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普
泛科普

以华盛顿为基地的记者,观察美国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

未命名

一位资深中国研究学者的虚构

美国资深的中国研究学者Orville Schell一直写非虚构,从《纽约客》上的长篇一直到十多本著作。到了80岁的时候,他出了一本小说《老家》(My Old Home: A Novel of Exile, 2021)。

他将由写作非虚构到虚构的转换比作性别重置手术,即变性。其实这本厚达600多页的书仍然基于他扎实的非虚构写作和学术研究功底,其中对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描述之细致读来如同生动的人种学、民俗学研究报告,对1960年代北京青少年生活细节尤其青春冲动的刻画与《阳光灿烂的日子》感觉相似,而对胡同公厕状况的熟悉则有老舍的精准。

Orville Schell精熟的领域还包括《论语》、鲁迅作品、中央音乐学院、古典音乐尤其巴赫的钢琴、旧金山湾区包括中国城和伯克利、当然还有1949年以后中国的各种社会运动,从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文革、西单民主墙、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直到89。

他试图将虚构的主要角色与真实人物、真实场景和真实事件有机融合。老李49年后带着一半白人血统的妻子从美国学成回北京,落脚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同事中间包括马思聪、刘诗昆。儿子小李长在红旗下,故事主线沿着他展开,一路政治运动折腾下来,他造反、下放、返城、出国,艰辛奔波以外,也有机会通过上海女知青和北京女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美学,还有机会通过旧金山的芭蕾舞女演员了解美国文化中身体亲密与终生承诺之间的鸿沟,更能通过爱荷华长大的姑娘进一步体会到爱与喜欢之间时而模糊、时而清晰、大家常挂在嘴边说、其实没人真能明白的区别。

故事结束于1989年6月。不知道老先生会不会写续集,进一步延伸小李未来在美国的发展。他会成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会不会与他的一些同龄人、包括当年的自由派人士一样成为华川粉?Orville Schell亲历美国对华40多年接触政策的肇始、发展、希望、挫折,他不太可能拒绝接受这一政策最终失败的结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