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昕
映昕

Matters 團隊成員,負責馬特市社群運作

個人記帳小史:從報紙與 Civic Liker 看內容消費

其實記帳是很個人的事情,但同一個月內發生了兩件很有趣的小事,仔細想想後覺得有某種微妙的關聯,所以特別想要寫一下。

我今晚在整理 2019 年 12 月的個人花費,不外乎就是每天的吃吃喝喝,房租水電,還有一些娛樂消費,不小心感冒了看個醫生等等。也因為每個月的花費都很固定,就算偶爾出現新的花費品項,通常也不會太讓我感到意外或不知道如何歸類。(例如我上個月就多出一條「買棉被」<--一看就是冬天)

但12月出現了兩筆,我一度不知道如何歸納的兩筆花費。是的,就是本文標題寫的:報紙跟 Civic Liker。

報紙指的是 12 月 10 日的蘋果日報,當天有送美麗島雜誌的復刻版(我有簡單寫在這篇文章裡面)。雖然消費的東西是「蘋果日報」,但我完全是為了美麗島雜誌去的,當天晚上要整理花費時,我突然看著記帳app愣住,不知道這一筆是要歸類在哪一類?

我才意識到,我的記帳 app 裡面,完全沒有「買報紙」這一項。我有一個大分類是專門歸納各種知識型產品,從買書,買線上課程,訂閱網媒,參加活動講座工作坊等都在這個分類裡面,甚至還有「野外課程」,但就是沒有「報紙」。

身為一個新聞所畢業生,我覺得這場景實在太魔幻了。

思考了十秒,考慮到以後再買報紙的機率很低很低,所以我最後把這筆花費歸類在「其他」。就這樣結束了令人有點哀傷的日常小插曲。

沒想到過沒多久,我又再度遇到一筆不知如何記帳的花費。

做為 Matters 的一員,如果讓別人知道我最近才加入 Civic Liker,說出來只怕笑掉人家大牙。但我想這就跟「你從來不會刻意逛你家附近的景點」的道理類似,因為每天都在跟大家講 Matters 的目標是「創作有價」,見到朋友就扯著嗓子宣傳 Civic Liker 已經在 Matters 上線了唷,反而沒意識到自己根本沒加入。直到 12 月看到大家在站上曬紅包,我突然意識到咦我不是讚賞公民耶,就找時間設定了一下付費功能。

但是,Civic Liker 到底算什麼樣的花費呢?支持創作者?這個我完全同意啊但我的記帳 app 沒有這一類啊?這也不是捐款,因為我不是抱著捐錢的心態加入的啊,而是抱著更積極的、相信五美金可以為創作生態帶來新的資源分配的心態加入。Civic Liker 應該可以算廣義的(因為)知識性產品(而產生)的消費?嗯這個我同意,但是它不屬於書籍、線上課程或實體講座,那我到底要怎麼歸類呢........

當然我最後還是幫 Civic Liker 找到一個適合的分類了。

上述這兩件小事,都只是我日常記帳的零碎片段,大概前後加起來才一分鐘。但把報紙跟 Civic Liker 放在一起看,突然覺得這兩者有一種奇妙的關聯。人們慢慢減少購買舊媒介,內容生態系可能會面臨一段時間的疲軟或轉型困難,但不會因此死掉,會有人找到新的方法,把資源(消費,金錢)慢慢轉移過去,試圖打造一種新的內容生產/消費方式。個人的日常很微小,但個人也處於大時代趨勢之中,就連記帳資料也可以窺探有趣的故事。

是說有人要猜猜我最後把 Civic Liker 放到什麼分類嗎XD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