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晦堂
向晦堂

推理派短篇推理小組@douban.com/group/725294/(推理首發及修訂) 豆瓣@douban.com/people/zju_510041(個人主頁) 公眾號@ysblogzhai(不定期備份) matters ← 你 在 此(不定期備份)

讀故小記(二四-二六)

讀故小記(二四):必也正名乎

按照此前點滴所寫,說故事有兩個重要技術。一是事物設定有具體來歷,二是人情世故以具體細節反映——歸根結底,似就是細節二字。也許(我喜歡的)故事就是少數幾種結構或道理,在具體東西上的諸多投影罷。(參看“鷺鷥”那一條。)

《揚州畫舫錄》卷一寫揚州浴池,“並以白石為池,方丈餘,間為大小數格,其大者近鑊水熱,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而水不甚熱者為娃娃池”。如果寫浴池分為大中小三等,如《陶庵夢憶》寫泰山逆旅,固也能盡鋪排之能事,但這充其量是一種“評書感”,而非“故事感”。這裡道出浴池設計,原來是以距離鑊之遠近來區分檔次,如此一來才是故事。此為上述第一種技術。

同卷又寫,“高橋在城東北五里,《嘉靖維揚志》謂之上方磚橋,《漕河通志》云,改名北來橋。南北跨古邗溝,正統十二年,僧如□募造。蓋云上方磚橋者,以橋屬之上方寺也;云北來橋者,以橋屬之北來寺也。”這也許只表示一個認知偏差,不過倒讓我想到哈佛和麻省的橋的故事。應用上述第二種技術,則——比方說——兩個寺的爭風吃醋,可以由一橋兩名的怪象反映出來。(□為“王臽”字,打不出來。)

許許多多人情世故,都可以在名字上得到反映,作出文章。我聽到過的此類故事中最好的一個,是董橋提及的一個英國典故。某位英王愛慕一女演員,與之生育一兒子。該女演員原係處心積慮,得子之後,凡在英王面前,便呼兒子為“son of a bitch”。英王嫌不好聽,禁止她這麼喊兒子,女演員說,“他不是son of a bitch又是什麼呢?”呼之如故。英王有所觸動,遂立此子為太子,名分由此固定。這個故事很有吾國《左傳》《史記》之感,故事佳,人物心理亦佳,可惜我忘了具體的人物和出處了。

故讀小記(二五):迎合之法

之前有一篇說,寫畫工極於高明,有一個路子是寫畫家能迎合上意,功夫在詩外。畫瞎眼瘸腿的將軍是一例,不過就“在詩外”而言,還不夠外。以前讀過一個永樂皇帝塑神像的故事(固然這不是繪畫),說永樂皇帝要在武當山塑一軀真武大帝像,一連幾個師傅都塑得不滿意,挨個殺了頭。後來又傳一個高麗的師傅去塑。此人心想前面那麼多能工巧匠都未過關,想來是某些關鍵點沒有把握住,於是在塑像之前,先見過永樂皇帝,一番言語試探之後,明白皇帝是要利用道教來崇高自家,遂將真武大帝完全塑成永樂大帝的相貌。帝大讚賞,還親自剪下一撮鬍子,粘在神像下巴上。

假宗教而恢皇權,甚至照自己的樣子塑像,這類故事倒也不算稀奇。上面這個故事的成功,似乎在於從雕塑師的角度來寫,更有一番心照不宣的試探。我嘗以為這是“功夫在詩外”一路故事的極致,誰知道天外還有天。《揚州畫舫錄》卷二,

“鶴洲子以誠,字義門,傳父業亦能精肖,四方來求者,遠至數千里。某寵姬病,延之肖形,十餘日改易六七次,姬視之,皆曰不肖。義門自視所畫,則肖之極矣。明日至,不摹其形,自為絕色女子,姬笑曰,肖矣,君真解人也。”

適才是“管它真不真,一模一樣最好”,如今是“管它真不真,自由發揮便是”。讀到這一則,不禁把畫工“迎合”的話頭拿來說幾句。

讀故小記(二六):敘述角度

博爾赫斯的《雙夢記》結構精妙,後來流行的《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索性直接套用之。其實這個故事的結構之妙,很大程度上是敘述角度造成的。推廣來說,許多時候,故事最好沿著單個人的命運展開,如此才具有最強大的吸引力。(多個人分頭來寫之法,感覺有點電影化,至少不太適合短篇。)比如《賢人的禮物》把完全對稱的結構傾斜到一人身上(參看“費德里哥的禮物”一條)。

《世說新語》有一則云,

晉明帝解占冢宅,聞郭璞為人葬,帝微服往看。因問主人:“何以葬龍角?此法當滅族。”主人曰:“郭云此葬龍耳,不出三年,當致天子。”帝問:“為是出天子邪?”答曰:“非出天子,能致天子問耳。”

不要小看這一則,其實它就是《雙夢記》的結構。A有B的信息,B亦有A的信息,最終A和B相遇,發生信息互換,關鍵是“相遇”本身也是信息的一部分內容。當敘述起來,均沿著A的命運、行動來寫。當晉明帝問出“為是出天子邪”的時候,作者雖不多一字,早可以想見他的心理狀態,十分有趣,這兒便比博爾赫斯更高一招了。另外在這個故事裡,信息交換是單向的(《雙夢記》的信息交換是雙向的,不過那B方士兵根本不相信),否則只怕結局有些尷尬。

再說回結構。《世說》的故事裡,“相遇”正是B方的信息內容。《雙夢記》裡,“相遇”並不明顯地出現在雙方的信息中,但是A方的信息本身是一個假信息,倘從功能而非語義看,“相遇”倒可以認為是這個假信息的內容,即A方的信息是:在某地可遇到寶藏的真信息。這就是兩個故事各出新意的原因。此種雙方各有對方信息的結構,能否再翻出新的子結構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