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
哲學開箱文

「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yschou0910@gmail.com

最成功的人,或最好版本的自己?

Icon by FreePik on Flaticon.com

這兩年遇到好幾位中學生,不想待在義務教育的環境,而希望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時間與空間。他們有的是純粹自學,也有的是從明星學校當中休學。

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學生只是想逃避自己遭到的失敗或壓力,但我認為並非如此。的確存有少數自學或休學的案例,是因為某種適應不良,但我遇到的這幾位,都是因為在義務教育內找不到學習感,並發現體制外的東西更能引起學習動力。

這讓我感到時代在轉變。其實,「找不到學習感」這種事早就有了,但以前的學生大多會選擇忽視它,並說服自己唸書寫考卷是一種長期投資。而現在顯然有某些因素,讓學生更為勇於脫離體制,或至少是花一年的時間嘗試看看。

這一方面代表,個性化、客製化的教育需求正在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從前教育體制的「標準化協定」,越來越不能被學生所認同,或說越來越沒人想適應。

根據《黑馬思維》的說法,所謂「標準化協定」是指:如果你跟別人一樣但做得更好,就能得到更多獎賞。也就是說,整個環境體制預設了一種評量標準,並強烈要求所有人都達到某種模範,如此就可用最少成本來促使最多人去遵循主流價值觀。

譬如教育體制會特別優待品學兼優、不替師長惹麻煩的學生,並告訴大家這種模範生最能考上好的大學科系,將來最能賺大錢攬大權成大名,邁向人生勝利組。久而久之,這就會越來越多人認同,尤其是那些體制內的獲勝者。

現在的我們,對於這類思維多少有懷疑甚至否定,但它曾相當程度促進了社會平等。因為在十九或二十世紀以前,很多職業和機會被貴族所壟斷,一般人根本沒有自由選擇的空間,但標準化協定打破了這種貴賤之分,達到了「唯才是用」的理想。雖然還是存在著某些限制,至少成功之門不再對全體平民緊閉,儘管可能只是一小條縫隙。

然而,隨著社會變遷,人們不僅要求機會平等,也開始要求適性平等。之前我們想要建立一個公平程序,使得全體人民都擁有平等競爭的機會,而「成功」所代表的不外乎金錢、名聲或地位。但現在我們更希望「成功」是多元的、個性化的、有價值感的,並促使競爭程序跟著改變,譬如教改的多元入學方向。

從群體角度看,若所謂「成功」是被一套固定的評價標準所定義,那就註定只有10%的人能夠成功,你想獲勝就得贏過其他九個人,有時甚至得不擇手段。但若「成功」及其評價標準是多元的(儘管可能仍有主流、邊緣之分),原則上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成功,或者更精確地說,找到最佳版本的自己。

而從個人角度看,在行為的正面驅動上,標準化協定主要訴諸金錢、名聲與地位,預設了所有人都想要需要這些東西。但越來越多人注意到,金錢、名聲與地位雖然還不錯,但好像不該是人生的全部,找到興趣也很重要。

當然,這一定會遭到「興趣不能當飯吃」的質疑。如果我們只停留在隨意為之的興趣,那自然是如此,但《黑馬思維》指出,與其說我們該尋找興趣,不如說我們該尋找「微動力」。

什麼是微動力?簡而言之,就是那些讓你怎麼做都不會累,搞不好還精神百倍的東西。這種東西有時能夠以很多不同形式重現或應用,所以若能找到相應的職業或職務,雖然不見得賺大錢,至少你在工作時就不會感到厭倦或無力。

原則上,人必須要藉由這樣的微動力,才能夠真正自我實現、發揮潛能。這是因為,它能支撐一種持續嘗試、持續修正、持續追求更好的態度,長期下來就能創造出個人風格,並可望在動力、技能與市場需求之間找到更多重合。當這個重合可以變現並支應生活品質,你就找到了理想工作。

相較於標準化協定,這可以稱為黑馬協定。它聽來雖然很美好,但其實蘊含了更重大的責任,因為你將有義務完成最佳版本的自己,而不能只是遵從主流價值就好。很多時候,這並沒有想像中簡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