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行动者
中国青年行动者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联系youngactivists2020@gmail.com. Should you have any questions on the report, please reach us at youngactivists2020@gmail.com

第一部分 疫情期间的青年行动者与自组织

撰写者:羚恩

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青年行动者开始介入疫情救援。其中,有行动者原本就长年深耕于公益领域,或长期关注公共议题;也有青年人在救援中成长为行动者,获得了首次社会行动参与经验。

除了个人行动者的个体行动之外,自组织成为这一次疫情救援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远程协作工具为这一次行动者自组织提供了新的助力,使得虽不能亲临现场但依然可以有效参与成为了可能,也为全球青年的联合行动,线上线下的行动整合提供了基础。

疫情期间,一度出现类似2008年汶川地震时期自组织蓬勃发展的景象,政府对行动者的行动约束、行动管制、信息传递也相对放松。行动者与服务对象形成互帮互助关系,疫情面前能够抛开或忽略其余理念可能的相斥,无冲突地进行单一议题下的单纯合作。

随着物资紧缺得到缓解,政府支持终于落实,对行动者与自组织的约束与压制也随之到来。行动者被约谈、被警告惯性发生,更有行动者因疫情期间备份公开信息被批捕。行动组织审时度势,除与机构合作的组织仍有部分得以发展成为项目存续进行之外,绝大部分组织都随着新一轮的言论管控,最终沉默收尾。

至今,都有极少数行动者与组织以自发组织的形式,经由线上或线下的分享会、培训会等,对行动进行复盘反思和经验交流与分享。也有行动者以个人为单位,持续进行对行动的观察、记录与研究。

一、行动者群体面貌

疫情期间的青年行动者是应社会公共卫生危机诞生的,新兴的、临时的行动共同体。

首先,简单描述行动者群像:

  1. 年轻化参与趋势。在多个行动者团队中,大学生都是主力参与群体。年轻的行动者更是展现了组织能力与发起能力。例如:某捐助医疗物资组织的发起人为高中生团体。
  2. 具备专业化背景。今次参与的行动者中,部分行动者具备公共卫生、医学、心理咨询、社会工作、应急救灾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曾有一线救援、救助经验。
  3. 有经验行动者的带领与倡导。在这一次疫情救援中,长期深耕于公益行业或一线草根机构的行动者发挥了引领作用,初期以具备应急救援能力与公益资源调动经验的行动者率先搭建组织,积极介入,呼召参与,协调带领。

这部分有先前经验的行动者,为自组织奠定了普遍适用的行动原则,例如:救助对象信息保密原则等;启发了自组织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行动需要有边界,审慎选择介入方式等;带入了性别平等意识,例如:方舱建立后及时宣传与倡导反性骚扰知识等;提醒了行动者的自我关照,例如:关照行动者自身的生理健康与心理状态,并及时联络资源提供支持。

  1. 广泛参与,开展特色行动。跟随协调与呼吁,来自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青年行动者陆续加入,并基于参与者的不同背景、身份等形成了特色组织。例如:来自互联网行业的行动者自发成立的某自组织,其组织行动方向即为利用产品、编程技术,搭建并制作物资信息平台;动物保护行动者则成立了帮助小动物寻找和传递生存物资的团体;孕妇行动者成立了孕妇关注与支持团队;工人权益行动者则特别关注环卫工人的防护需求等。
  2. 具备性别意识。部分行动者具备良好的性别平权意识。他们率先关注到一线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生理,倡导社会给予安心裤等捐赠支持。方舱建立初期,就有长期关注性别议题的行动者发起反性暴力倡议,普及反性骚扰知识,在方舱群体中,基本达成了事前介入。在疫情过程中,有医院强迫女性医务工作者剃发宣誓,针对这类侮辱性行为,行动者们也及时做出了声援和抗议。
  3. 有全球联动能力。线上技术与远程协作工具让跨地域的连结与协作成为可能。这一次疫情救援中,海外青年行动者与国内青年行动者形成了自发的互动、连结关系。在部分项目中,跨时区合作也让组织与项目得以在最紧张的时候24小时周转。在国内疫情稳定后,部分行动者又将行动目的地转向海外,参与新一轮信息传译、物资运输、经验分享等支持行动。

其次,粗浅地探查行动者的参与动机。综合某组织的行动者报名表单中参与动机一栏,和某研究人员后续访谈成果,了解到本次青年行动者的参与有如下动机:

  1. 源于地域情结。地域情结又可以区分为在地连结与远程连结。在地行动者更多是源于物理空间限制,使得他们在体验灾难中无可回避需要做出“是否行动”的选择;远程行动者中不少人可能曾有在疫区读书、生活的经历,或疫情发生当时有亲朋好友深陷疫区。他们参与行动更多是源于一种记忆与情感连结,促使他们即便远隔万水千山,也要想方设法在线上再造行动空间。这一类的青年行动者自组织在本次疫情中集中表现为校友组织。
  2. 自救动机。也就是行动者参与行动更多不是源于无私奉献,而是灾难环境给他们带来巨大的生存挑战,危机感促使他们自我援助,在过程中逐步拓展为对他者的帮助。这一点在湖北籍的行动者中体现最为明显。
  3. 幸存者的内疚感。认为自己是疫情的幸存者,没有承担灾难后果,因此渴望与他者同甘共苦。
  4. 作为公民的自觉意识。这部分行动者人数比例较少,在行动过程中,实际比较能够担当“社工”方向的行动角色。
  5. 逃离失序生活的无助感,希望通过行动找回对生活的控制力。对于这一类行动者来说,参与行动的动机是自我焦虑的转移。根据某行动者自组织协调人的观察,这一类行动者往往在行动中缺乏行动能量,行动参与比较不稳定,产出成果也相对较弱。

此外,本次疫情的青年行动者,除了少部分具备公民意识的行动者之外,绝大多数参与者,尽管实际行为是在参与公共救援与社会行动,但在自我身分认同上并未将自己定义为“行动者”,更多习惯性描述自己为“志愿者”。对社会行动以及与社会行动相关的“公民意识”、“公民参与”、“公民身份”、“公民权益”等概念都表现出陌生感。对参与疫情救援更多理解为一次“志愿服务”,在救援过程中更多实践的是个人价值,较少意识到自己是在实践公民价值;在助人过程中更多帮助的是他人所需,较少意识到帮助落实的是他人的权益权利,参与者对个人行为的定义是去政治化的。

二、行动和组织模式

此次疫情过程中,除了个性化行动,青年行动者的自组织呈现出三种主要组织型态。包括:

  1. 中心化。例如校友会组织、侨会组织、商会组织等。其本身已有中心化组织架构作为基础,基于已有的人员与资源网络进行拓展,“有多少力办多大事”。行动具有一定的框架性,组织较为有秩序。在此次疫情救援中,也有原本完全脱离中心化组织自发成立的自组织行动者出于安全考虑,将原本的自组织团队挂靠或干脆合并在中心化组织下进行运营,以防被质疑组织与行动的合法性,在行动过程中,这部分行动者仍然具备极高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 
  2. 去中心化。例如某2020项目组织,则为典型的去中心化组织。其表现形式为参与者共创,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与清晰的组织结构,鼓励行动者的自我贡献,要求行动者能够进行快速和精准的自我定位与能力匹配。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以共创与共同决议为推进方式。项目充分运用互联网协作工具,完全开源,信息透明,吸引了大量人员参与,特别是推行去中心化的技术人员,组织具备较大的影响力。不过,这类项目同时也缺少明确的定位、策略,参与人员较为松散,难以培育出组织存续所必要的成员连带与信任关系,因此行动产出有限。 
  3. 任务分派式。例如某项目组织,由若干行动者发起,并进行行动者招募。组织初期就设定了较为清晰的组织定位,规定了组织服务范畴,设置了初始功能模块。在行动过程中,由发起人担任协调人,与协作型行动者一起共同决议,进行目标设定与任务分派。行动虽有统一的愿景与行动认同,但各功能模块相对独立发展,分别进行行动探索,并不断衍生出新的功能模块;行动中后期,也有功能模块与初始组织分离,成为更加独立运作的小组、团队,诞生新的目标、愿景与策略。行动者之间的协作特征明显,以“协调-任务分派与成果回收-再协调”为行动方式与组织特色。 

这一类组织的运转也有不少难点需要克服。例如:各个行动节点的沟通与合作往往比较困难,在行动密集时难以建立高效、密集的信息沟通渠道;各个行动节点方向的自我修正与调整,可能会给行动者带来行动意义前后不连贯的困惑;同时,各行动节点的自运营可能会导致不同节点的行动内容重复;以及行动节点各自产出,难以整合影响力进行对外输出。

综上,无论哪一种组织形式,只要社会关系较为陌生的行动者聚合,在应急状态下的协调、沟通与合作都困难重重。相信这一次疫情,对不少行动者的领导力、策略能力、管理与运营能力、协作与沟通能力都发出了不小的挑战。部分行动者已经意识到日常建立亲和小组,尝试行动组织准备演练的必要性。

三、疫情中青年行动者的行动贡献

在这一次疫情中,行动者的身影出现在各个环节:

1、信息服务 :

a) 行动者在初期信息不流通时,整理、传递疫情信息,实践公民知情权。

b) 主动问询、收集与整理医学建议与防疫知识,将其制作为各种形式的信息包, 例如某组织编写的《居家隔离指南》。

c) 日夜不间断沟通医院、医务工作者整理病区信息。如某床位小组以日为单位整理和发布床位信息,为待就诊患者提供就医指引。

d) 求助信息收集、核实、录入。行动者团队都接到国家与地方媒体的记者或工作人员联络,请求行动者配合收集与上报求助信息,帮助政府推进收治工作。

2、医疗救助:

a) 为居家隔离患者提供免费的线上医疗咨询与指引。

b) 为居家隔离患者输送医疗器材、设备。例如:家用制氧机、呼吸机等,行动者通过无接触方式送至居家隔离的患者家中。因造价较高,这一类行动往往需要联合一定实力的机构或个人的支持。

3、物资援助:

a) 行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行动者协调或自发进行的物资全球采购、合规鉴定、境内外运输、在地运输等。

b) 物资援助最困难的环节为突破各种行政限制或运输客观条件限制。某组织的救援物资运输,因为关卡限制,就经历了旅游领队人肉背货,民用直升机跨省运输,当地市民车队接力,经历高架关卡抛货接货等组合运输方式,最终得以送往目的医院。

c) 物资援助所需时常超过了大部分行动者的预期。某组织协调人原本没有想要参与物资援助,但前线告急,医务工作者工作环境极度恶劣,就不得不做。 

4、心理咨询、支持与陪伴:

a) 此项行动者均具备心理学专业及社会工作专业与实际操作能力。行动者内设有督导团队,带领并支持一线行动者。

b) 主要行动内容包括:

  • 线上大群内患者、家属及其亲友的心理支持、陪伴。
  • 一对一免费心理咨询与长期跟进。
  • 线上课程制作,线上知识分享,线上工作坊与活动(例如正念、代祷、心灵清洁等)的筹备、策划与落地。
  • 方舱患者的空中心理支持。与某社工专业教授合作的行动者团队,线上接入了武汉城市客厅方舱与武昌方舱,使这两个方舱成为最早,也是唯一有线上心理援助的方舱。根据某长期跟进行动者讲述,辅导效果显示出有空中心理支持的方舱新冠患者较无心理支持的患者恢复较好。
  • 疫情引致生命逝去,要求行动者特别参与到哀伤辅导与丧亲关怀的领域中。某行动小组就专门整理了辅导手册,手册还特别考虑到不同宗教与风俗习惯。
  • 灾后心理重建的持续与延伸。

c) 经验与观察

  • 心理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总结并观察到了普通民众对心理援助资源的陌生、抵触、抗拒心态,这种心态主要源于日常的资源紧缺与心理资源求助、运用意识的薄弱,以及专业领域从业者的紧缺。
  • 某行动者告诉撰写者,社工背景的行动者是心理背景行动者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心理背景的行动者往往会有“不求不助”的固定处理思维,但社工行动者的加入,使得行动团队的行动力加乘,与社区等第三方的沟通变得更顺畅、高效。

四、行动者的困境和出路

  1. 行动者普遍缺乏公民意识以及公共事务的参与能力。不少人的参与,其实是出于人人自危自救的恐惧心态,为生存需求所驱动,而非公民意识或公共参与动机所驱动。绝大多数的行动者日常完全没有机会和渠道了解或学习应急救灾,且显然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
  2. 自组织几乎都为应急状态下临时搭建,发起者或协调者中少有真正具备行动带领能力的行动者。组织运转缺少先验经验可以直接应用,组织运转多凭靠本能、经验与快速学习。组织手段、策略、方法都相对原始和粗糙。
  3. 社会环境与政府政策并不利于自组织的存续。这一次虽然可谓出于自救本能,抛却观念、政见、成见进行民间大协作,但其实各群体并未有时间、机会彼此了解,更没有探索长期合作与持续互动的可能。长期对民间自组织行动的打压,导致民间根本丧失了自组织成长与发展的土壤,因此,这一次轰轰烈烈的民间自组织大救援过后,并未生长出为人所知的新兴的社会团体。已经可以看到的是,自组织的应急经验,很难寻找到合适的渠道传递给后续的行动者。下一次此类型公共危机事件来临时,我们面临的境况、采取的行动模式可能是近似的,缺少迭代的。
  4. 信息公开与言论自由。某志愿者告诉笔者,在疫情行动中做社区工作时(帮助销售滞销农产品,对接社区购买),因为信息不公开,导致很难了解当地政策、限制和要求,大大削弱了行动的有效性。同时,如前文中所述,在疫情中后期,政府通过媒体主动联络行动者索取求助信息,就直接体现了政府对民间自组织参与不可回避的实际需要,也更说明了自组织对政府履行职能的切实帮助。 
  5. 行动者在逆流中不间断的自我成长。不能结成网络的时刻,我们各自努力。通过疫情的行动与参与,行动者可以进一步成长成为全球行动及行动经验积极的观察者和学习者。利用一切资源,培育自己的公民意识和行动能力;尝试建立亲和小组,研习行动策略,为下一次参与或领导行动做准备。这一次疫情,也让不少朝九晚五的“打工人”看到了兼职行动的可能,感受到行动中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契合,也为之后再次被唤醒参与行动埋下火种。我们可以鼓励这类出于萌芽期的行动者多多发掘更贴近生活的日常行动机会,从社区参与做起,延续行动习惯,尝试多一些事前介入,为提前筹备行动创造更多条件。
  6. 自组织存续的多种可能。某自组织研究者与培育者建议,中国行动者可以更多研究并探索自组织型态的可能性。例如:伞状组织结构,国际特赦组织即采取此组织型态。同时,可以更多关注并研究海外应急组织的演变路径,了解其如何存续发展,并得以为长期组织。
  7. 永不停息的反思,与绝不吝惜的分享。行动经验只有通过不断的复盘才有迭代的可能,迭代的产生才能带来行动策略的升级和行动效果的提升。中国的行动者,要想方设法保留行动心得,并多创造机会进行经验分享,努力突围代际传递的断裂。非典到新冠,民间行动的图景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下一次呢,我们是否依然只能应激、被迫行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