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thandpolitics
truthandpolitics

Liberalism, feminism, celibacy.

《浪潮》观后感

应课堂要求,第三次观看这部影片。也随手写了一些感想。


随意修改剧本台词的散漫、酒吧里的叛逆与纵欲、球场上排斥群体合作的一意孤行……谁也没有想到,一群看似极度自我、放荡的年轻人,会在短短忌日内被高度强调纪律与内在凝聚力的法西斯主义所感召,最终引向无可挽回的悲剧。

片头的酒吧里,少年们在对话:“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这句话显示,他们尚未形成一套独立的价值评判体系,深陷于信仰真空的虚无主义。而这种价值追求上的真空与反思能力的匮乏,极其容易被利用和操纵,推动一场“一切为了集体”的群众运动的成型。

这场看似为日常生活增添趣味的游戏,却让自认缺少家庭关怀、缺乏存在价值的主角们越陷越深——塑造领袖权威与等级秩序的特定称谓,规训成员行为的严明纪律,整齐划一的手势与服装,从校园向城市无节制扩散的运动标志,将竞争对手视作“敌人”的敌对意识,将不服从者逐出组织外加以谴责的排外心态……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运动中,参与者与生俱来和后天造就的差异都不再重要。他们褪去所有个性化差异,彻底地融入集体之中;他们联手排斥对运动有所异议的同伴,甚至将运动本身视作生命的全部依托,借此寻得从未体验过的归属感与生存意义。

先前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关爱、在人际交往中屡受欺凌和排挤的Tim,无疑契合阿伦特的论断——“这类忠诚只能产生自完全孤立的人,他们没有其他的社会联系,例如家庭、朋友、同志,或者只是熟人。忠诚使他们感觉到,只有当他属于一个运动,他在政党中是一个成员,他在世界上才能有一个位置”。相较之下,在运动之中,他得到了昔日霸凌他的小混混的帮助,结识了可以同路而行的伙伴。在“为了集体”这个光荣使命的召唤下,他甚至克服了胆小怯懦的自我,自告奋勇爬上建筑物涂抹浪潮的标志,乃至争当作为领袖的老师的保镖,将皈依群体、投身运动、奉献一己之力视作生命的意义所在。

而在集体的名义与号召下,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义正词严——可以步调一致地踩踏地板制造噪音、可以独霸滑板赛道、可以阻止不出示浪潮手势的学生进入教学楼、可以将公然宣扬武力的枪支图案放置在网站页面上、甚至可以为了维护和延续浪潮的存在而出手伤人,只因对方不愿从属于这个集体或与集体处于竞争的位置上。趁夜色将浪潮的贴纸与涂鸦席卷全城的行动,则表明了此类运动病毒式扩散的特性——一边将认可其理念的成员吸纳其中(当然也不乏强迫学生加入的情况),一边坚决排斥对运动有所质疑和反感的个体(同时收集呼吁阻止运动的传单并加以销毁),甚至显露出为坚决揪出不忠诚的“叛徒”而抛弃昔日情谊的肃清倾向。

当运动初露失控面目时,文格尔先生认为,不能为了这点小事而前功尽弃,甚至奉劝前来警戒老师的卡罗更换课程。他以为,自己严苛的斥责能够克服群体行为的弊病、对运动的发展方向进行纠偏,却没有意识到,参与者的狂热势头是身为领袖权威的他也无法遏制的。干劲十足的参与者一旦养成,他们服从的潜能将被充分挖掘,其一举一动便不只局限于官方的指令,甚至能爆发出比最初所料更翻天覆地的能量——为了消解孤立无援之感、满足在群体中体验到的归属感,他们会通过越来越激进的举报(举报行为没有体现在电影中,却真实地发生在其原型事件中)、在批斗大会中承担愈来愈积极的角色,全方位地拥戴组织并投靠运动路线,以证明自己的忠贞不二。深处集体的氛围之中,他们不再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任何迟疑与反思,不再意识到自己有犯下错误的可能,而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不能自拔,却又无怨无悔。

在这个群体里,你可以不再动用选择的自由,无需耗费心力去亲自探寻、建构、修正与实践人生目标;你可以彻底而又真挚地抛弃自我,主动而又无悔地忘却个性,心甘情愿地融入集体,在这个原子化的世界里,感受到崇高的召唤,在与集体的关联中寻得人生的终极意义。你不再需要质疑和思索,唯一需要的是信仰本身。

当对历史悲剧的沉痛反思被轻蔑为死板的教条,当惨烈的事件被视为不再重演的历史遗迹,当我们自视甚高地误以为不会再重蹈覆辙,我们就无法意识到,或许不知不觉间,自己已身处浪潮之中。暴行绝不仅仅是那些穷凶极恶之人所犯下的,每一个放弃批判与质疑的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杀人链条上的一环,并对自己的罪责一无所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