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o
Alfredo

網誌Blog on Cinema的作者 業餘影評寫作者 Cinemagoer

[讀報]膠片vs數位的終極決戰?

原始新聞:
https://www.polygon.com/2020/2/6/21125680/film-vs-digital-debate-movies-cinematography

導演Rian Johnson的班底攝影師Steve Yedlin在去年四月發表了他對數位vs底片拍攝的研究結果,他認為攝影機只是擷取影像資料的工具,過去膠片時代決定最終影像的關鍵其實是在於將負片進行化學沖印的過程,而現代高畫質的數位攝影所錄下的原始數位資料也是需要經過轉換成為可見的畫面,更動其中的數學演算就可以改變影像的質感,也就是只要經精細的調效,數位影像可以做出和膠片影像幾乎一樣的畫面。

他分析膠片影像的四大特性:halation(邊緣紅色光暈), gate weave(抖動), grain,(顆粒) color rendition(色彩),並搜集許多範例發展出演算法,在他發表的測試影片中,他分別使用傳統膠片攝影機和數位攝影機拍攝同樣的場景,以證明成果影像對觀眾來說是無法分辨的。

有興趣的朋友請前往下面連結觀賞
http://www.yedlin.net/DisplayPrepDemo/

Steve Yedlin認為重點不是在於攝影機形式的選擇,而是在於創作者想要怎樣的畫面質感,過去膠片的影像風格用現代的數位攝影一樣可以做到,卻能有數位操作上的便利,甚至影像轉換的演算法可以再自行修改,以拓展過去膠片系統難以達到的自由度。當然這也代表電影攝影師的思維將和過去完全不同。

《鋒迴路轉》(Knives Out)就是數位拍攝後轉成膠片質感的例子,甚至前作《最後的絕地武士》( Star Wars: The Last Jedi)中膠片和數位影像各佔一半,不同器材拍攝下來的畫面可以自由的剪接在一起,不用區分其間的差異。

其實Yedlin的網站也有另外的demo來證明攝影機的解析度(數位or底片)對最終成果的影像沒有決定性的影響。連結如下

http://www.yedlin.net/ResDemo/index.html

如果Steven Yedlin的論述無誤,這樣看來膠片vs數位的辯論差不多可以止息了,我個人認為這是因不同的技術所發展出的不同技藝與美術風格,數位只是需要花時間去趕上膠片百年的歷史,重點不是誰優誰劣,而是在於人如何使用工具。

不過這裏只有談拍攝端,沒有談到放映端的差異,不知道可不可以套用同樣的概念?

2020/2/8 原貼於臉書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