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普
泛科普

以华盛顿为基地的记者,观察美国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

一位杰出的女性,一部并不杰出的电影---电影《昂山素季》(The Lady)

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以后,我开始有机会接触从其他亚洲国家来的新移民。此时我才清楚地意识到,从前接受“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教育的时候,“世界”基本上等于美英法德日,或者俄罗斯。我对远方列强的了解多于近邻,比如缅甸。很多年来,谈到缅甸人的时候我只知道奈温将军,一方面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另一方面也跟武汉有点关系。武汉的夏天持续酷热的时间比较长,小时候我们的生活特别环保,根本没有空凋中的氟里昂破坏臭氧层这回事,连电扇也是奢侈品,但凡不怕热的武汉人都有“耐温将军”的美誉。除了对金三角的毒品交易有些印象,我不了解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我无从得知千百年来他们在中国和印度两大强邻的夹缝里求生存的感受,我看到他们英文名字的时候总会遇到发音障碍。

至于说昂山素季,我听说这个名字还是在她获得1991年诺贝尔和平奖以后。这些年下来,她一直是国际新闻中经常出现的人物,直到上周末还同时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和中国新浪网的头条。时隔21年后,昂山素季得以到挪威首都奥斯陆补领诺贝尔和平奖。在新闻照片中,她穿着深紫色的上装,系着淡紫色的围巾,视觉效果相当不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头上戴着的花。跟不久前看过的传记电影《昂山素季》(The Lady)里一样,她用花来装饰头发。电影开头,她的父亲、带领缅甸获得独立的昂山将军离开家以前摘了一朵粉中带点紫色的花戴在女儿头上,当时素季才2岁。昂山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他惨遭政敌谋杀,此后戴花成为素季怀念父亲的主要方式。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中,昂山素季(杨紫琼扮演)戴着花的场景多次出现:她最初投身街头政治的时候,头上装饰着白色的花;她接受民众敬献花环的时候,头上装饰着紫色的花;各地民众纷纷敬献花环的时候,她戴着多种颜色的花:紫色、粉色、白色;她用父亲留下的警句“你也许不会想到政治,但政治会想到你”来感召看守自己的士兵,此时头上装饰的花简化成黄色。

我试着通过电影总结出昂山素季戴花的美学准则,比如什么样的场合选择什么品种什么颜色的花。我的努力没有太多回报,我获得的是另外一个感受,人物有多么杰出根本无法保证其传记电影同样杰出。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这部片子能够解答的问题不算太多,如果指望通过电影《昂山素季》深入了解昂山素季,就象通过电影《甘地》了解甘地一样,观众只可能收获失望,《昂山素季》无法达到《甘地》的高度。

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吕克·贝松将昂山遇刺的场面拍得非常有戏剧性,但观众恐怕很难明白他的政敌为什么要痛下杀手。军阀间的互相倾轧?应该不是,因为昂山被看作缅甸的民族英雄,肖像一直印在钞票上,荣耀跟我们的毛泽东和蒋介石一样。1988年昂山素季从英国牛津返回缅甸看望病危的母亲,目睹军政府对民众的种种压迫以后,她决定留下来开展非暴力抗争。她怎么由一个主妇和母亲立即就能转换身份、成为民主运动的领袖人物?电影中没有提供清晰的线索,我只看到她拿着一本甘地的著作研读过。甘地的著作既不是《圣经》,也不是红宝书,昂山素季应该还有其他吸取养分的方式,也有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影片最大的不足还在于将一个出色的当代女性拍成了一个圣女。杨紫琼的演技在电影中找不到多少空间来发挥,她基本上只能扮演一个单向度的英雄,缺少层次,没有纵深。她更像一个偶像剧中的主角,而不是现实主义传记作品中的主角。带领民众争取基本权利的过程中,她有没有遇到内部冲突?没有人的性格可以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她的优势在哪里?不足之处造成了哪些问题?这些可以让故事充实起来的元素在电影中不容易找到。杨紫琼有一句台词说“我一点也不喜欢个人崇拜”(I don’t like this cult of personality.),但电影本身从头到尾也没能摆脱个人崇拜的影子。现实生活中昂山素季的勇气当然有感染力,电影里却未必如此。杨紫琼毫无惧色,挺起胸膛沉静地走向枪口的时候,即使每一个士兵的表情都很凶悍,我也没怎么为她的安全担心,背景音乐再有悬念也无法产生明显效果。

挑出种种瑕疵以后,我仍然觉得这部电影值得一看,昂山素季毕竟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位奇女子,她20多年坚持不懈的非暴力抵抗让全世界看到了缅甸军政府的野蛮本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个国家近阶段的积极变化。缅甸军政府对待昂山素季的方式也很值得琢磨。从管理国家的方式看,缅甸军政府跟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没有任何可比之处,他们的人民仍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离温饱还比较远。有趣之处在于,昂山素季虽然是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她个人倒没有被长期投入监牢,也没有受到酷刑折磨,更没有生命危险,基本上只是软禁在家,其待遇比中国的“双规”很可能还要好一些。原因?她的血统一流,她是名人,她有个英国丈夫和随之而来的国际联系。英国丈夫埃利斯也基本上以完人形象出现,他愿意为了素季的事业牺牲家庭幸福,同时也有能力积极运作,帮助素季在返回缅甸3年以后即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不过从中国最近发生的事情看,英国人的身份不一定总管用,有时候不仅无法保护他人,最后连自家性命也得搭上,比如海伍德。

吕克·贝松对缅甸军政府残酷性的刻画很到位,有些台词听起来格外刺耳。荷枪实弹对付民众的时候,士兵们特意强调,“我戴着红围巾,我有权杀你,”(I wear the red scarf. I have the right to kill you.)。他们的红围巾和我们的红领巾在视觉上的差异不算特别强烈。缅甸目前仍然稳居世界上最不富裕的国家之列,但国家再穷也能让军人穿上神气活现的制服,勋章闪亮。另外,就跟今天的朝鲜一样,食不果腹的民众供养的是大腹便便的领导人。

电影的基调比较积极,相信观众都能跟我一样看到希望,昂山素季等人的抗争和牺牲终将获得一个好的结局。电影故事主要集中在1988年昂山素季返国后到1999年丈夫埃利斯因罹患癌症不幸早逝的十多年内,接下来通过黑场进入尾声,时间跳跃至2007年。当时缅甸首都仰光爆发了“袈裟革命”,成千上万佛教僧侣上街抗议军政府的统治,他们手里举着昂山的肖像,嘴里呼喊素季的名字,只可惜这段场景没能用上缅甸的民族音乐。爱尔兰摇滚乐队U2的歌Slug由弱渐强,镜头上僧人的数量也由少到多,几个人模糊的远景一步步推进至大规模抗议人群的近景。难道缅甸也跟中国一样,不缺少抗议,但缺少能传唱开的抗议歌曲?缺少本土化的音乐是个缺憾,好在现实政治中的进展足够鼓舞人心。这部电影今年4月在美国上映前不久,真实生活中的昂山素季刚好通过选举进入缅甸议会,他们的民主进程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