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賓鴻
祁賓鴻

香港01,國際分析與政治評論

反思俄乌情势|美欧为何不设禁航区?北约是否承诺不东扩?

战云弥漫8年后,伴随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宣布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俄乌冲突正式爆发。战况发展至今,基辅已遭俄军包围,乌东则陷入胶着,俄方已于3月7日提出停火条件,包括乌克兰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承认克里米亚主权属于俄罗斯、承认乌东两共和国独立、修宪确保乌克兰的中立地位等;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方面虽有松口迹象,却仍不愿明确表态。而综观眼下中美俄三方互动,中俄交好、中美博弈、美俄急冻,国际格局变化或因俄乌冲突加速,诸如“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等警语,更予人东西热点连动之感。

针对此一国际变局,“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于3月10日举办“俄乌情势—反思与前瞻”时事座谈会,由学会会长、台湾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卢业中主持,邀请到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杨三亿、中央警察大学国境警察学系副教授杨佩珊、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登及,探讨俄乌情势牵动的国际格局变化,以及对两岸的相关启示。此为系列报道第二篇(共三篇)。

系列报道第一篇:反思俄乌情势|五个视角与两个力道

系列报道第三篇:反思俄乌情势|是不是中国的战略机遇?台湾应当学到什么?

“中华民国国际关系学会”于2022年3月10日举办时事座谈会,由学会会长、政治大学外交系教授卢业中主持,邀请到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教授杨三亿、中央警察大学国境警察学系副教授杨佩珊、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台湾大学政治系教授张登及与谈。(祁宾鸿/多维新闻)

美国的局限

李大中由政策变化、历史认知两方面,分析此次华盛顿在俄乌冲突的前后取态。

首先是美国的政策变化,李大中认为,美国的战前立场相当稳健,其与北约在俄乌边界紧张时,表态支持乌克兰,同时进行多场外交斡旋,包括美俄之间、美国与北约之间、俄乌之间等,但一切努力在2月21日后改变,普京(Vladimir Putin)于当日宣布承认乌东两共和国,并在2月24日入侵乌克兰,战争由此爆发。美国与北约便改采惩罚性手段,此次制裁规模远胜2014年,只是都不是以安理会名义,虽说联合国也有出台决议,但其实缺乏约束力。

李大中指出,此次冲突也暴露美国手段的局限性。普京便是知道美国不会直接介入,才会发起军事行动,而冲突持续至今,美国确也仅用相对间接的方式提供协助,包括运输武器、情报交换等。

李大中举例,近期两个事件足以说明美国立场,第一是波兰表示愿意提供战机,但遭美国拒绝,第二是欧美不愿在乌克兰设立禁航区。前者有两个原因,一是波兰没事先知会美国,第二是向乌克兰提供战机将让局面更加复杂,恐会将北约拖入战火;禁航区之例亦为此理,乌克兰虽向欧美提出禁航区的设立要求,却得不到回音,也是因为欧洲各国担忧卷入冲突,综观利比亚内战等前例,设立禁航区往往是动武前兆,但北约与欧洲如今皆无意愿对俄动武,自也无此。

李大中分析,由上述两例,便可看到美国在政策上的自我限制,即虽然支持乌克兰,却也不是毫无保留。而此次冲突也对拜登政府产生三点影响,第一点是俄罗斯威胁的形象更加强烈,第二点是有助让拜登凝聚领导力,第三是体现北约的价值与重要性,对拜登政府而言算是加分。

而在历史认知层面,李大中指出,俄乌冲突的爆发,显示美俄对于国际局势的发展认知不同。在俄罗斯看来,北约东扩步步进逼,美国更持续煽动颜色革命,皆是对己身安全的严重侵犯;但美国便是讲求实力逻辑,早在奥巴马(Barack Obama)时期,美国就认为俄罗斯只有能源能看,凭什么挡住美国。

李大中最后分析,此次冲突可能影响美国判断威胁的排序,乌克兰当然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但如今威胁有急迫性;中国当然是美国的长程挑战,但目前中俄正在美国战略压力下逐渐靠近。这般发展,让人想起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为此将注意力转到中东,中国由此迎来战略机遇期。这次冲突会否让美国注意力西移,往后的“新冷战”会不会从中美回到美俄之间,都值得观察。

乌克兰的位置是关键

张登及则以大国政治的视角提出分析。

首先,此次冲突发生在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也就是东欧地区。张登及指出,地缘政治导致国际关系行为者的选项,会受到幅员、位置、资源的影响,如果实力类似,但是位置不同,选项就很不同。例如台湾的地缘位置,便处于受人重视、但是担心被抛弃的尴尬,因此必须像芬兰一样,非常留意自己的对外政策。3月10日韩国选出新总统尹锡悦,其也同样要面临扈从或挑衅的选择。

张登及表示,此次冲突也可看到国际体系结构的变化,已与冷战结束时不一样。倘若今日北约扩张到卢旺达,就算当地有俄罗斯势力,也未必会爆发战争,而如果北约够强大、或是俄罗斯够强大导致北约不敢东扩,这场战争便也打不起来。西方在冷战结束后,沉浸在大胜的氛围中,但欧盟无形中受到削弱,北约也陆续接受许多小国,此次或许有些力不从心。但美国通过此次冲突凝聚北约,应算得分。

而针对各方行为者在俄乌战争的获益,张登及分析,此次俄罗斯可能想用闪电战,逼乌克兰签城下之盟,但或许没料到会久拖,倘若西部的利沃夫被当作“乌克兰重庆”,可能导致战局进一步拖延;如果北约持续提供军事支持,便可能让僵局持续。俄罗斯或许看到短期有利,但长期被孤立的风险正在上升。

此外张登及提到中国与印度的表态。此次联合国的谴责表决,共有35票弃权,中印皆在其中,由人口来看,世界前两大国都投了弃权票。而美国当然为此施压两国,但中印各有考量。例如印度如今60%装备都是俄制的,也向俄罗斯购买能源,自然不愿意跟着谴责。QUAD视频会议中,印度便提出质疑,“四方会谈究竟是要讨论欧洲还是讨论印太,制约中国扩张不是重点吗?”

而针对冲突爆发,张登及提出“民族断层线”、“北约东扩”两个观察纬度。

首先在“民族断层线”上,张登及表示乌克兰便是欧洲“第二个巴尔干”。过往在苏联压制下,东欧民族矛盾并未爆开,但如今看来已然爆开。过往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Viktor Yanukovych)之所以能当选,乌东地区的亲俄人口贡献良多,但这也是2014年后亲俄派难再得势的关键,因为乌东武装独立、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两处人民皆无法再参加乌克兰选举,从而注定了亲俄派的衰颓。这道“民族断层线”,是俄罗斯出兵的原因之一。

而在“北约东扩”议题上,张登及回顾了“是否有过承诺”的罗生门。如今的美国往往表示,自己无法承诺北约不东扩,因为各国皆可申请加入北约,但俄罗斯由此抱怨,美国此举违反历史默契。张登及表示,就档案来看,确实没有历史文件写明北约不能东扩,美苏领导人亦未曾就此签字。但1988年谈判德国统一时,美苏会谈曾有逐字稿记录,美方确实承诺,两德统一后,北约“不会向东一英寸”(not one inch eastward),也就是俄罗斯理解的“北约不东扩”。

但张登及补充,美国在2000年后曾经“翻案”,表示此句意味“北约军队不会进入东德”,而非承诺“北约不东扩”。这般逻辑,就像曾经有人询问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为何相信“北约不东扩”的承诺,其也表示,自己并没想到苏联会瓦解,也没料到华沙公约组织会消失,又怎能预想“北约不东扩”的问题。

张登及总结,美国的“翻案”也很难自圆其说,毕竟如果都承诺“北约军队不进入东德”,又怎能接纳其他国家;把东德团团围住,此举自然是违反诚信。


原文发表于2022/3/11《多维新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