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增
邢福增

從淘金到淘靈:長眠香港墳場的華人牧者

跑馬地香港墳場主要為寓港外籍人士(初期是基督新教徒)安葬,19世紀末開始有少數華人可以葬身此處,其中包括三位華人牧師。鄺華汰(鄺金龍)牧師、鄧祖牧師及梁安統牧師。無獨有偶,三位牧者均是十九世紀後期曾移居海外的謀生者,憑著個人努力,走上與華工截然不同之路,接受牧職,最終自海外抵港服事,長眠此處。

香港.淘金客.福音

十九世紀,海外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甚大,加上美國加洲及澳洲先後發現金礦,促成了大量華人成為出洋華工(苦力)。香港逐漸發展成為海外華人跨國貿易網絡的中心,將中國沿海、東南亞,以至澳洲和美洲聯結起來。學者指出,從香港赴美的華工,大部分是廣東台山、新會、開平和恩平。早於1848年,便有華工赴美。歐德理(E. J. Eitel)在Europe in China一書指出,1852年自香港出發至舊金山者,便達3萬人。澳洲的英屬殖民地維多利亞也吸引了大量淘金者,1857年當地華人已達2萬。香港不僅是華工出國的主要港口,也是華工回國的第一站。

值得留意的是,1849年,維多利亞教區在香港成立後,首任主教施美符(George Smith)並沒有計劃向殖民地華人宣教,反而在1855年派羅深源(亦作羅心源)到澳洲向墨爾本當地礦場的華人宣教。羅在澳洲的礦場宣教很有果效,深受華工愛載。他在1862年回港,1863年12月被按立為會吏,成為香港聖公會首位華人聖品。

離散他鄉的華人,部分接觸了基督教,甚至成為牧者。而這些在彼邦建立的華人教會,也關注家鄉的福音工作。三位在跑馬地墳場安息的華人牧師,都是來自美國加洲及澳洲維多利亞。

鄺華汰(1866 -1906

鄺華汰(Rev. Walter N. Fong),廣東新寧人,1866年出生,原名鄺金龍。1881年抵美國加洲謀生,寄居遠親商店,參與長老教會,兩年後洗禮,改名華汰(Walter)。1892及1896年,先後畢業於太平洋大學、史丹福大學及加洲大學柏克萊分校,也是首位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華人。1896年,他加入興中會,曾任三藩市分會會長。同時,他又先後任San Jose 衛理公會傳道助理、Oakland衛理公會牧師。

1903年,香港富商李陞之子李寶椿為紀念其父,在荷里活道創立「李陞格致工業學堂」(Li Sing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College),邀請他任校長,鄺舉家遷港。學校雖非教會主理,但早上仍有早禱會,結業禮也有牧師領禱。1906年5月9日,鄺因病辭世,終年40歲。

墓碑位於01–02–03,英文碑文如下:In/ loving memory/ of/ Rev. WALTER N. FONG M.A./ President of LI SHING College/ Beloved husband of/ EMMA E. HOWSE FONG/ and devoted father of/ ARTHUR LELAND and/ CHESTER LAWRENCE FONG/ Born in Kwang Tung, April 1st 1866/ Graduated from Stanford Univ./ California May 22, 1896/ Called home May 9, 1906.

01–02–03

中文碑文曰:「君生平篤守真理,品學皆優,今雖與我儕永訣,然其道範,洵不能忘也。」

鳴謝主內弟兄提供

鄧祖(1843–1910)

鄧祖(Rev. James Chue),1843年12月出生。後赴澳洲維多利亞,加入長老教會。有關鄧祖的資料,暫時掌握不多,只在香港中國基督徒會的史料中,提及他的名字。中國基督徒會於1903年在香港成立。是中國近代自立教會運動的產物。1905年4月,由澳洲返港的鄧祖任義務牧師,後兼任教會主席。1906年,曾赴海豐佈道。1910年12月6日在港離世。

墓碑位於16A-07–16:Thy will be done/ In loving memory/ of/ Rev. James Chue/ [鄧祖牧師]/ born 26th December 1843/ passed away/ 6th December 1910/ Trusting in God/ 2 Tim 1:10/ erected by his sorrowing wife/ and family

16A-07–03

梁安統(1827–1913)

梁安統(Rev. Leong On Tong),廣東新會人,1827年出生,1857年赴澳洲,1864年於Vaughan信主。1866年起任衛理公會傳道。1876年按立為牧師,負責墨爾本Little Bourke Street教會。1885年退休後抵港。當時有循道公會信徒在威靈頓街設福音堂,梁留港協助牧養,成為循道公會第一位華人牧者。1913年4月2日安息,享年86歲。

墓碑位於02–02–20,是一家族合葬碑,包括梁牧師與師母梁麥氏:Sacred/ To The Memory of/ The Rev./ LEONG ON TONG/Who Died/ 2nd April 1913/Aged 86 Years.

Sacred to The Memory/of/ EMILY/ The Beloved Wife/ of the/ REV. LEONG ON TONG/Died 8th June 1904/Aged 61 Years

02–02–20

附記:鄺日修與翁挺生

除了上述三人外,另一位葬於九龍華人基督教墳場的鄺日修牧師(Matthew A-Jet Fong),也有著相同經歷。1840年,鄺日修生於台山,18歲到澳洲淘金。1868年在悉尼信主,後任傳道。1874年回國後,隨聖公會傳教士在增城、北海一帶佈道。後來入讀香港聖保羅書院神道學班,畢業後外借予倫敦會傳道工作。1883年回到聖公會,7月按立為會吏,是香港聖公會第二位華人聖品。1884年3月,再按立為第一位聖公會華人牧師。先後於香港島聖士提反堂及九龍聖三一堂服事。1921年1月20日安息,葬於九龍華人基督教墳場。

在薄扶林華人基督教墳場,也是另一位淘靈牧者翁挺生的安息之處。1864年生於台山,17歲經香港到加洲金礦場工作。後接觸基督教,1891年12月於三藩市伯大尼禮拜堂受洗,後遷至紐約打工,於公理會聚會,並熱心傳道。五年後,有感於家鄉福音需要,決定回到台山廟邊宣教建堂。1903年來港,受聘於美華自理會樓梯街聖堂,次年按立為牧師。

鳴謝主內弟兄提供

連於鄉土,繫於福音

孔復禮(Philip Kuhn)在《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Chinese Among Others)中指出,不少離散(diaspora)他鄉的華人,並不是與家鄉「分離」(separation),反倒仍有著不同的聯繫(connection)。這些為圓「金山夢」的青年人,遠離鄉土至親,走上不一樣的人生軌跡。他們分別在美國及澳洲信主,成為牧者,服事離散華人。他們最後沒有選擇留在彼邦,落葉生根,牽引著他們的,不僅是夢鄉的故土鄉情,更是來自天國的福音召命。在踏上回鄉之路,卻又目睹群羊的需要,留在香港,在不同層面參與了本地社會及教會的服事。對華人而言,客死異鄉是很大的遺憾,但對委身天國的淘靈者而言,「此心安處是吾家」。

誠如梁安統牧師的墓碑上,有張祝齡牧師題字:「厥後宗主而死者必蒙綏祉,聖神曰然息其勤勞功亦隨之。節默示錄十四章十三節。」這節經文,同樣刻在基督新教首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在澳門的墳墓。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裏死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要從自己的勞苦中得安息,因為工作的成果永隨著他們。」──《啟示錄》十四13
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回去的機會。其實他們所羨慕的是一個更美的,就是在天上的家鄉。──《希伯來書》十一15–16a

請支持本人以「墳遊」方式為崇基神學教育基金籌款,贊助款多少無拘。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421008124/posts/3801769573213705/?d=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