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越川
倪越川

现代性的女性饥饿—读虹影有感

是很久前写的了,只是想留下一点记号。

  《饥饿的女儿》是我阅读虹影的第一本书,带着同属西南地区的某种好感开始翻阅。一条长江从尾连到头,发生的都不是新鲜事。在整个故事里,最重要的部分是“我找回自己私生女的身份”“我与历史老师的爱情故事”和“我的高考”。

  在大饥荒刚过去的几年里,还留下隐隐约约饥饿的痕迹。为了六六,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被扣上阶级敌人的帽子,母亲没法收留甚至接济三姨夫,这几乎为六六的未来埋下一个惨淡的开始—你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六六与家中的几个孩子不一样,她有着几乎天才的感性和敏锐,无论是买包子还是寻找母亲的身世,她都在无意地挖掘自己生的意义。她想要感性,想要和谐的感情,但经历过世事变迁的家人已经没办法理解(或者说不想理解,毕竟生活本身就是一碗滚汤),她把目光投向她能接触到看起来最能给她某种启迪的历史老师,在他身上希望找到自己新世界的窗口。

  饥饿——对知识的饥饿,对食物的饥饿,对爱与关怀的饥饿。这几个饥饿几乎成为了窗口,在六六的少女时代像幽灵一样鬼魅。如果先从食物的方面切开,六六买包子是整本书最接近平常的幸福的片段,希望被满足的食欲引申到希望能够被满足的关爱和感情都没有得到满足,唯一能被满足的就是自己的身世秘密。其实这种导向书里有很多,比如跪菩萨。六六三个渴望中唯一能被满足的只有自己的知识,换成现代性的话语来说就是只有知识是拿不走的,只有自己是能够依靠的。这其中折射了现代性的女性孤独——因为一切都留不住,所以六六对高考的看重是理所应当。

  从对爱与关怀的饥饿需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历史老师的感情,一部分是对消失的父亲的迷思。对历史老师感情这部分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部分,这部分完全打破了传统男性叙事中的女性形象。首先,女性不是天使。其次,女性不是因为拯救他人才能获得价值感。最后,女性的身体本身并没有任何属性,性爱也是。历史老师将六六放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和她产生交流。(至少在六六最开始看来)无论是送她解剖学的书还是带她阅读,我认为他自始至终都带着一种那个时代非常典型的男性知识分子形象。在六六和他发生关系时,他依旧只能停留在讨论六六处女问题的范畴。六六离开他是必然,她心中有对未知的渴望,这种渴望会带着她走向更远的地方,而他的去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形象,离开了疼痛文学的范畴,更多叩问了那个疯狂的时代。对消失的父亲,六六更多是矛盾,六六想要的关怀与爱,他都默默地给了六六。六六想要被记住的生日和她的爱好,她的父亲都记得,但一个大前提是六六还有一个对她很好的养父,如果六六真的领了生父的情几乎等同于她不爱养父,不爱她生长的那个家,虽然她的确没有多爱,但那是自己扎根的地方。现实以如此矛盾的方式满足愿望时,个人更多地不是感到狂喜,而是感到悲凉。他们都对六六好,都爱六六,他们爱的究竟是六六还是他们本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不堪与难过,但到最后六六竟然还只是六六,甚至连一个姓名也没有。她可以是他们的女儿,是历史老师的情人,是大姐二姐的妹妹,是躺在堕胎椅子上的无名氏,而更多的无名氏连记录下自己故事的资格都没有。

  对知识的饥饿注定将六六带向远方。在原来那样闭塞狭隘的贫民窟里,这辈子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像二姐,成为教师然后生两个儿子。在后来六六的生活里,她游荡不定,始终带着避孕套。非常典型的象征,像利拉和来农庆祝,避孕药和避孕药都是女性解放的最好朋友。我喜欢结局,六六依然保持饥饿,保持野性。她理解了一切,谈不上原谅但是接受了一切。她有更大的窗口去吃去爱,当年的文殊菩萨的确保佑了她一生。

  这本书结尾让我想起《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最后记忆会被永远的模糊,也许一些真相永远不会被知道,也许一个父亲真的救下了自己的孩子。女性的历史有相似有不同,但大致有迹可循。保持饥饿吧,继续跑,跑到雨越下越大,跑到江岸翻成一片泥浆,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