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開箱文
哲學開箱文

「你一開始做哲學教育,接著研究哲學故事,最後差點成了哲學笑點。」 哲普作家 台大兒哲中心研究員 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粉專:哲學開箱文 合作邀約:yschou0910@gmail.com

踏入正向循環(4):有熱情就有取捨

日前某大學校長在臉書上的說法,讓我感到相當魔幻。

他先是指出「上課沒人在聽」的普遍現象,譬如完全漠視邏輯真值表與形上學概念,再歸結於「學習意義喪失」,解法是讓學生做些特別的事來重拾學習動力。

一是正念練習平台,鼓勵大家多做冥想、瑜珈或禪修之類的活動。

二是生命設計週,要求學生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並經驗分享。

這兩點看來雖然有點跳躍,卻已有不少國外實證案例支持,大體上值得嘗試,也是我願意尊敬他之處。

但真正魔幻的是,據我估計,認真做了這些事的學生們,只會更加漠視邏輯真值表與形上學概念,以及其他類似的專業知識。

這裡存在一種結構性問題,叫做有熱情就有取捨:你越是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興趣,教師的某些專業知識就越難與之對接,因為每個學生要的會越來越不一樣,也會越來越要求即時回饋。

(雖然目前我沒有數據佐證這點,只能靠自己的有限觀察,但我相信這可以透過問卷普查之類的方式來澄清。期待哪天有人去做這類研究。)

換個方式說,當整體市場越來越強調使用者體驗,而企業的主力產品越來越不受青睞時,企業應該是檢討顧客說你不懂這哪裡好,還是開發全新產品來符合多數人需求呢?

這問題放到網路討論上,結論絕對是一面倒。但由於某些因素,教育體制還在抵抗市場思維。

另外講講我自己的看法。「失去學習熱情」這類修辭,會很自然地導向一種認知:現在學生越來越不會學習與思考,或越來越不懂學習的真正意義。

但就我十年以來面對中學生的經驗,現在學生一直有在學習與思考,甚至有越來越強的趨勢,只是他們思考的方向或內容,並不是某些人要的。

或至少是,極端值變多了:強的人可以超強,而擺爛的人可以超擺爛。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生於一個網路科技突飛猛進的時代。

資訊多到接收不完的結果是,能讓你持續成長的知識近乎無限,能讓你原地踏步的東西也近乎無限;加上自由發展的風氣盛行,等於說人們可以輕鬆選擇,我要花多少時間心力在累積技能上,又花多少時間心力在重複娛樂上。

譬如我喜歡看的電競遊戲世紀帝國二,雖說相對冷門,但有位Youtube主播從零開始,兩三年之間做到月收一二十萬,大比賽時千人在線。

那你說,看過這主播跌跌撞撞,不斷請教國外玩家、不斷升級自家設備的人,如果認為這樣學習非常有熱情,自己也想走類似路線的話,他們會更想接觸不同知識,還是一開始就放棄某些知識呢?

又如我這學期兼課,教到一位曾破記錄的運動國手,在上課筆記中,他說在「必要知識—技能提升—穩定產出—循環強化」的過程中,發現自己需要學英文會話,出國比賽才能順利溝通,但最花心力的是運動技能的提升。

那麼,因為想全力效仿類似模式,從而漠視許多學院知識的人,究竟是學習意義喪失,還是學習熱情高漲呢?

也就因為如此,單單從上課專心程度看,你很難區分學生是「對任何領域都沒有熱情」,還是「很有某熱情所以放棄其他領域」。

或許曾有那麼一段時間,富有學習熱情的人,真的什麼都很想學。但在這個資訊爆炸、分工精細的時代,「有熱情就有取捨」已勢在必行,學習的正向循環也才會更快成型。

而我相信,這一切都是圍繞著網路主導的資訊與文化模式而有。也直接導致,就算古典哲學放到現代仍有重要意義,也最好使用網路時代的詞彙、案例與呈現方式,否則認知成本會非常高。而認知成本高,就帶來學習意願低。

網路是個造成世代文化斷裂的東西,而教育可說首當其衝,因為教育現場就是不同世代必須頻繁互動之處。但在我看來,真正意識到這一點的人似乎不太多,據此來設計彌合策略的人更少。

當然我也不是說自己就有什麼好策略,但在蒐集資訊的階段,至少可以從判斷這事做起:那些很有學習熱情,但不認為學院知識能幫助自己者,究竟佔多大比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