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thandpolitics
truthandpolitics

Liberalism, feminism, celibacy.

浅谈环保背后的“政治性”、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的纠葛

之前看豆瓣上一篇分析环保与气候问题的文章(浅谈格蕾塔·桑伯格与气候变化游行:一个可再生能源学生的视角。作者:影沫;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36024170/),不由得感慨,即使笔者有多年在外留学的经历,仍然无法摆脱将利益集团与财阀视为分析政治的单一进路、将政治视作阴暗邪恶之物的思维定势。

她在前面谈到,“随着格蕾塔事件日益发酵,她的形象背后也逐渐开始掺杂了政治意味。此外,由于各种环境类非盈利组织也活跃于格蕾塔事件中,使整件事情变得更为复杂(题外话,这些环境类NGOs的融资经理们最近肯定拉动了不少资金)”。

并不清楚这里所谓的“政治意味”是什么含义,又为何带有了负面色彩;更不甚明白为何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就使得事件复杂化了。环保运动作为上世纪60、70年代与反战、女权、学生运动同时期兴起的政治思潮/行动,其关注公共事务的性质本就赋予了其自身政治属性。

没有资金支持,非营利组织又如何推进自己的章程,开展相应的行动?更何况,笔者在后文便提到了资金投入对技术突破的重要意义。

 

在下文中,笔者继续写道,新能源的开采与应用技术要实现突破,就离不开政策与财政的支持。然而,“可惜大多数情况下,政客和财团是比谁都精明现实的一群人,他们同样有不同的立场与出发点,不给他们尝到甜头却指望他们主动改变无疑是痴人说梦”。如果“议会里的恐龙”没法被撼动,那政策帮扶又从何而来?问题是否陷入了死循环?

在这一点上,要突破僵局、敲响警钟、提升意识,声嘶力竭的倡导甚至是怒目圆睁的批判,无疑有其自身价值。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位置所在,要提议者一揽子包办所有实务工作,无疑不切实际、强人所难。

 


在评论区看到一个特别荒谬的对话,一个账号询问为何中国学生对该事件默不作声,另一账号回应,“中国学生还没解决温饱,没心思关注环保”。你要说中国边远农村地区没解决温饱问题就算了,在外留学的学生居然都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未免太过滑稽。

至于经济发展水平牵制了环保进程这一观点,我也不甚认同。举癌症村的例子而言,2013年的报道《公益人士制中国癌症村地图 据称癌症村超247个》(http://news.sina.com.cn/c/p/2013-02-24/140526344276.shtml)显示,村镇的污染问题往往与工业发展初期对污染排放物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无节制状态息息相关,而村民的发声渠道与规避能力都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出现多发于城市的“邻避现象”。倘若沉溺于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间存在矛盾的理论假定,认定环保是中产阶级的呓语,那又如何切实地回应血淋淋的现实,面对那些时刻遭受戕害的人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