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郁婕(Chang, Yu-Chieh)
張郁婕(Chang, Yu-Chieh)

現為國際新聞編譯,寫新聞編譯也寫評論。有一個日本新聞編譯平台叫【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網站:https://changyuchieh.com/ 🔍社群帳號請搜尋: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 📨電子報:https://changyuchieh.xyz/

老外不懂台灣人心中的Q,閒聊日本第三波珍珠(奶茶)熱潮

Photo by Charles 🇵🇭 on Unsplash

老外不懂台灣人心中的Q,閒聊日本第三波珍珠(奶茶)熱潮

最近台灣的社群媒體上一直瘋傳日本走火入魔的珍珠奶茶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可惡我兩週前真該出一篇珍奶文的,這樣就能刷一波流量了」。錯過了這波,老實說我也沒有什麼想寫的(因為本來放在草稿匣的梗已經有人拿去寫了),所以最後用部落格的形式聊聊。

丞相起風了的「第三波珍珠瘋」

現在是日本的「第三波珍珠瘋」(第三次タピオカブームタピオカ的意思只有珍珠奶茶的「珍珠」,但由於中文習慣裡面,講到飲料比較常講「珍奶」(或其他簡稱)而不是只有「珍珠」,故以下只有提到「珍珠瘋」一詞會使用「珍珠」。其他情況會視前後文語意選擇「珍珠」或「珍奶」),我第一次看到「第三波珍珠瘋」這個詞應該是在學校生協(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的各大學連鎖合作社)的飲料部。

「現在是俗稱的第三波珍珠瘋」
「這個現在銷量最好」

然後順著指標一看,架上的是我三年前留學時就在便利商店看過的「珍奶」,一杯大概 150ml左右連個牙縫都不夠剃,然後一杯賣 ¥300左右根本瘋了。我寧可買支冰來吃,或是便利商店的冷藏櫃泡芙,我也不會買這種我根本不覺得是珍奶的東西來喝。

就是它!聽說賣得很好(?)
一杯珍珠奶茶至少要 500ml起跳啊!中杯 500ml,大杯 750ml是基本。150ml是什麼鬼啊。

這是我內心的OS,當然價錢也是一個因素,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比起 ¥300,只有 150ml我實在不能接受(又不是在喝養樂多)。

珍珠奶茶的日文根本沒有「珍珠」

既然叫做「第三波珍珠瘋」,當然就要有「第一波」和「第二波」。但相較於現在的「第三波珍珠瘋」,前兩波根本浪還沒打上岸就變成小浪花消失在沙灘上了。但在解釋前兩波「珍珠瘋」之前,必須要先認識「珍珠奶茶的珍珠」的日文是什麼,才有辦法接著講下去。

我第一次知道「珍珠奶茶」的日文是高二的時候。當時我是校內日本文化研究社的教學(沒有要隱瞞身份的意思,我是中山女高東洋和楓社第 14屆教學之一。中山女高有三個和日本次文化有關的社團,東洋和楓是其中之一,但因為這個名字實在是辨識度不高,所以對外通常都會說是日本文化研究社),又接了到大阪姐妹校住吉高校參訪的B車車長。

記得當時應該是去了一趟住吉高校參訪之後,我和其他社團幹部聊到自己在天王寺的Q’s Mall看到快可立(Quickly),當時真的是超震驚,完完全全沒想到在台灣(至少台北是這樣啦)早已消失無蹤的快可立居然在大阪活得好好的,明明才高中就在那邊感慨「天啊是童年的回憶」!

於是決定和其他教學是用社團教室裡的電腦Google珍珠奶茶,結果跑出了「タピオカミルクティー」,「ミルクティー」就是奶茶milk tea,所以「タピオカ」就是「珍珠」吧?

「タピオカ」的意思根本就不是「珍珠」,是tapioca的音譯,tapioca是「木薯粉」,指的是製作「珍珠」的原料。
「タピオカ」到底是哪來的翻譯啊,這不是我認識的「珍珠」 啊啊啊啊啊!

當時小小的心靈受到的大大的打擊,原以為珍珠奶茶的日文可能是英文音譯之類的。其實當時(現在也是啦)在台灣主流的珍珠奶茶有兩種翻譯,有一派的珍奶店會直接把「珍珠奶茶」意譯成pearl milk tea,有一派的珍奶店則是翻成bubble tea,當時覺得bubble tea比較像是香港、新加坡那邊會用譯名,台灣的珍奶店還是pearl milk tea的譯法比較常見。但pearl milk tea只有台灣人在用,到海外感覺還是bubble tea或現在的boba (tea)比較通用。不管珍珠奶茶的英文是pearl milk tea還是bubble tea,「タピオカ」(tapioca)到底是哪來的翻譯?

最慘的是,我一直到那一天才知道,「珍珠」是用木薯粉做的⋯⋯

Photo by Jason Leung on Unsplash

從西米露到珍珠奶茶

所以「タピオカ」這個翻譯到底是怎麼來的,這就要從日本「第一波珍珠瘋」開始說起。據傳,日本「第一波珍珠瘋」指的是 1990年代傳入日本的椰汁西米露。等等,說好的「珍珠」在哪呢!!!!!

然後日本「第二波珍珠瘋」是 2000年左右,快可立到日本・沖繩展店,但一直拖到 2008年才登入日本各大都市,才吹起了「把珍珠加到飲料裡當成飲料喝」的熱潮。除了源自台灣的快可立之外,2003年日本也有了珍珠飲料的自立品牌Pearl Lady(パールレディ),從「Pearl Lady」的命名方式就可以知道受到台灣人的中文「珍珠」(Pearl)影響很深,這才是「珍珠」嘛!

Pearl Lady在 2008年開了 16間門市,再加上來自台灣本土的快可立,讓 2008年帶動日本「第二波珍珠瘋」。

「如蛙蛋般的噁心感」

不過,「第二波珍珠瘋」也稱不上是日本人人人都能接受「珍珠」的口感。《日経流通新聞》在 2000年12月26日的新聞中寫到:

台湾で人気の「ジュンズナイ茶」が日本の街角にも登場した。冷たいミルクティーに沈んだ黒タピオカを極太ストローでズルズル。カエルの卵のような不気味さと、モチモチした食感が奇妙にウケた。

「台灣人氣的『珍珠奶茶』在日本街角登場了!冰涼的奶茶沉著黑色的珍珠,用超粗的吸管吸上來,可以感受到如蛙蛋般的噁心感,還有QQ的奇妙口感」

我在想,會出現「カエルの卵」(青蛙的蛋)是不是店家給了新聞稿裡面提到了「青蛙下蛋」之類的詞,還是這名記者知道「青蛙下蛋」啊?我個人是不傾向於後者啦,雖然我個人(曾經)滿喜歡我家附近的「青蛙下蛋」的,而且一定要「蛙蛋配愛玉」我曾經很喜歡,但我家附近的青蛙下蛋可能因為做太多觀光客了,現在口味整個大走樣。而且我不只給過它一次機會,但它真的沒有回到原本水準的傾向,讓我非常痛心⋯⋯撐下去,好嗎!!!!,但我從來不會把珍珠叫成「蛙蛋」啊,我只有在「青蛙下蛋」的店會這樣點。而且這篇新聞不是只提到「蛙蛋」,它是寫「噁心」(不気味さ),還寫在「QQ的奇妙口感」之前,這怎麼看都不是好的評價啊。

就是要喝「芒果汁加珍珠」

另一方面,還記得我剛剛提到我高二的時候(2011–2012)在大阪看到快可立嗎?當時我就有跑去瞄一下快可立的飲料單,也有問我的學伴日本高中女生最喜歡哪一種,結果我的學伴(還有她的朋友們)居然和我說:

「芒果汁加珍珠」
「芒果汁加珍珠」
「芒果汁加珍珠」

太震撼了所以要說三次,「芒果汁加珍珠」。我以為我會聽到基本款「珍珠奶茶」之類的答案,但我萬萬沒有想到我會聽到「芒果汁加珍珠」。

Photo by Christiann Koepke on Unsplash

首先,台灣的手搖飲料店不會有「芒果汁」這個選項,就算跑去傳統冰果店或是市場的水果攤請阿姨現榨果汁,都不會有「芒果汁」這個選項。芒果當然是直接吃啊,怎麼會拿來搾汁。 當時覺得日本人好可憐喔,吃不到新鮮芒果,只能喝芒果汁這種感覺就很不新鮮的東西

再來,台灣的手搖飲料店頂多只有「百香QQ綠茶」,基本上台灣人不會在果汁裡面加珍珠,「百香QQ綠茶」不是果汁,是茶。

從我的學伴身上還有三年前在阪大交換留學期間,看到阪急梅田車站地下街那家日本人開的珍珠飲料店「101」當時有日本朋友以為這家珍珠飲料店「101」是台灣人開的,拜託,台灣只有「台北101」沒有什麼珍奶連鎖店叫做「101」好嗎。現在這家「101」改名為「台灣甜商店」,還是一家店名看起來很台,但還是大阪ONLY的店。真心見識到各種我怎麼看「顏色就是不對」的「珍珠飲料」,芒果汁的橘黃色,草莓牛奶的粉紅色(我甚至懷疑這裡面到底有沒有放真的草莓)還有很多我怎麼看都覺得「顏色不對」的飲料裡面被放了「珍珠」,覺得百感交集。

讓日本看見台灣,旅遊興盛帶動日本哈台瘋

最後才是「第三波珍珠瘋」。總結來說,「第三波珍珠瘋」能爆紅的原因,和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讓日本人看見台灣」,加上廉價航空的推波助瀾和「台灣=親日」的印象,讓台灣成為日本人放假出國的首選(台灣擠下夏威夷、關島這些有著沙灘、海洋避暑勝地,連續四年拿下第一名),不少日本國高中校外旅行就是台灣(這有地利之便,還有「台灣=親日」,學校安排學生到台灣校外旅行能讓家長們感到安心),越來越多日本人在台灣喝到真正的珍珠奶茶,再加上台灣幾家珍奶連鎖品牌到日本展店,主打「在日本也可以喝到正統臺灣味」,以及行銷策略上讓「珍珠奶茶在日本」成為時尚、高級、有品味的象徵,買到一杯珍珠奶茶就是值得在社群網站上打卡和朋友炫耀,大概就像有些人去咖啡廳一定要拍照打卡裝文青這樣。 我自己也會這樣,而且還不是每家店都會拍照打卡,一定要自己覺得「嗯~這家感覺不錯可以PO」才會放。

Photo by Gabriel Gurrola on Unsplash

《ITmedia》記者窪田順生指出,類似這種「觀光業帶動當地食物熱潮」的前例就是美式鬆餅Eggs ‘n Things(エッグスシングス)。美式鬆餅是不少日本人到夏威夷度假時一定要吃的甜點,當Eggs ‘n Things決定到日本開分店,一直到現在都還時不時能看到Eggs ‘n Things店外大排長龍,日本也多了不少主打美式鬆餅的下午茶店。

「第三波珍珠瘋」背後其實是哈台瘋

就我個人的觀點,自從 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日本人看見台灣」以來,日本就出現了各種哈台瘋。走一圈大稻埕迪化街,就會看到一堆日本人爆買各種尺寸各種花色,正式名稱為「茄芷袋」的阿嬤菜籃袋(是的,現在不是只有藍綠紅一種花色而已),我也遇過有日本人問我要去哪裡買客家花布,聽說現在大同電鍋也很夯。這些東西應該是多數台灣人會覺得難登大雅之堂的「特產」吧⋯⋯但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源於名古屋」的「台灣拌麵」。關於台灣拌麵為什麼叫做「台灣拌麵」又為什麼是「源於名古屋」,可以參考《地球圖輯隊》的〈【地球咬一口】台灣吃不到的「台灣料理」 源於日本的名古屋名物〉這篇文章。

Photo by Rosalind Chang on Unsplash

堅決不在日本喝珍奶or加了珍珠的飲料

最後,是我個人之於「日本珍珠瘋」的心得。首先,我絕對不會在日本買珍奶。便利商店那種一杯 150ml賣 ¥300的「珍珠奶茶」我根本不把它當成珍奶,現在各家餐飲連鎖店(mister donut等)都在搶著賣「珍珠飲料」,只要尺寸小於 500ml的我都不覺得是珍奶。這種概念大概就像美國人說喝星巴克就是要買特大杯,小於特大杯哪算在喝美式咖啡的概念

即使尺寸夠大杯,看到日本人買個珍奶像是在環球影城排遊樂設施排隊排一兩個小時也要買到珍奶,我實在沒有那個動力排隊。即使我哪天腦子燒壞,很想要喝珍奶,再貴都想要喝一口我應該沒有愛珍奶愛到這種程度,我也不會為了珍奶排隊排成這樣。

根據我專業的學伴指出,現在在日本要喝到正統台灣味的珍奶,一杯可以賣上 ¥900。我的高中學伴(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在台灣唸了四年大學,我相信她的味覺是準的,她喝得出來好喝的珍奶或只是加了珍珠的飲料間的差別。

台灣人追求的那個Q

最近台灣社群網路上一直在傳日本人「把珍珠當成一種食材」加到各種食物裡嚐鮮的圖文。老實說,我看到這些圖文的第一個念頭應該和多數台灣人一樣心想:「這是什麼鬼東西」、「這到底是在幹嘛」、「這還能吃嗎」、「這不搭啊,到底在想什麼鬼」⋯⋯

但在「這不搭啊」的背後,什麼東西和「珍珠」才搭?我想說一個關於粉粿的故事。

「粉粿會變硬」的客訴成立

六年前我曾經在京站B3美食街打工,有一天,美食街一家甜品店被客訴(那家店現在還在所以就不方便寫店名),被客訴的理由是「粉粿冰吃到後來粉粿會變硬」。基本上不管是粉粿還是珍珠,這種吃起來QQ的澱粉類食物,遇到冰久了就是會變硬,所以只有現煮好珍珠或粉粿冰鎮後馬上吃,才能吃到極致的Q度。樓管在隔天晨會的時候說了這件事,全部人聽到客訴原因是「粉粿變硬」整個笑到不行,覺得這客訴內容還是第一次聽到,好新潮啊。

「不要笑,」當時樓管的態度讓我印象深刻。樓管說,她要開這家甜品店客訴單,但不是因為「粉粿變硬」,而是當時的店員沒有好好解釋,待客態度不佳。「你們當時就應該和客人說,粉粿這種澱粉類的食材遇到冰,時間一長就會變硬,這表示你們家用的是真材實料!」這件事過了一段時間,可能用字不是完全正確,但樓管的大意是這樣沒錯樓管接著說道,以後大家出餐的時候記得要提醒客人,「粉粿遇到冰,久了會變硬」,所以要盡快享用。

Q遇到冰,久了會變硬

說這個故事的原因就在於,粉粿和珍珠一樣,「遇到冰久了會變硬」。不管是粉粿、珍珠、麻糬、鹼粽、魚丸貢丸⋯⋯台灣人追求的是一種Q的口感。這種Q是不軟不硬,咬下去會有點彈牙,多咬幾下就可以咬開的口感。而且這個Q是台語,寫成「k‘iu⊦」,但沒有人知道「k‘iu⊦」的國字該怎麼寫,大家都用英文字母的Q來代表「k‘iu⊦」的這個口感。

事實上「k‘iu⊦」在台語裡面不只是口感,我們也會用「k‘iu⊦」來形容彈性、運動的靈活度,例如「身體很軟Q」就是其中一例。不過這個用法在「國語」裡面不會出現,「軟Q」的「軟」是台語發音,而且講到這個詞通常是整句都台語,不會國語臺語夾雜著講。

劉建仁在其個人部落格《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上考察了幾種「k‘iu⊦」中文字的可能寫法,詳細內容請參考〈Q(k‘iu⊦)──軟靭〉一文。
《紐約時報》近期也出了兩篇文章,來討論台灣人之於Q。雖然沒有人可以講出「k'iu⊦」是怎麼來的,還有台灣人為什麼會借用英文字母Q來描述台語「k‘iu⊦」的音,但台灣人的日常生活就是用Q來代表「k'iu⊦」,不管講國語還是講台語,講到Q就是「k‘iu⊦」這個口感。
2018.10.12,紐約時報:〈台灣美食為什麼那麼Q?In Italy, ‘Al Dente’ Is Prized. In Taiwan, It’s All About Food That’s ‘Q.’〉
2019.06.25,紐約時報:〈新一代大廚重塑美國的台灣美食A New Generation of Chefs Reframes Taiwanese Cuisine in America〉

總之,台灣人追求的口感是那個Q度,為了要讓粉圓或珍珠有Q度,粉圓和珍珠一定要先是熱的,在吃之前迅速冰鎮,才能做出恰恰好的Q度。

所以現在網路上瘋傳的那些日本人將珍珠加到各種食物裡面,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日本人根本不懂台灣人追求的那個Q。如果懂得Q的箇中滋味,知道要如何才能做出Q度,根本不可能把珍珠丟到煎蛋捲、麻婆豆腐裡面,或把整杯珍奶倒進電鍋和生米一起煮成熟飯。

「咬下去會有點彈牙,多咬幾下就可以咬開」

在寫這篇的時候和塔吉克籍的研究室友人聊到這個Q,友人聽完我的解釋也覺得這個Q是很特別的口感,很難在日文或英文裡面找到對應的形容詞。日文的もちもち感覺有點太軟爛(又黏又軟),英文的chewy又太有彈性,又不是在嚼口香糖嚼不斷。「咬下去會有點彈牙,多咬幾下就可以咬開」是塔吉克籍友人下的註解,我覺得講得非常到位。

在此感謝塔吉克友人,雖然她一定看不到這篇文章,還有這些時日一直聽我在講日本珍珠瘋的友人,結果什麼文章都沒寫,沒搶到寫文的最佳時機點,然後台灣社群媒體的日本珍奶流量大神要準備退駕了⋯⋯本來還和友人說,日本的第三波珍珠瘋陰謀論只要再出現一則,無三不成禮,我就馬上動筆寫。結果現在梗都被拿光了,即使自己有信心寫得比較好言下之意就是我覺得大家搶話題怎麼只寫一半,那些是陰謀論要撥亂反正啊,那個正呢!!!,冷飯重炒就不好吃了,也沒人想吃。


參考資料

  1. タピオカ「3度目ブーム」定番になるか? お茶ブーム追い風、インスタ映えも
  2. 「黒タピオカドリンク」が20年を経て、再ブームになっている背景

本文授權【報橘BuzzOrange】轉載,與修改文章標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