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薩提爾的對話練習》#6。先接納自己,然後才愛自己|雜談
學習對話
說話這件事,對聲線沒有受損的人來說,絕不是件難事。然而「對話」就不一樣了,好好的對話包括了「技巧、經驗、內在和諧」,除了要有懂得如何對話的技巧與經驗之外,問話者的狀態還需保持「內在和諧」,因為內在和諧是一種全然接納自己的姿態,這樣一來,便能降低主觀的視角。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內在不和諧,生氣、委屈、傷心,這些起伏的情緒是我們經驗感受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當我們在對話的當下沒有常保和諧,我們很容易將聽到的話轉譯成尖銳、針對、挑撥等等,都源自於內在的波蘭尚未平息。
家庭與學校是每個人一生的基礎,我們曾怎麼被對待,日後也會那樣對待自己與家人
家庭與學校是人格養成很重要的階段,我們在這兩個場域學習如何尊重、學習愛是什麼、也從遊戲中、從照顧者的對待方式中,獲得安全感。每個人都是一座冰山,冰山底下都有故事,每個故事都連結著愛,那些悲傷、痛苦的世界裡,為了求生存、為了得到愛,我們無不竭盡所能。
目標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以愛孩子為目標,讓孩子連結了渴望,他就能逐漸為自己負責。
以前是「努力」愛自己,現在是真心的知道要先「接納」自己,然後才愛自己
像是吃素一樣,如果只是信奉著「吃素很好」,那過不了多久這個努力支撐著的信念就會崩塌,這樣單薄的信仰支撐不了多久。但如果是相信愛這個社會,愛宇宙萬物,相信永續的力量與美好,這樣便可以沒有壓力的去尋找好吃的素食。
努力愛自己、努力讓自己變成vegan,但,如果面對喜愛的事物還得這麼努力,那我們離事實現況還有一大段距離,我們唯一依靠的只有緊繃的「努力」,而非內心深處的渴望,若只依靠努力,總有一天會因為累了、彈性疲乏了而回到原點,這樣一來,只會讓身心被打入更底層的深淵。
放棄與放下之間,其實還有一個選項——放著
面對不擅長的事會感到有壓力,是因為壓力源和活力沒有達到平衡狀態。譬如我經常明明很累,也已經凌晨了,卻不願去睡覺,這都是因為活力源沒有被滿足,所以我不斷用延遲睡眠來滿足我心靈空缺的那部分。
節錄自方格子〈時間不是用來「管」的,是用來「花」的〉文章:
絕大部分人的一天,其實都可切分成三個 8 小時:「工作 8 小時」、「睡眠 8 小時」、以及「自由 8 小時」,但這三個 8 小時的區分並不是那麼嚴格,你可以自由分配它們,例如有些人選擇多睡一點、少玩一點;但要命的就是「工作」這個 8 小時幾乎不是你說了算,有時候它不僅無法縮減,反而還會膨脹(加班),吃掉你的「自由」與「睡眠」時間!我們心不甘情不願的工作,以 8 個小時換取薪資收入,而當「工作」的時間被迫延長,加班擠壓到了你的「自由」時間,你下意識會覺得委屈、沒休息到,不甘心的你回到家第一個選擇是什麼?沒錯!就是拿原本的「睡眠」時間去換取「自由」,想要多玩一點、多追兩部劇;但這一換可就慘了,隔天你累到爬起不來,匆匆忙忙地又要趕去上班,熬夜導致一整天沒精神、工作效率降低,結果⋯⋯又加班了。這就是一般人難以注意到的時間困境,它讓我們陷入一種死循環中,每天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就像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一樣,時間不是用來管的,而是用來花的,我們都應該珍惜當下的狀態,不管好的、壞的,都用心的去接受它。現在不好也沒關係,都是體驗,是靈魂重整的過程。
我有時候,會太在意別人怎麼過生活,所以才容易不開心,好像把別人過的好不好的責任,當成是自己需要負擔一部分責任,但《高敏人的優勢練習》一書裡提及:「追求自己的幸福,珍惜自己的幸福,並不等同於拋棄現在正在受苦的人」看到這句話得時候,淚水大顆大顆的滾落,原來,放棄與放下之間還有一個選項:放著。
「放著」既不是棄之不顧,卻也非攬起全部的責任,「放著」的心態更像是,我關心你的痛苦,但我現在得先照顧好自己,等我能全力以赴的那天,社會就會變得更好、更好。
什麼都不做,比做了什麼更重要
我們不敢「什麼都不做」,所以總是焦慮於那些還沒做的事。但其實,很多時候,什麼都不做,比做了什麼還重要。
找到自己的愛之語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愛之語」,愛之語總共有五個類別,分別是肯定的語言、服務的行動、真心的禮物、精心的時刻、身體的接觸,找到屬於自己愛的語言,珍惜它、善用它,便能讓自己在每個生活小細節中感受到幸福。
測驗連結:「找到自己的愛之語」測驗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