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科普
泛科普

以华盛顿为基地的记者,观察美国政治、文化和风土人情。

战争的强力塑造功能

个人层面的暴力无法见容于法律,国家、民族层面有组织的暴力则要复杂得多,比如战争。加拿大历史学家Margaret MacMillan最新出版的《战争:冲突如何塑造我们》(War: How Conflict Shaped Us, 2020)并非鸿篇巨制,但探讨的话题深刻而复杂。这本不到300页的书由她在BBC的系列广播节目整理而成,趣闻轶事丰富、珍贵、有趣,读来如同通过游览深圳世界之窗而获得对全球景点的基本观感。

战争的追责即为一例,在任何一个社会杀人放火都将遭到惩处,而小兵张嘎不会,因为他攻击的对象是日本侵略者。仔细想来,他合理实施暴力的法理依据或许并非齐整完备。人类的进步无法完全避免战争但确实减少了战争和其他类型的暴力致死,即使应对战争,逐渐也有了广为接受的《日内瓦公约》。不过二战时斯大林可以下令说,遇到德军第197步兵师第332团任何官兵,一律就地枪毙,绝不接受他们的投降。这支侵略军杀害了卓娅,所以才有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我没听说过斯大林因此接受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调查。

MacMillan也用较多笔墨谈及战争带来的积极效应,比如促成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伟大艺术作品的诞生,直到强力塑造文明的基本形态。而在我看来,俄罗斯人断不至于说为了创作出《战争与和平》,他们宁可让拿破仑一路冲杀到莫斯科,这样托尔斯泰才能采集到最好的素材。中国最近经历的战争更是如此。一场浩气长存的抗日战争下来,我们也许没有收获任何世界经典,可好歹也有了《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加上最近这些年流行、创造出众多就业机会的抗日神剧。当然,应该不会有人说为了催生《地道战》、《地雷战》和抗日神剧,中国人愿意拼命抵抗日本八年,再文艺的青年也不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