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nyou
yonyou

瞭解 Matters 玩法,請查看「新手指南」。歡迎加入官方 Telegram 群組,或關注 Matters 臉書,隨時掌握 Matters 最新資訊。想讓更多讀者看到你的大作,或者尋找好作品,可以加入 Matters 寫作者聯誼會。每週推送的 newsletter 將向你推薦一週社區精彩作品,敬請關注

全球教育报告---07:评价更迭,目标落地

从组织规模到空间、教师,再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你已经了解了全球教育在2019年表现比较活跃的五盏灯。

这一讲,我想说说最后两盏灯,那就是评价体系和教育目标,因为它们和社会转型、国家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改变起来非常缓慢。

上一讲,我们说到全球很多大学正在从专业导向走向能力为本。尽管大学的转变已经开始,但让用人单位直接受益还没有那么快。不过,2019年,我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社会评价体系在更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学历在贬值,能力在增值。

一直以来,名牌大学的文凭就是好工作的敲门砖,很多像谷歌这样的大型跨国公司,只把面试机会留给精英大学里成绩最好的毕业生。但现在,他们的招聘方式发生了变化。

谷歌人力资源运营部高级副总裁拉兹罗·博克(Laszlo Bock)在做了大量数据分析后,发现学历这个指标越来越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了。现在,谷歌有15%的员工没有大学文凭,他们也不再要求应聘者提供大学成绩单,甚至在应聘要求中都找不到“大学”这两个字了。

不只谷歌,德勤、麦肯锡等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也在改变。最近几年,他们会去更多学校选毕业生,然后直接安排他们参加训练营,在实践中筛选出最适合的人才。

我还注意到,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能力买单。所以,你会看到一些企业直接办起了大学,比如阿里的湖畔大学、腾讯大学、得到大学等等。在这些大学里,很多能力课,比如社交、演讲、谈判等都成为终身学习者的首选。

工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培养符合各行各业标准的劳动者,教育目标自然就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但今天,社会越来越需要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

社会需求和评价体系发生的变化,就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这盏灯,因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教育目标确立的关键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在探索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培育。

培育哪些核心素养呢?我们来看看最早启动目标重塑的美国。

就在世纪之初,美国教育部,联合了微软、IBM等数十家大公司组成战略委员会,在研究了整整5年后,终于在2007年推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

《21世纪技能框架》首次提出了三大核心素养,也就是学习与创新素养、信息媒介与技术素养、生活与职业素养,这些素养主要通过学科学习和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来培养。

现在来看,你可能觉得这些不足为奇,但2007年iPhone手机才刚刚诞生,美国就把教育目标直接指向学生21世纪的必备技能,而不是掌握和记忆了多少知识量,这就很有前瞻性了。因此,这个《21世纪技能框架》成了很多国家制定教育目标的基础参照。

新加坡的启动也比较早。他们在对美国的“三大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在2010年提出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技能,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交流、合作与信息技能,二是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三是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同时,新加坡还给“培养什么样的未来人才”画了像,就是充满自信、主动学习、积极奉献以及心系祖国的公民。

全球性的改变发生在2015年,这一年,新世纪的第一个15年教育计划刚结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推出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引导世界各国未来15年的发展。

《教育2030行动框架》首次提出,为确保“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全球素养”必须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素养框架的一个重要维度。会议结束后,参加会议的70多个国家作出积极响应,相继推出自己的2030计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连拥有全世界最让人羡慕的教育体系的芬兰,都开始行动了。

芬兰2016年发布了《学习的未来2030》,报告中提出了七大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和美国、新加坡不同的是,这七大核心素养直接落实到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包括学会如何学习的素养、社会交往与自我表达的素养、自我管理与日常生活的素养等等。

正是在这些核心素养的引导下,芬兰发生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就是我们在第五讲中提到过的“基于现象的学习”。

说了这么多国外教育的变革,你一定很想知道,中国目前走到哪一步了呢?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四大关键能力,就是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同时,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已经体现的学生必备的品格,也就是爱国、诚信、友善,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注意,这些核心素养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要求,也就是说它要在学校和家庭中培育,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完善。

明确了学生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但要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还必须把它分解成每一门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此,教育部集结了全国上百位各个学科的专家,从高中起步、历时3年时间,研发出凝练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课标》。

《新课标》在2018年正式发布,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都指向综合能力培养,比如学数学不是为了反复刷题拿高分,而是培养抽象、运算、逻辑推理和数据分析等综合素养。

语文呢?也不再只强调背诵默写,而是注重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综合能力。这是高中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目前教育部还在研发过程中。

不过,虽然世界各国的教育目标都已经从传授知识转向培育核心素养了,但我认为教育目标这盏灯还没有真正突破。

这是因为,最关键的不是设计目标,而是怎么让国家目标落地,让核心素养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了。

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一调整,全国课程体系、教师培训体系这些都得跟着变化。而且,国家的教育目标要落地,肯定要经过学校这个关键枢纽。学校设定的育人目标,既要承接国家的教育目标,又要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这都需要思考和进一步探索。

不仅如此,为了让家庭、学生个人的成长目标和国家目标一致,学校还有责任进行引导吧?怎么引导,才能得到家长的认可和配合?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这些都考虑清楚,才算走完目标落地的全过程。

你看,这是不是很像多米诺骨牌,牵一发就会动全身?这么说你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会说世界各国相继发布核心素养,才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

教育是影响和改变人的事业,它不可能像制造业那样一刀切,也不能像做实验那样不断失败和重复。对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来说,人的成长都是不可逆转、无法重来的。

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正走在从国家目标落实到学校实践的路上。我们国家新的教育目标要落地,也需要经历课程和教材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甚至连学校空间都要重新设计。你看,是不是也很难?所以,教育目标落地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在2019年的观察中,我也看到了很多地区和学校并没有一味观望和等待,而是在不断积极探索,比如上海成立了学习素养项目组,调动了一百多所学校,分学段、分学科地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北京海淀区成立了“深度学习”项目组,专门破解学校在素养落地过程中的实践难题。

好,这一讲我们了解了跟教育相关的两盏灯,评价体系正在更迭,教育目标尚未真正落地,期待它们在2020年能有新突破。

思考题

你所在的单位是如何招聘员工的?这两年有没有一些富有创意的招聘设计,欢迎你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