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晞-日記簿
予晞-日記簿

⧉方格子:予晞 ⧉Potato Media 註冊邀請碼:mv3qu4r5K

台灣地方創生導入區塊鏈技術的反思:以 Like Coin、Self 兩種虛擬貨幣生態圈為例

若每個地方、每個社區都想引入區塊鏈技術打造屬於自己的「地方創生生態圈」,那在經濟資本無法有效性流動的情況下,最後不會反而造成另一形式的「產業失衡」嗎? 同樣身為以觀光客為大宗的竹山,如何不同於蘭嶼?有足夠的自信可以創造屬於自己長期、屬於自己「生態圈」的使用者,去持續使用光幣?

【不同的虛擬貨幣:竹山光幣、蘭嶼達悟幣/芋頭幣】

  • 台灣南投縣竹山鎮:光幣
  • 台灣蘭嶼:達悟幣/芋頭幣

在閱讀《你想回出怎樣的小鎮?》(何培鈞,2020)時,了解到南投的竹山有在整合區塊鏈技術,建置屬於竹山的數位身分證,並發行「光幣」(竹山光點聚落的虛擬貨幣);剛好 2019 年暑假有到蘭嶼打工換宿,接觸到蘭嶼也有發行屬於當地的數位身分證,而發行的虛擬貨幣叫「達悟幣」,甚至還有「芋頭幣」,芋頭幣最特別的地方在,不同於一般我們所熟悉的虛擬貨幣使用「電腦、大量電力」挖礦的方式,要挖芋頭幣得用「文化」採礦,也就是「到芋頭田種真的芋頭=賺芋頭幣」。

【以我個人擁有的虛擬貨幣為例】

就我個人所擁有的兩種虛擬貨幣為例:「Like CoinSelf」。Like Coin 主要使用在「文章」頁面,作者可以在自己的每篇文章上頭安置 Like Coin Button ,讓喜歡、認同你文章的人「按下」即可獲得 Like Coin(或者可以直接用法定貨幣、虛擬貨幣交易所購買);Self  Self Token 公司所發行,Self Token 則是拍攝以「區塊鏈去中心化」為主題的《聖人大盜》導演徐家凱其影視公司的延伸,徐家凱的最終目標是打造如同迪士尼一般的「沈浸式娛樂」,簡而言之為留下劇組的場景,在真實世界繼續運營(有太多延伸的產品,有興趣可以再多了解,就不繼續列舉)。

【虛擬貨幣生態圈的脈絡化理解】

  • Like Coin:文字有價的寫作生態圈
  • Self:沈浸式娛樂的生態圈

Like Coin Self 在我的理解看來,雖然都需要持續擴大受眾,但這兩者的使用群體都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如 Like Coin 鎖定「寫文章的人」,期望打造一個「文字有價的寫作生態圈」;Self 在做的是從影視本業作延伸,繼續利益最大化已經建造的成本,如留下《Mr.Bartender》、《私室》(有興趣觀看的話,Youtube都找得到)這兩部影集的「酒吧」,並且將自身的虛擬貨幣 Self 寫入以區塊鏈為主題的《聖人大盜》電影劇本,持續打造一個所謂「沈浸式娛樂的生態圈」。

【光幣、達悟幣想創造怎樣的生態圈?!】

回過頭來說,蘭嶼及竹山的案例都顯示出他們在產業觀光化,對於人才外流、文化流失、經濟資本無法積累的困境,於是乎想利用「虛擬貨幣」的方式,以區塊鏈技術將「消費資本」留下,然後再利用這些錢去運作觀光化所帶來的「外部成本」,如垃圾處理問題,簡而言之就是,把錢留在地方,再用這些錢去推動、解決地方問題。

【地方創生導入虛擬貨幣的可行性?!】

若每個地方、每個社區都想引入區塊鏈技術打造屬於自己的「地方創生生態圈」,那在經濟資本無法有效性流動(消費都使用地方性虛擬貨幣)的情況下,最後不會反而造成另一形式的「產業失衡」嗎?

因為最後會變成僅剩「懂得說好故事」的案例成為焦點,其餘案例則又開始走向沒落、不被關注,但整體產業的提升,不更是地方創生為了失衡的城鄉差距而被擴大關注的重點嗎?

在幾乎是短期旅遊觀光的蘭嶼,消費者其實並不會為了幾天的消費而去使用達悟幣,我想反思的問題是,同樣身為以觀光客為大宗的竹山,如何不同於蘭嶼?有足夠的自信可以創造屬於自己長期、屬於自己「生態圈」的使用者,去持續使用光幣?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