스이쥔
스이쥔

我是JUN,是一名研究員,在Matters分享我對環境政策、氣候變遷、能源轉型的想法,也會分享韓國時事、政策評析,希望帶給讀者們深度好文,以及認識不一樣的韓國,並紀錄著研究員的工作日常。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拍手按讚、分享或是follow我的帳號,這些都是對我莫大的支持與鼓勵。Thank you.

【轉載】聯合報民意論壇:淨零生活轉型需政策介入

臺灣於3月30日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將「生活轉型」列入重要的轉型策略,這意味我國長程減碳政策與轉型思維,逐漸跳脫科學知識尺度,朝向價值尺度延伸。然而,若要促使民眾在生活型態上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並藉以驅動低碳社會轉型,尚需仰賴下一層次的思維,即治理層次的尺度。
圖/國發會宣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生活轉型藍圖。圖片來源:國發會。

為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不間斷的科學研究與評估至關重要,然而,過度側重於線性科學研究,容易忽視社會價值對於轉型的重要性。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Sheila Jasanoff教授曾指出,有如IPCC這般的科學評估,有助於將氣候變遷確立為一種全球現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其會將知識與價值抽離。Jasanoff教授主張,科學不是人們體驗氣候的唯一媒介,甚至不是主要媒介。轉型,有賴於氣候風險、環境意識的改變。促成道德上與行動上的改變,是整個社會朝向淨零轉型的認同、支持之重要基礎。故,對於長程減碳與轉型的思維,應當從侷限於科學知識的尺度(Scale of knowledge),拓展至價值尺度(Scale of meaning)

近期,IPCC也逐漸正視人類行為與意識在轉型中的定位,將其主張朝向價值尺度延伸。IPCC在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中,提及到「需求端」(demand-side)減緩的應對方案可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從食、衣、住、行方面落實減碳行動。此外,IPCC也提到與基線情境相比,2050年前,所有部門的綜合需求端戰略,可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70%,但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視,透過政策支持、社會文化選擇及行為改變,可將使終端用戶部門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迅速降低至少5%。換言之,在訴求社會文化選擇及消費者行為改變之前,需有政策的介入才是促成轉型的關鍵驅動力

與IPCC的情況相仿,臺灣於3月30日公布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中,將「生活轉型」列入重要的轉型策略,這意味我國長程減碳政策與轉型思維,逐漸跳脫科學知識尺度,將轉型延伸到價值尺度。然而,單仰賴民眾自發性改變原有生活習慣、實踐減碳生活行為,而缺乏政策的支持與治理創新,「生活轉型」將可能淪為「空中樓閣」。換言之,轉型思維不能只停留在價值尺度,也需要有政策支持的介入。事實上,政府過去推動的「垃圾強制分類政策」、「強制機車騎士應戴安全帽政策」便是政策介入促使民眾行為改變的成功案例。

因此,若要促使民眾在生活型態上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並藉以驅動低碳社會轉型,尚需仰賴下一層次的思維,即治理層次的尺度(Scale of governance)。故,政府應著重治理的體制、法規、制度,以及公正轉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政府在3月30日公布的架構除了著重與產業界的溝通,較乏與社會各界、學界、NGO的溝通,呼籲政府需要啟動與社會各界的對話,綜觀世界各國能源與氣候轉型成功的國家,社會支持亦是轉型成功的關鍵要素

※本文轉載自2022年4月12日聯合報A10民意論壇(文章連結),同步刊載於台大風險中心網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