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昕
映昕

Matters 團隊成員,負責馬特市社群運作

今晚十點,在線問答|傅榆:《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背後的故事

甫落幕的台北電影節,獲得本屆最佳紀錄片殊榮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片中的兩位主角,一位是來自中國的蔡博藝@boyi tsai ,一位是來自台灣的陳為廷,以他們在台灣參與社會運動、最後自己也成為新聞事件主角的歷程為拍攝主題。

本片的導演傅榆@teateapoo ,畢業自政大廣電系、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傅榆從研究所時期開始拍攝紀錄片,當時的作品《蘇格拉底草莓論》,討論的是為什麼媒體喜歡稱呼七年級生為「草莓世代」?她想知道,七年級生對於這些貼在身上的世代標籤有什麼想法?

往後,傅榆作品的核心關懷圍繞著世代、對話,一路延伸到藍綠、統獨、政治。近年另一部代表作《藍綠對話實驗室》,記錄一群政治立場相異的年輕人,透過刻意安排的對話實驗,所產生的火花。

最近得獎的《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拍攝時間長達六年。之前傅榆也曾剪接出比較短的版本,今年上映的則是本片最終版。

六年,是一個孩子可以讀完小學的年數。在這六年中,傅榆跟著兩位主角經歷各種事件,看似是一個旁觀者與拍攝者,但她本人也在不知不覺中參與進來(至於是什麼樣的參與方式,這裡先不爆雷,歡迎大家日後到戲院一探究竟)。

值得一提的是,傅榆在本片中,用了一段旁白介紹兩位主角和她本人出場。

舊版的介紹語是這樣寫的:

「這是陳為廷,台灣人。這是蔡博藝,中國人。我是傅榆,台灣人。」

新版則是:

「這是陳為廷,他是台灣人。這是蔡博藝,她來自中國大陸。而我,是處在台灣和中國之間,非本省人的後代。」

短短的介紹語,隱含著傅榆的身世背景,以及她在追尋認同的過程中,越來越細緻的自我定位。

傅榆的爸爸是馬來西亞僑生,來台灣讀大學後定居,媽媽則是九歲就來到台灣的印尼華僑,父母都是國民黨的支持者。傅榆曾經以為自己是外省人,後來發現好像也不算是外省人,但又絕對不是「本省人」。那麼,傅榆到底是什麼人呢?這些思考,又如何影響到她拍攝《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今晚十點、線上問答,邀請傅榆從相機鏡頭後走出來,跟我們分享她的紀錄片,以及她的故事。

附:傅榆作品年表

-2006《蘇格拉底草莓論》

-2008《大家一起照鏡子》

-2011 《123。草莓人》

-2012 《藍綠對話實驗室》

-2013 《我在台灣,我正青春》30分鐘

-2014 太陽花學運紀錄片《太陽不遠》-(不小心變成總指揮) 17分鐘

-2018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2018 《不曾消失的台灣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