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you
yonyou

瞭解 Matters 玩法,請查看「新手指南」。歡迎加入官方 Telegram 群組,或關注 Matters 臉書,隨時掌握 Matters 最新資訊。想讓更多讀者看到你的大作,或者尋找好作品,可以加入 Matters 寫作者聯誼會。每週推送的 newsletter 將向你推薦一週社區精彩作品,敬請關注

全球教育报告----08:回到人之为人的特性 (教育的本质“人之为人的特性”)

这是《全球教育报告》的最后一讲,之前你已经了解了可以通过组织、空间、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这七盏灯的框架来看教育的变化趋势,但是这七盏灯并不是孤立的,还需要找到基本轨道彼此联动,才能真正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这个轨道是什么呢?就是回到教育的本质,也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性。

过去,因为受制于工业时代的需求,教育只有按照学科专业分门别类,才能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知识用高度浓缩的方式进行传授。这么做无疑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最广泛的普及。

但是,追求效率的同时,教育目标也在无形中发生了偏离,用同一把标尺去衡量,结果原本不一样的“人”就不见了,都变成了标准化产品,教育离“人之为人”的本质越来越远。

然而今天,在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不仅手脚得到释放,连头脑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被外包和延展,更重要的是这些趋势还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和速度继续塑造明天的世界。

此时,我们必然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只有让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经过教育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素养,具备适应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应对未来挑战的唯一道路。

这就意味着,教育目标这盏灯要转变为培育核心素养,那为了确保核心素养落地,无论是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还是学习空间,这四盏灯都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来展开。而且,组织之灯的支持力量需要凸显出来。当然,评价体系之灯要用成为终身学习者来衡量并贯穿于“人”成长的始终。

让我欣喜的是,2019年,教育七盏灯的运转开始逐渐回到人之为人的特性。

但是这场回归想要应对挑战,有个很关键的点,就是需要七盏灯都围绕着“人之为人”的教育特性联动起来。

就拿韩国来说,韩国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课业负担“重灾区”,为了减负和促进公平,韩国教育部出台了两项政策,一项是2016年开始全面推行的自由学期制,在初中阶段由学校选定一个学期,取消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实施灵活弹性的教育课程;另一项是2019年宣布的用5年时间废除所有精英高中、特色高中。

但是,在走访了韩国5所高中、3所初中和1所校外辅导机构之后,我发现,目前他们的中小学校规模和空间基本与中国差不多,40人左右一间教室,学校的组织结构也都是科层制。

老师呢,特别优秀的被校外机构挖走了,所以普通公办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再加上学习内容、方式和评价体系都没有变,所以整个系统依然是围绕知识掌握和应试升学为目标运行的。

这个时候,单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改变初中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或者强制取消精英高中的做法,实际上存在着极大风险。因为变革并没有从教育本质出发,也没有关照到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这七盏灯无法实现联动。

再比如,我在第二讲中提到过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展开了一场小而美学校运动,当时发起者提出了包括划小规模、开设主题课程、灵活安排课时等在内的八项实践宣言,试图实现个性化学习。他们的出发点很好,也看到了大规模学校的弊端,想让教育回到人本身。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起者忽略了组织结构的改变,而组织结构是七盏灯联动的重要底盘。即使小而美运动做到了把学校规模划小,把很多1000人规模的学校拆成了由4个250多人组成的“校中校”。但因为组织结构没有变,仍然是传统科层制的,依然把最大的领导当成唯一的大脑,其他人都是对上负责,那作为关键枢纽的教师身处这样的组织中自然无法获得被赋能的体验。

这样的话,哪怕师生交往的频次在增加,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体系在改变,时间久了还是会事与愿违。所以,“小而美”运动进行不下去了。

小而美运动也提醒我们,教育变革从来都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七盏灯相互联动,在教育本质的轨道上协同进化的过程。任何期待一场运动或者一场革命让教育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最终都会淡出人们的视线。

这你就理解了,为什么今年我看到小微学校会兴奋,因为,小微学校在组织这盏灯上有先发优势,它天然扁平,组织里的每一个人就像是社区成员相互信任、共同成长。它的七盏灯虽然还不太平衡,但是无论从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运行到了教育本质的轨道上,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比如,在成都的先锋学习社区,我看到30多个被传统学校放弃的孩子,他们有的因为不适应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而成绩不佳,有的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而沉湎游戏,有的因为心理问题而逃避上学。

当家长抱着一丝希望把孩子送到先锋的时候,这里的老师们选择了陪伴与包容。他们深知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可以不一样地走上伟大的道路,因此重新设计了学习空间,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自主选择。

老师们用平等的师生关系,一点点找到沉湎游戏的孩子的根本问题,是没有建立起时间概念,他们让孩子们学会了规划,进而让学生获得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和热爱的职业方向。

好,这是回到人的本来,那么新世纪第三个10年即将开始之际,教育还必须思考另一个问题,我把它称为“眺望人之未来”,就是看教育七盏灯的联动是否能充分发挥人的优势,在人机和谐共处中创造人类社会新常态。

当以前的简单技术变成人工智能这样的复杂技术时,人与机器如何协同共存的问题就成为教育不可回避的重大命题。

《经济学人》杂志在2019年推出过一期封面报道,题目叫《可怕的不是机器替代人,而是人变成机器》。如果我们再按照以前工业时代的大规模、流水线、标准化生产人的话,那么人的确就会被机器所取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七盏灯的运转必然要走到人之为人的特性轨道上来。

在智能机器出现之前,所有的机器仅仅是人类手脚的放大器,不会思考,没有智能,因此完全听从于人的控制。但是现代人工智能,开始在模式识别、复杂算法以及其他极具人性化的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主体之间的共处关系。

表面上看,智能的机器人威胁了人,但是换一种视角,它们正让人类重新珍视我们独一无二的智慧。人工智能不但没有让人失去主体地位,反而促使让人更像人。

那么,人之为人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呢?就是综合解决问题的智慧、运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去实现创新、能够有效沟通、辨识与管理情绪的能力,最重要的还有爱与情感。

这么一想,再来看我们说过的每一讲,从大规模学校到学习型组织、从车间式教室到个性化社区、从知识搬运到情绪劳动、从标准答案到解决方案、从专业导向到能力为本,并通过核心素养培育让每一个人拥有自我评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这七盏灯是否就在不断放大人之为人的特性呢?最终让我们不仅应对了挑战,而且在智能无处不在,人机边界逐渐模糊的未来,通过人机和谐共存创造出更美好的人类社会新常态。

说到这里,你会特别关心,在这场教育的变革中,我们每个个体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你今天在什么规模的学校里工作,你都可以从关系的改善入手,放大人的价值,让孩子在自主选择中探索与体验,让老师在引导与设计中支持与成长。

如果你是一位身处焦虑中的家长,我建议你可以用七盏灯来做个对照:

你对孩子的教育目标是否与国家、学校一致,你的家庭是否是一个学习型的小组织,家里的空间有没有支持到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你有没有为孩子创造过更加丰富的课外学习经历而不只是补课,你自己是不是一个最好的情绪劳动者。最后,你是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评价孩子,还是发现了他身上的各种潜能与优势,这些都需要你去想一想。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关心自己成长的人,你可以用长期主义的精神规划未来,而这个长期主义就是成为终身学习者。

2020年,你最关心教育领域的哪些问题,请你写在留言区,我将带着你的问题,继续观察2020年的全球教育发展动向。

好,我们2020年的“教育年度报告”再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