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thandpolitics
truthandpolitics

Liberalism, feminism, celibacy.

《死亡诗社》观后感

备受赞誉的电影《死亡诗社》,虽然处理的是自由意志对抗家长式管制的主题,给我的冲击却没有同一时期观赏的《浪潮》那么大。虽然,在影片最后一幕里,学生们再也无法忍受被逼迫的事实,纷纷起身站立在桌子上,动情地对老师呼喊“船长”一词以表声援的场景,与影片开头遥相呼应,仍让我热泪盈眶。

在影片中,就读于预备高中的少年们,虽出身境遇不同,却面临着相似的处境——他们被视作家庭的希望,接受着严苛的管制,臣服于父母无上的威严;他们不能形成独立的意志与人生规划,只能遵照父母的期盼,按部就班地过完余下的人生——努力成为“优秀毕业生”从学校毕业,顺利晋升名牌大学,随后担任医生、律师等带有家族印记的职位……

面对孩子的挣扎与“顶撞”,父母的回应是如此地雷同:“等你读完大学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那之前你要听我的”、“我为你牺牲了那么多”、“别让你母亲失望”、“违背我的意思就毁掉了你自己的未来”。似乎孩子任何发自内心的意愿和想法都是愚昧短视的,而父母的规划与安排才是真正为孩子着想的。他们自恃对自己的孩子极为了解,却毫不知晓他们真正的渴望与兴致何在。

就在这时,Keating老师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他奉行逾越正统的教育理念,呼吁同学们珍惜时光、探寻生活的意义,希望将他们培养成懂得自我思考与自由思想之人;他突破常规地让孩子们把课本序言撕掉,以挑战诗歌鉴赏的权威,凸显个体的自主性;他鼓励学生们站上讲台,以全然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他激励想法丰富却性格怯懦的男孩Todd发散思维、充分调动想象力,让他坚定自己的想法、发出独特的声音,而不管他人的评价如何;他让年轻人通过实践意识到顺从的危险与坚持与众不同信仰的困难……

诚然,正如校长所言,这个现实的世界不会容许天真的理想主义者横冲直撞,“考上一个好大学”才是学生们现阶段应努力实现的目标;从前,我们总抱着改变世界的一腔热血,而现在,似乎尽早适应现实才是正道;鼓励资质平平的学生们成为艺术家,着实是十分冒险的举动。或许,孩子们公然违背校规、在夜里跑去山洞吟诗作乐、以真爱为名勇往直前“横刀夺爱”、借经典诗歌诱骗女生释放荷尔蒙等种种叛逆散漫的行为也显得十分稚嫩可笑,并不严格符合追求自由与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更何况,年轻人的冲劲和笃定总是短暂易逝的,谁也不能保证演戏就是Neil终身钟情的事业。

但是,这绝不是无端压制年轻人的天性、强行剥夺他们自由舒展之机会的理由。倘若没有前去试镜的冲动与勇气,Neil可能根本无法体验到“终于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奇特感受,也永远没有机会挖掘自己的演艺才能。没有无畏尝试的浪漫,又如何培养自主选择并肩负后果的责任感,又如何探寻自己的漫漫人生路?

害死Neil的,是老师的蛊惑与唆使吗?是年少时不自量力的幼稚狂妄吗?当然不是。真正压抑、窒息Neil并无情地扑灭他生活激情的,无疑是父亲不容触怒的威严,是母亲对父亲不加劝阻的沉默,是自幼严苛至极的管教。

他体验了自由,发现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并为此心怀激情、深感满足;他不愿就此忘掉自由飞翔的感受,不愿再度回到牢笼、在模子里过完浑浑噩噩的一生;他远眺未来,发现自己无法再忍受压抑苦闷、备受指责、抑制自我感受与自主发展的生活。绝望地苟活,甚至比独自拥抱死亡更可怕。

正如李安所言,“我已经看过了大海,我不能假装没有见过”。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