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普
泛科普

以华盛顿为基地的记者,观察美国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

未命名

乡下人的悲歌还是田园牧歌?

未来回顾特朗普时代的时候不应该忽略一个细节,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出版业的繁荣。总统团队洗牌率比较高,每一个前官员都很容易拿到出版合同,回忆自己远非漫长的白宫岁月,其中一本又一本打上畅销书排行榜。但有一本超级畅销书却并不出自前官员,而是出自寒门子弟、耶鲁法学院培养的律师J. D. Vance,他的回忆录《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可以说是特朗普时代的标志性读本。 这本书刚出版不久,特朗普爆出美国总统选举史上的空前冷门,书中描述的群体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美国人震惊以后的好奇心,哪些人被主流认知忽略但促成了特朗普的胜利?        

《乡下人的悲歌》最近改编成了好莱坞电影,但吸引力不如原作。电影再现了贫困白人遭遇的问题,吸毒、酗酒、早孕、家暴、看无聊的电视、女性辗转于不同的卧榻。问题在于电影中不太容易看出这个群体对政治的兴趣,他们忙碌奔波于一日三餐、勉强支付房租水电以后,究竟还能不能在选举日当天特意腾出时间给特朗普投票?在Vance的原作中,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表达远为清晰,他直截了当地指责自己长大的社区缺少责任感、无意自我约束、对上进毫无热情。他也强调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开启新生活的钥匙只能掌握在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自己手中。

一定程度上仍然掌控主流话语权的自由派人士并没有沿着作者的思路继续探究,大家转而采用“过于简化“、”过于粗略“、“破败的房子不能代表贫困”、“阿巴拉契亚山区的生活远非贫困一词可以概括”、“一副肖像、一本书、一部电影无法全面反映生活”、那里有“愤怒的抗议、哀伤的音乐、喜悦的诗歌、活跃的NGO”等说法,表面上意在丰富叙事,实则冲淡了问题的严重程度,结果是乡下人的悲歌演变成田园生活的牧歌。对贫困适度浪漫化的结果或许可以帮助主流作者和主流读者重新拥有怡然自得的心理感受,而阿巴拉契亚山区问题依旧。


作者本人杀出一条道来改变个人命运,其中侥幸的成分高于必然性。他靠着外婆的严酷要求得以在学业上脱颖而出,再通过制度设计的上行空间首先加入海军陆战队去伊拉克打仗,然后凭借退伍军人享受的财务照顾念完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而跻身耶鲁法学院。Vance的成功得以复制的机会并不多,但他的同窗兼印度裔女友对美国的看法则非常不同。Usha的父母一身轻松来到美国,完全依靠个人努力成功立足以后,第二代就顺利进入美国社会精英阶层。移民更容易认同美国充满机会、走多远完全凭借自己努力的叙事,但对阿巴拉契亚山区、都市低收入区、印第安保留区的白人、黑人和原住民来说,像J. D. Vance一样挣脱出生环境的约束实际上困难得多,植根美国社会反倒成为桎梏而不是助推剂。直到今天,来自贫困的挑战仍然可以用前总统里根几十年前的话来概括: 在我们发动的针对贫困的战争中,取胜的是贫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