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
阿里

心流浪在法爾斯、黎凡特與尼羅河三角洲之間。人目前躲在台北小公寓裡。work in web3。

《你只欠我一個道歉》如果你可以問導演問題?(有雷)

因為人在貝魯特的關係,我寫信給「你只欠我一個道歉」的導演Ziad,試圖碰碰運氣看能不能弄到面對面專訪機會,可惜導演人不在黎巴嫩國內,但應允我回覆電子郵件回答問題。

想必不少人都看過這部片,並且被相當具有張力的劇情所吸引,相關的討論可以參考吳學展分享的這篇。https://matters.news/forum/?post=1403e0c0-4259-40b8-b194-3549cf63308f

因為專訪變成電郵訪的關係,我也一時不確定會寫出什麼東西。目前正草擬一些我自己本身就對導演以及這部片的問題,並打算拜訪貝魯特幾個處理內戰傷痛的機構,看能不能根據訪問的東西再組織成一篇文章。因此在這邊想請教各位如果你可以問導演問題,你會想什麼問什麼問題。(OS:而且想不出那麼多問題,這麼好一個機會。。。)

黎巴嫩的轉型正義是處理內戰最弱的部分,或者說根本沒有。黎巴嫩內戰在1990年台夫協定簽訂之後大體算是結束。台夫協定規定所有武裝組織除了真主黨之外,通通收繳武裝編入國防軍,而原本的武裝軍閥轉變成合法政黨。最知名的就是長槍黨(也就男主角支持的政黨),放下武裝之後成為議會中的一個政黨,在128席議席當中佔有5席。

台夫協定對內戰的態度是「放下一切,通通重來」,過去既往不咎,也不再探討內戰的議題。學校裡不教內戰,教到1975年就直接跳過。大多數的人們也不願意談及,因為內戰不僅僅撕裂了黎巴嫩,更撕裂的宗教與家庭。剛到貝魯特參加一個導覽,導遊是出身於南部的什葉家庭,他就說他小時候無意間在父親與舅舅之間提到內戰的問題,結果導致家庭危機,因為他們兩個發現在內戰期間參與了敵對的武裝組織,甚至可能差點殺了對方。也許他的故事不是特例,很可能多家庭的子女,內戰期間加入武裝組織不願告訴自己的家長。

因此黎巴嫩並不存在內戰博物館,也沒有官方敘事,探究罪責撫平傷痛的各種工作空白都留給了NGO執行。我跑到電影中的Damour,長槍黨主角小時候被巴勒斯坦民兵屠殺的小村一探究竟,連個紀念碑也找不到,隨口問問附近的居民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居然沒人看過。實際上黎巴嫩內戰的主要原因在於國內政治勢力的失衡、以及對身份認同的巨大衝突。

黎巴嫩的政治問題在1932年建國初期或許就已經存在了,黎巴嫩山區兼併了沿海地區的城市,變成一個「大黎巴嫩」國家,從原本馬龍基督派佔多數變成穆斯林稍微多過基督徒人口。而在法國的堅持之下,硬是讓基督徒擁有決定性的多數政治權利,確保黎巴嫩在脫離託管之後也是一個親法政權。然而,隨著人口成長,穆斯林人口日漸超過基督徒越來越多。

1970年在「黑色星期六」事件中,約旦國王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趕出國門,阿拉法特帶著PLO轉移到了黎巴嫩(開羅協議下),左翼的團體(主要由穆斯林組成)希望響應阿拉伯民族主義,並且重新塑造一個基於平等公民權的黎巴嫩,這挑戰了基督徒為主的右翼黨派,他們認為黎巴嫩應該維持獨特的角色,不參與阿拉伯民族主義(也就意味著不支持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反對以色列),並且拒絕放棄手中的權力。PLO進入黎巴嫩激化了整個不穩定的政治局勢,因為左翼認為可以藉由聯手PLO來挑戰現有的政治秩序,即便PLO答應不介入黎巴嫩內政。

1982年,以色列政府決定一舉解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黎巴嫩的威脅,並扶持當時長槍黨,右翼的英雄人物的巴希爾賈梅耶為總統,希冀黎巴嫩在北邊作為基督教友善的國家存在。因此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並無情轟炸貝魯特,試圖逼出阿拉法特,最後在國際斡旋之下,阿拉法特與PLO撤出黎巴嫩。沒過多久,敘利亞(據信)暗殺了賈梅耶,導致右翼黨派再度陷入分裂,而以色列在局勢混亂之中,決定自己佔領貝魯特來達成政治目標。當時領兵的就是在電影中不斷被提及的台詞:「真該讓夏隆把你們屠殺殆盡」,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夏隆。

在佔領過程中,以色列縱容長槍黨在Sabra和Shatila難民營當中,屠殺了大批巴勒斯坦難民。當時現場長槍黨指揮官之一Elie Hobeika,他的未婚妻就是死於Damour屠殺,如同主角在Damour失去雙親,現實中指揮官的仇恨,遠遠超越電影中罵一句話或是每天聽巴希爾演講。後來夏隆因為此事辭去國防部長職務。不過這並非長槍黨第一次屠殺巴勒斯坦難民,電影中沒有提到的是在Damour屠殺兩天之前,長槍黨人在貝魯特Karatina屠殺了一千多人。導演只提及了黑色星期六和Damour這兩個背景事件(而且黑色星期六還是發生在約旦)。

講到這裡,私以為電影裡面可以看出最大的問題大概是歷史的偏頗:首先,電影聚焦在長槍黨主角與巴勒斯坦難民主角之間,然而內戰的主角並非只有馬龍教徒跟巴勒斯坦人,而還有黎巴嫩廣大的其他群體,內戰本身也並非是這兩者的對立,而是不願參與阿拉伯世界紛爭的右翼(大部分是基督徒)與認為黎巴嫩屬於廣大阿拉伯世界的左翼(大部分是穆斯林)。我理解導演想把劇情聚焦在兩個主角以及背後代表的身份之間,但這也可能導致普通觀眾誤以為黎巴嫩是一個大部分人是基督徒,以及擁有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國家,在整部片之中沒有任何片段調適這種誤解,甚至在兩人爭吵上升到全國性議題的高度的時候,也只見巴勒斯坦人出來抗議。也許導演不想讓劇情擴展太誇張,但不免有偏頗以及架空之嫌。

再者,即便巴勒斯坦難民主角的背景單純的只有黑色星期六,但他應該深知內戰之中長槍黨到底做了什麼事情,不單單是把罪責推到夏隆頭上而已。當巴勒斯坦主角回頭來嘲弄他時,也只提及了基督徒懦弱只會往國外跑,而未提到長槍黨對巴勒斯坦難民所犯下的罪行。這個面向導演沒有提及殊為可惜,讓人困惑到底這部電影設定時代是在何年何月,會有人還在聽賈梅耶演講錄影帶,以及整個事情只發生在長槍黨支持者跟巴勒斯坦難民之間。

順便跟大家分享兩個有趣的點,電影當中兩個非常「黎巴嫩式」的細節。第一個是電影中會選擇發生在陽台,因為對綠地有限,居住環境略為狹窄的貝魯特人來說,陽台就是自己的小天堂,會用最大的努力修整,而且黎巴嫩人總說貝魯特最美的地方在陽台。第二,基督教主角的老伯伯律師堅持不退讓,有如在貝魯特街頭過馬路,退讓就輸了,也是一個黎巴嫩吵架典型的架勢,否則內戰也不會打這麼久。

最後提一點,我看了幾個台灣的評論都提到宗教衝突。其實我想指出這部片裡面完全沒有宗教衝突,長槍黨主角痛恨巴勒斯坦人不是因為宗教原因,而是巴勒斯坦難民帶來的各式問題以及內戰中所發生的悲劇。黎巴嫩內戰本身也不是宗教鬥爭,而是政治意識形態與政治權力的鬥爭,我在這邊跟幾個黎巴嫩人聊天,都說是政治鬥爭。如果你看今天的黎巴嫩政局,也不是宗教鬥爭,主要還是政治權力的博弈。

扯得有點遠,關於黎巴嫩我也還沒讀得很多,有誤請指正。總而言之如果大家有任何問題想問導演,歡迎在底下留言,我之後整理寫信給導演一併問一問。

另外對內戰有興趣的,可以在youtube上看導演的另外一部作品West Beirut,以及一部以色列反省視角的動畫作品Dance with Bashir。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