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呓语
青年呓语

有态度的年轻人

野花的梦想:岂有文章倾社稷, 从来佞幸覆乾坤


廖沫沙在《挽邓拓诗》诗中第一句就是“岂有文章倾社稷, 从来佞幸覆乾坤”,邓拓死于1966年,那个极度压抑的年代,邓拓自杀之后,作为好友的廖沫沙悲愤交加,写下了这首诗。

第一次看到廖沫沙的“岂有文章倾社稷, 从来佞幸覆乾坤”,就深深喜欢上了这句诗,这震耳发聩的声音,又有几人真正明白?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有过那么多的皇帝和上位者,没几个人能够明白,最后都是祸国殃民。

史记·周本纪》这样记载:“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这是中国最早有具体文献记载的文字狱了吧,周厉王施政暴虐,受被他宠信的大臣荣夷公唆使改变周朝原有的制度,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召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

周厉王高兴地对召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召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中国有过400多位皇帝,能够明白岂有文章倾社稷, 从来佞幸覆乾坤这个真理的,真没有几个,做到的就更加少了,大部分都是根据自己的欲望任意妄为最后落得国灭人亡。

以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欣赏项羽多过刘邦,多数的言论都是贬低刘邦的,觉得他就只是一个小流氓,能混上皇帝都是侥幸,而项羽才是真英雄。特别是李清照那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下子把项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死了都是鬼雄,还有更厉害的吗?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确实留了一个历史遗憾,如果当年项羽过了江东,是不是就能重整山河呢?我想说,即使项羽过江东,项羽也翻不起来,刘邦一样会夺得天下,天下注定是刘邦的,而不可能是项羽的。

项羽是伪英雄,而刘邦才是真丈夫。

如果抛开出生背景不谈,项羽没有一点比的上刘邦,对于做皇帝的品质来说,刘邦都要超过项羽,为什么称赞项羽的比刘邦更多?这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司马迁作为被行刑的人,在写这段历史的时候对身为失败者的项羽抱有了更多的同情。另一个原因就是在汉朝一直到唐末都是门阀世家的时代,他们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出生门阀世家的项羽和出生底层的刘邦,在门阀世家的心理自然不一样。

今天讨论言论的事,就单单说一下,为什么刘邦在言论上比项羽更适合当皇帝,也更应该当皇帝,项羽如果真当了皇帝,那真是国家的祸害。

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韩生劝项王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可以建都成就霸业.”但项王看到秦朝宫室都被火烧得残破不堪,又思念家乡想回去,就说:“富贵不回故乡,就象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也没有什么,顶多说项羽就是一暴发户。

《汉书·项籍传》中写到:“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

韩生说的有错吗?没有任何的错误,韩生让项羽在长安称帝,不要回到彭城,因为长安更适合做帝都,没有任何的毛病,项羽固执己见,韩生一气之下,大骂项羽沐猴而冠,说的直白点,项羽就是一只猴子,一只狂妄自大的猴子,项羽暴怒直接将韩生杀了,史记里写的很残忍,项王闻之,烹说者。就是把韩生给煮了,项羽经常这么做,我的印象中历史上至少有三次项羽烹杀记录,刘邦我没有看到过,项羽要比刘邦残暴的多。

韩生给的建议是一等一的良谋,作为谋士是非常称职的好谋士,最后的骂人虽然过激了点,但是不失一个真谋士本色,留在长安称帝和回到彭城称帝,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如果今天我跟你说,来跟我造反吧,有天我们在徐州建立都城,你估计能笑死,就看你这个都城就知道你不长命。

项羽仅仅因为韩生一个一等一的良谋不符合自己的心意,就将他杀害,而且是极其残忍的烹杀,就是把人放在一个锅里,不停加热,活活把人给煮死。手段相当残忍了,我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英雄的。

在项羽烧杀抢掠咸阳之前,还有一个人更早的进去了,这个人就是刘邦。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一贯好酒及色的沛公以征服者的姿态大摇大摆地走进秦宫室,面对不可胜数的帷帐珠玉重宝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也不禁贪婪地想止宫休舍 ,体验一下做关中王的滋味。这个时候就是谋士出场的时候了,张良和樊哙深夜赶往秦王宫。

樊哙对刘邦说:沛公,你是打算将来统一天下,还是打算占有这些财富,只做一个富翁而已?珠宝玉器和美人妇女都是秦所以亡天下的原因,你怎么能留在宫中呢?应该赶快还军灞上。但刘邦此时正沉迷于胜利之中,根本听不进樊哙的话。张良听说此事后,也对他说:秦为无道,沛公你才得以至此。这和暴秦有什么两样呢?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希望你能听从樊哙的劝告。在樊哙和张良的苦苦劝说之下,刘邦这才醒悟过来,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灞上。

历史上有一个细节,刘邦也不是那么好劝的,毕竟辛苦了那么久享受一下也没错,我才刚刚开始玩,你就让我走,我就不能享受一下啊,刘邦不愿意走,樊哙没办法了,直接抱起刘邦就往外跑,跑到宫门外,后面反复劝说,才让刘邦清醒过来。

如果樊哙抱起来的是项羽,樊哙死的会比韩生还惨,一个劫掠主公的罪名怎么死都行了。

好的谋士能见微知著,能看到更远的未来,鞭策自己的主公,韩生就是这样做的,然后呢?换来了项羽的烹杀,张良也是这么做的,换来了刘邦的帝王师,封万户侯。

项羽注定败于刘邦,当项羽烹杀韩生之后,就不会再有人给项羽任何的谏言。而刘邦却有源源不断的谋士为他效力萧何、郦食其、张良、陈平他们都是当世顶尖的谋士。

当好的建言不被采纳甚至被封杀的时候,就只剩下谄媚之言了,这也是亡国的开始。李世民总是拔剑说我要杀了魏征那混蛋,但是从未杀过,因为李世民很清楚,魏征说的是对的,即使说的话没对,但是说话这个行为本身没有任何错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根本防不住的,历史上的王朝一旦需要开始防民之口而不是鼓励民众建言的时候,这个朝代也就更加危险了,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周厉王就是如此,你不让我们说,难道真的以为我们就不知道了吗?

道路以目是一个国家国民对暴君的抵抗,如果我们在言论上不能抵抗,我们必将用目光抵抗,你永远不可能阻止国民的抵抗。

一个社会的言论宽松程度,一个皇帝接受言论的程度,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的现状,你越不让人说,就代表这个社会问题越重。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道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个国家越强大越强盛,越能接受别人的谏言,一个国家越封闭,越禁言,代表这个国家长期处于高压之下,而这样的高压必不可长久持续,迟早会绷断。

好的谏言不能自由流通,只有佞幸之言,只有谄媚的言论,只知道自我吹捧,这个国家最后只能走向崩溃,这也是廖沫沙所写的箴言:岂有文章倾社稷, 从来佞幸覆乾坤。

一个国家不会被一两篇文章倾覆,他反而会因为这些文章,正视自己的问题,越来越强盛,就像李世民的唐朝,我要去杀了魏征那混蛋,但是魏征又是对的,李世民不会因为魏征说了什么去杀他,只有如此才能开放更宽广的言路,唐朝才能做到万邦来朝。

唐朝不会因为魏征直言而垮掉,却因为唐皇宠幸安禄山这样的小人而败亡,败坏了唐朝几百年基业,就此盛唐转衰。

不仅仅是我们的领导人要明白,岂有文章倾社稷, 从来佞幸覆乾坤。我们的人民更加要明白,每当有人开始叫着要封杀谁的言论的时候,我们都应该警惕,警惕那些一场场新的文字狱,新的言论封锁。

我们要警惕那些佞幸小人,小心他们的谄媚之言,小心他们甜蜜陷阱,险国家于险地,中国那么多朝代,从没有一个亡于魏征他们,只有亡于安禄山魏忠贤他们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尽吹捧自己的朝廷和自己的皇帝。说话越好听,越吹捧,这样的佞幸之人只会使国家快速灭亡。

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关注推特账号:青年呓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