受,或許有相關變質的情感想法,在起初的感受與討論與部分為片面的觀察展中的情況。

幸運的從協助佈展的過程到看見展覽的成功與實際運作後的感受差距,也可能會有些許影響觀展的感受與觀察,而此中謝謝能讓我參與展覽之中的藝術家本人。


作品名稱|《每天一聲早,知道彼此都安好》

因為已看過文字,但在佈置的過程中已與影片相遇,當時還未特別觀察影片表露的想法。

從樓梯間走到看見面具,還是未聽到說影片的字句,如果有相關的字幕輔佐,對於作品的理解程度跟進入展間的起點來說,覺得是很好的接觸點。

談論到影片之間,面具中的藝術家與旁人的輔佐在崩蹋之間講出平安祝福的話,給人一種不協調的崩毀,敘述個人之間的世界內在的崩蹋與外在的具體化呈現手法,我個人方面很喜歡。

因早期看過互動裝置與影片之間連結,也在開頭中的悲傷情緒主題來促使觀眾能從第一項作品為起頭之源,覺得是很好的安排。

朋友給的心得,會對於面具掛在黑幕上,讓人覺得混沌恐怖可怕的想法,讓走進展覽的人面對面具有未知與疑惑進入空間。

關於影片拍攝手法,相對《與海無關》,並非在拍攝到藝術家母親也參與,但我想多數民眾會在於採集相關內容時,會視會展覽為一體,而感受到與藝術家本身的事件作品產生連結,而視為就是藝術家的家所見之海,他的家人也在無形中參與,無論是否這件作品有家人的參與,反而已經很巧妙轉換也讓觀眾無意識地結合前後呼應,讓所有人無意間進入藝術家曾或正在發生的悲傷過程。

當我個人詢問這瑣碎的細節後,拼湊出來的答案,我反而覺得呈現效果出乎意料,也感受到悲傷的複製與呈現,讓觀者在作品裡,那相似常見的景物上面連動的個我的悲傷,而進入了解作品本身,每件作品又互相呼應,使展覽呈現手法多方面下而各顯益彰。


作品名稱|《未經之過》

投影三面,觀者被作品包圍,視覺上讓人感受悲傷總是想抓取什麼而飄渺著,而與黑色布幕圍著,似乎也從作品本身讓觀者延伸自己的無助與悲傷,但多數觀眾似乎不敢一人待在空間太久,也觀察上感受到大家對於黑暗和一人的不自在感蔓延,也呼應了展覽悲傷中的孤獨感、失落的情緒。或許作品擺設於《決定性瞬間》也很有作品的敘述性,前後連貫是這次展覽覺得作品延續主軸的核心,是比上一場展覽《有的沒的有的霉的展覽》,讓人感受到主軸展覽表達的情緒是一致,且較明顯的主題。

本身對於這件作品影片捕抓的畫面,因為我平時插畫就想畫抓取的動作的角度,所以相對作品與我的連結性有不同的情感。



作品名稱|《愛的幻覺II》

起初,佈展時以為是喪禮的現場,銀灰色長柄物放置的像國外墓碑上的銀色鐵加相似麵包繩索吊掛著,而燈光有的灰暗下麵包顏色介於淺灰於焦黃色之間混著,走進時想是否代表又是一場死亡或結束的安排。

後期,聽完藝術家解說後,發現誤會愛的組成道具,是片段的銅線花朵或哀悼的物品展現。


作品名稱|《與海無關》

原先下午兩點至三點間,走進去看見展品時呈現的燈光是淺白色水泡沫於逐漸變成天空藍色,到後期傍晚下午四點與外界的光不在影響下,海水顏色漸深後的的感受對於作品的解讀心境狀態而轉變不同。

淺水藍海,有一種平和,雖然人在從之中往海裡走,給人感受似乎雖然敘述是沈重的一連串悲傷,卻有種放下與他和解,或許從人的消失在持續,似乎是從影片中已經解放自我,死亡已結束,悲傷以了結,即使在短暫。

或許晚上視覺感受會有更不一樣的想法,而對於這樣影片可以在不同時間點去看待作品是一種心靈上不同的感觸,相對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名稱|《Re:活著》

對於文字的記載入的悲傷,因知情紙片需飄動會有更佳的視覺效果。

起初看見覺得可惜,還有紙片的量數如果能在更多,會感受到悲傷的重量,看似飄渺卻轉媒介在文字記載下似有重量(而這是很先入為主的觀點)。

但作品裝置時有複寫紙時可以與民眾互動,這方面巧思,一個假設的想法: 給予一小張紙條和複寫紙給觀展著寫,然後可以貼在作品的黑色複寫紙上,讓活著的裝置不只記載個人的悲傷,有群體的意識流動,有《Re:活著》不斷延續著。


作品名稱|《善良八點半》

在重新聽了兩遍的展覽中,意識到從你過去之間延伸到母親之間的片語對話,無論是否曾了解過藝術家生活經歷。

在聽完易懂遊戲解說後,從一個未知的紙張去隨意或命運的判斷,兩個陌生人連結性,特色在置入性角色下,加上紅色橡皮筋連鎖似鎖鏈裝置去扣住兩個人關係性,以紅色給予強烈印象後,讓觀眾容易聯想母親與孩子相關的現實物品,例如孩子的走失包、臍帶。這是相對成功的手法,環環相扣回想到整個展覽所探索悲傷中的家庭關係與個人。

在遊戲結束後,其中一位觀眾與其他人詢問,遊戲設計為何在這個點數,而讓人相對思考卡片上面給予的善良行為與點數的關聯性,大家在討論的過程中,看見紙牌上的意思,每個人給了不同的反饋,多數人開始思考善良的行為是否符合自己內心所想,多數人認同魔王的九點卡是多數人一般很難執行的善良行為,卻反而不會從遊戲聯想到作者本身,卻隱喻你所知或暗示的巧妙轉換。


在展覽導覽結尾下,遊戲是這次展覽中,讓觀眾自身體會展覽的巧思和主題的加分,也讓展覽增添豐富性,也是讓我觀者中即使到現在對展覽的作品裡,還是留下最大印象特點,期待未來能再看到藝術家不同面貌與面向的作品,也或許展品本身也可以參與不同展覽而有不同的賦予意涵在內。



參考來源:https://www.chienmanchun.co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