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醫ㅣ共享家醫
醫家醫ㅣ共享家醫

醫家醫ㅣ共享家醫主張現代人的健康生活新模式,由「權威家醫、健康管家、頂尖醫院」組成一套服務體系,能做到健康決策個性化、就醫體驗最佳化,用心守護您、父母及一家人的健康生活!

醫家健康|心因性猝死十分鐘奪命,發生前4個預兆,這5種人要特別注意!

每隔一段時間,新聞就不時報導猝死案例,醫家醫提醒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潛在風險的人,應特別注意日常作息、保暖及運動,避免發生不可挽回的遺憾。

前幾天藝人羅霈穎晚間猝逝的消息震驚各界,加上去年底藝人高以翔錄製綜藝節目《追我吧》時摔倒昏迷,送醫搶救後不幸過世。這幾起事件引起大眾對於猝死的重視。

甘宗本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以前他也很好奇,為什麽因心因性(心臟病)猝死的病人,有一半的病人都是沒有病史的。他的老師特別向他解釋,「如果健康的人心臟,完全沒有缺血過的話,突然一條血管塞住了,就像三條腿的椅子少了一條,一定會跌倒,過不了這關就造成猝死。」

(影片取自東森綜合台Youtube官方頻道)

甘醫師說,由於老病患長期血管堵塞,習慣於缺血,甚至產生側支迴圈來維持生命。且老病患心導管做好幾次、有的支架放好幾支,所以猝死機率反而不高。

「若有發生過缺血狀況1、2次,確實耐受性會比較好。」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年輕人也要注意猝死徵兆!

若是年輕人發生此種情形,甘宗本透露,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肥厚性心肌病變。此種情況發生時會產生心律不整,若無法及時使用AED急救,可能有生命危險。他也透露曾有一名不到40歲的女性患者,罹患急性心肌炎。

病患某天突然出現咳嗽、呼吸費力等症狀,送到急診室X光一照,發現肺部整個呈現白色,進一步照心臟超音波,心臟幾乎沒有跳動。隨後該名患者送入加護病房,並裝上葉克膜,渡過了危險期。一個禮拜後心臟功能慢慢恢復,他更形就像大病初癒一樣。

也有網友在PTT上討論,「猝死前會有什麽預兆嗎?」希望可以早點去醫院避禍。貼文引起網友共鳴討論,大多數認為猝死很難看出徵兆,像是說「有前兆就不叫猝了」、「沒有預兆,所以才叫做猝死」、「沒有 來了就去了 跟心肌梗塞一樣」、「或許有,但太快來不及描述。」

不過也有一派網友認為,多少還是能看出一些端倪,且表示身體若有異狀就應盡速就醫檢查,「主動脈剝離的猝死比較能預防,反正心臟覺得怪怪的就去醫院」、「以前父母的朋友,在街上走一走突然倒下,當晚就走了」、「聽說被救回來的人說心臟會突然絞痛」

圖片來源 / unsplash
4大症狀不可輕忽

醫家醫這邊整理出可能引發猝死的前兆,提醒每個人注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千萬別輕忽了!

1.胸悶、胸痛

如出現突發的胸悶、胸痛且不能緩解,或症狀雖不持久,但發作頻繁,要高度警惕心肌梗塞的可能。如胸悶、胸痛伴有大汗、噁心、嘔吐甚至瀕死感,或合併咽部不適、緊縮感等,可能就是發生心肌梗塞的預警,最好停止活動原地休息,然後迅速安排就醫。

2.眼前發黑或短暫的意識喪失

如果感到眼前發黑或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特別是過去有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一定要及時就醫,因為這類症狀極有可能說明心臟發生了惡性心律失常。

3.無誘因的出汗、噁心、嘔吐及胃部不適

心臟出問題不一定會引起胸部不適,有時即使無胸悶、胸痛,單純出現出汗、噁心、嘔吐、胃部不適等,也有可能是心臟性猝死前的不典型信號,建議就醫做一步檢查。

4.不明原因的心悸、氣促或乏力

既往沒有器質性心臟病的人,如果出現了不可解釋的心悸、氣促、乏力等,也不能置之不理。如果在合併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後出現,不排除合併心肌炎的可能;如果上述症狀出現在近期過度勞累、大量吸煙後,更應警惕,要及時上醫院查心電圖、心肌損傷標記物或心臟彩超等。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小心猝死上門,這5種人要特別注意!

醫家醫特別提醒,不要因為自恃身體感覺很就健康,就忽略平常一些心臟疾病的潛在徵兆,尤其45歲以下的人,更要注意有無家族病史,如果有猝死的家族史就要特別小心。當有徵兆就是在提醒我們,要盡早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1、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如果心臟主動脈瓣狹窄甚至打不開,那麼心臟也就會可能因此停止跳動。一般如果是中重度以上的就可能會發生猝死。

2、左主冠狀動脈狹窄患者:由於左主冠狀動脈掌管心臟2/3的血量,如果發生狹窄甚至完全阻塞,那麼就會發生猝死的情形。因此,針對中重度以上左主冠狀動脈狹窄的患者,要小心預防猝死的發生。

3、心臟收縮功能不佳者:收縮重度變差,也是猝死的可能原因之一。由於「心臟收縮分率」的正常值在60左右,代表心臟每次收縮時能將60的血液打出去,表示心臟功能正常。如果一個人的收縮分率低於20,其心臟所打出的血液量只有正常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心跳必須加快,才能平衡身體的需求;這樣的病人可能會引起致命性的心律不整及猝死。

4、有過猝死病史者:曾經有過猝死病史的患者,再發生猝死的機率相對也會變高。以冠狀動脈的問題為例,並不一定都是心肌梗塞所造成,也有可能是其中一條冠狀動脈血管阻塞得很厲害沒有處理好或是雖然之前的問題點處理掉,但心臟已經結痂,有一個不穩定的點在那邊,由於心臟本身會傳電,每次通過這個結痂點就會從這個地方跳電而產生致命性心律不整,這些狀況都會再次造成猝死的可能。

圖片來源 / unsplash
防猝死逆轉勝,這8種生活習慣要特別關心

1. 抑鬱:抑鬱焦慮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個獨立威脅因素。心血管病伴隨著焦慮抑鬱,成為猝死的一個重要因素。

2. 打呼:睡覺打鼾時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一個徵兆,如果”睡眠呼吸暫停”時間一次超過120秒,很可能發生睡眠中猝死。

3. 過度勞累:經常熬夜會使人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處於功能失調狀態;吃飯、作息不規律會引起低糖低鉀,電解質紊亂,導致心律不齊,這是引發心因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4. 熬夜:長期熬夜誘發心律失常、心臟早搏而突然暈倒,若沒獲得及時急救,易發生猝死。另外,長期熬夜會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5. 生活壓力大: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等,並會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痙攣的風險,甚至誘發猝死。

6. 肥胖:心血管病最愛胖子。肥胖人群幾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占全。而且胖子易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併冠心病時易發生心肌梗塞和猝死。

7. 久坐電腦前:長期上網屬於靜態性動作,血液粘稠度較高,下肢可能形成深靜脈血栓,運動時血栓脫落,可能會造成肺梗塞,嚴重可能導致猝死。

8. 抽煙喝酒:吸煙的人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時常人的3倍。究竟能讓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是扣動心臟病發作的扳機,長期飲酒還可導致心臟衰竭等疾病。

出現猝死徵兆應立即就醫檢查 心臟停止1分鐘CPR搶救回來機率高

預防猝死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加以矯正。醫家醫有提供完整心腦血管防猝死體檢。包含心電圖、抽血驗高/低密度膽固醇、心臟超音波、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分析;腦血管部分,透過頭頸部及腦血管磁振造影MRI、頸部超音波,有效檢查顱內血管及頸動脈是否狹窄、阻塞、動脈瘤等腦部相關疾病。

如果週遭的親朋好友有類似好發猝死的徵兆時,務必提醒及早就醫檢查,而如果是屬於猝死的高危險族群,甚至曾經有過猝死經驗者,家人或朋友更應有心肺復甦術(CPR)的急救能力,以備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

CPR急救對於救回猝死的人非常重要,心臟停止1分鐘後開始進行有效的急救,急救回來的機率比較高,如果心臟停止超過10分鐘以上,就已經很難救回來。

(影片取自健康2.0 Youtube頻道)
預防猝死,從生活中習慣做起

醫家醫最後提醒,猝死看似不可預防,但從生活習慣、情緒方面作調整,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身體健康,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發生幾率。

1. 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

2. 清淡、低脂飲食。

3. 戒煙、戒酒。

4. 適量運動,改善身體健康,培養心肺功能。

5. 保持良好心態,減輕壓力以及避免焦慮抑鬱的出現。

6. 注意培養個人的興趣愛好,當壓力來臨可以通過興趣愛好把它抵消。

共享家醫,權威醫答:

l  醫家醫權威名醫魏聰文副院長(台灣醫事放射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台北北投健康管理學院副院長):健康勝於一切,沒時間健檢並非藉口,台灣的醫療尤其是健檢全球知名,在預防醫學的潮流下,健檢項目也逐漸趨向高階客製化。

l  醫家醫權威名醫賴基銘院長(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原萬芳醫院副院長)面對癌症罹患人數持續上升,醫療支出持續增加的現況,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

l  醫家醫權威名醫吳鴻昇院長(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名譽院長):醫療必須以病人為中心,不能自己閉門造車,要有好的單位整合好資源。

醫家健康,守護一家:

l  禮聘院長級權威名醫,成為家庭專屬家庭醫生及主治醫生,專注服務10%疾病患者及%75%的亞健康隱患者。

l  尊榮客製化健康管理全年服務,依據健康狀況安排五大分級管理,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與生活建議,有效降低疾病發生率50%。

l  高端零輻射磁振造影MRI全身癌症檢項,包含常見癌症高階影像徹底篩查,全身防癌檢查準確率超過95%,有效掃描杜絕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危險因子,提早預防治療將能大幅提高治癒率。

l  尊享台灣20+頂尖醫院、高端體檢中心的VIP綠色通道全程服務,e問醫答遠距諮詢讓您在海外也能安心。

l  推薦最適醫療機構和領先生技上市企業,將優先共享醫事資源,能做到健康決策個性化、就醫體驗最佳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