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星空
那年星空

日常生活中每一件小事本質上都新鮮且有趣,試著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做一個生命的說書人,也希望跟大家一起學習成長 ˊˇˋ

《優秀的綿羊》——體制下的一隻小羊羔如何掙脫命運🐑🐏

本來讀完這本書後心情激盪,一口氣打了篇幾千字的長文,但過了幾日再看覺得有點八股,而且不小心寫了太多書裡的觀點,所以又重寫了這篇。

前面還是簡單地介紹一下《優秀的綿羊》是一本什麼樣的書。作者威廉是一名耶魯教授,在他自己的求學和任教生涯中,看到了教育體制對學生心態造成的不良影響,憂心地提筆寫下這一封給20歲青年的長信。他希望能夠讓有想法的年輕學子重新拾回追逐夢想的勇氣,讓沒有想法的孩子建立起自己的思考系統,更希望讓教育界的人士能夠重新審視訂下的遊戲規則。

簡單來說,這本書離不開一個核心宗旨,那就是學子們必須把握上大學的機會培養出獨立思考的能力。說實在的,這個能力真的被各界人士強調到爛掉了,但獨立思考的能力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就從石頭裡蹦出來,而且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所謂的「獨立思考」到底是什麼?

以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獨立思考有以下兩個重要特點:

  1. 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
  2. 明白自己正在做什麼(know why)

這兩個認知高度仰賴於自我觀念的建構,你必須先清楚自己是誰之後,才比較容易去回答這兩個問題。所以所謂的獨立思考,在我看來就是自我完整建立之後自然而然會衍生出來的東西,這和另一個很膾炙人口的概念——批判性思考又有所不同,但蠻多人會把兩者搞混。由此可知,我們的訴求應該由「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改變成「建立完整的自我」。

我覺得有個英文單字比較能簡明地概括我上面這一段話:integrity。這個單字的中文直譯是「正直的」,但我之前讀過一篇文章曾更深入地探討其背後的意義。該文是一名長年旅居外國的作者所寫,他曾說在外國人眼中 integrity 是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它代表著「清楚自己心之所向,並且依循著心裡的答案前行」。時隔久遠已經忘了文章還寫了些什麼,但這段關於 integrity 為何的探討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給了我不少的啟發。

「建構完整的自我」聽起來又像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大哉問了,究竟要怎樣才能夠把自我建構出來,而完整的自己又是怎麼樣的呢?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但我跟該書的作者想法一樣,自我應該是在一個相對自由、壓力較小的環境中激盪出來的。

大學就是這樣的一個環境,理想上。在大學中,學生們還不需要承擔太多社會責任,壓力相較於社會人士小,且心智狀態又比國高中時期成熟,需要學習的科目也大幅減少,應該是最適合思考在成年人看來不著邊際的想法的時機。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們能開始思索自己未來將要追求什麼,希望擁有什麼樣的生活、伴侶等種種問題。

這邊的追求不一定要是儒家思想裡面經世致用的偉大情操或者能賺大錢的職業,只要是任何能夠讓心裡感到安心舒坦的選擇都可以。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很單純地問問自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常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用心地在生活中感受。生活就是連續不斷的情境充斥著一連串的選擇,而我們每個人現在的樣子都是自己過去的選擇造就的,所以我們需要在每一次的選擇過後都問問自己「現在開心嗎?」如此一來便能夠逐漸地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要什麼。

身為台灣人,還蠻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下一代的憂心。美國的英才教育希望學生樣樣精通,不但課業要好,還需要是體育高手、藝術大師、領導人才,想成為名校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跟未來的出路,學生們就必須拚了命地往履歷表裡面塞高層想看的東西,失去了寶貴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喜好跟思考自己想要什麼。

現在的台灣也是這樣,教育界不斷地進行改革,引進歐美國家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從高中開始就要選一堆選修課、做學習檔案,讓現在的國高中生學習如何管理專案、資訊技巧等等,期許他們能夠因此找到自己的興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在給這些孩子一大堆新任務的同時,政府並沒有讓他們卸下傳統的課業重擔,他們還是一樣需要透過考試的分數定生死。如此一來,學生對於這些選修課、專題就會採取敷衍了事的態度,有些人的專題甚至是父母花錢請人幫忙做的ww就算真的有孩子因為選修課對藝術、資訊產生興趣,在台灣考試風氣依舊盛行的情況下,他們最後也多只能放下逐夢的渴望,跟著其他孩子一起淹沒在書海之中。這肯定不是教育界希望看到的結果,而且也無法培養出能獨立思考的人才。我們要做的事不是拼命地在現有的體制裡加新東西,而是應該把體制打掉,重新建立整個國家對學習以及思考的態度。

這個過程肯定很漫長,不過思想的改造本就不是一蹴可幾的,更何況是整個國家的思想。現在的社會實用主義以及拜金主義過於盛行,大家都去追逐高社會地位、高收入的職業,削尖了腦袋拼命地想擠進窄門中。如果是自己想要的那當然沒關係,但有很多人是被逼上去的,他們的視野被所處的環境限縮到只有這一種選擇,再也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我認為最恰當的起手式應該先從高等教育開始,在大學中營造更自由的風氣,讓學生盡情地探索,不要過早地引入職業訓練或者世故的思想。畢竟這些東西以後還是會培養出來,何必那麼早就開始呢?

同時,新一代師資的培養也顯得格外重要,現在的教師多為舊時代教育的產物,突然引進新的一套教育方式,逼著這些老師們開選修課、做學習單其實也相當強人所難,他們並不會呀!這些老師跟學生一樣茫然,甚至更焦慮:畢竟循規蹈矩地工作到這個歲數,在本就不是很能適應改變的中年遇上了這波改革,又沒有人帶領的情況下,真的可說是失落的一代。老師與學生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情況下,教改又如何能成功?

所以我們應該放緩腳步,並且把目光放遠。身為個人,不要過度地追求社會加諸在身上的價值,多花些時間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這樣帶來的好處絕對不止在職業上,任何面向都會有所助益。若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就更需要耐心跟遠見,從給下一代更多的選擇開始做起,比如營造更自由的大學風氣、培育有熱忱且學習過另一種教育方式的師資,再慢慢地讓這些年輕一代把新思想注入到社會中,從而達到改造社會的效果。

然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這本書值不值得看,我個人認為作者非常用心,給出了很多實際資訊。閱讀時前半段可以速速瀏覽,跳躍到有興趣的章節即可,因為前半部多在舉例證支持他「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想法。但後半部在論述這種教育體制與社會結構僵化之間的關係,蠻可以細讀然後思考的,有許多社會結構的問題我也還不是很懂xD 感覺需要再查很多資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