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
小王子

求知若渴

从新闻报道的要素如何获得正确信息

通过和朋友讨论香港这件事情来看。我每次都说你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外面的声音呢,你会翻墙,可以去看去辨别,去分析。当然,也许他最近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有一次,我和他再次讨论到,他认为我也是通过看新闻,我的人并不在第一现场,我得到的也不是第一手信息,如何肯定我看到的一定是真相。他再说,他觉得他可以去问一问他的朋友,因为他的朋友在香港,这位友人应该能比我了解得更多。至于,他到底去问了与否,以及他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呢?

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本人亲自探索,二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收集信息,三是通过媒体获得信息。

我们先排除第一种,即认为他的朋友参与了本次游行。剩下后面两种情况。如果他的朋友,仅仅是一个局外人,没有参与一场游行,没去过游行示威的第一现场。那么他也是通过看新闻,或者通过与在第一现场的朋友交流得到的消息,那么他得来的也不是第一手信息。那他的消息和我的消息有什么区别呢?

我也是看新闻,看实时传送的视频直播,看社区的讨论,看朋友发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的信息来源,都是通过其他人或者媒介接收到的信息,如果我们都是守在直播面前,那么接收的时间应该不会出现偏差,不会存在他那里的网络快一分钟或者慢一分钟的误差。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都是看新闻报道,新闻报道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新闻报道主要有三个要素:主体——新闻传播者;传媒是新闻传播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新闻传者的基本作用: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进行传播。

客体——新闻事实,新闻事实是新闻传播的反映对象,是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根据,新闻传播的出发点。

受众——新闻受众。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和目的地。任何新闻传播都必然包括新闻受众及其接受。因此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原力。

从基本概念出发,我们分析此次反送中事件的新闻报道的三要素。

第一,报道的客体。则是这些反对修订条列的人,游行示威的人。

他们为什么游行,五大诉求包括:撤回《逃犯条例》;彻查警察暴力;撤销对抗议者的检控;撤销以暴动定性示威;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下台以及落实双普选。他们如何游行,“和理非非”和“勇武”双方的人消除分歧团结一致。通过网络号召大家一起上街游行。他们游行的结果,现在政府至今未正面回复任何一个诉求。仅仅宣布逃犯条例寿终正寝,但是不具法理效应。

第二,报道的主体。主要有两种媒体类型,一种是国内的新闻媒体,以及香港类似CCTVB这样跟国内媒体持相同报道角度和立场的媒体。另一种是,香港的媒体,苹果日报、立场新闻、立场新闻,以及国际上类似BBC、CNN之类的媒体。为了鉴别信息的真假,最好的方式肯定是两方的信息都看。

举一个例子,针对8月11日被打瞎眼睛女生的报道。香港媒体,有实时直播视频,精确到每分每秒发生了什么。有女子受伤倒地的照片,有留在事发现场的布袋弹照片(布袋弹是此次警察驱赶示威者的武器之一),现在还有人愿意出来作证。人证物证皆在,明显是警方导致。央视如何报道的呢。全文不足150字,三张配图2张与事件无关。没有时间线梳理,没有物证。在香港警方都还未证实的情况下就说是被“猪队友”打伤。

第三,新闻受众。

作为受众,我们接收了信息,如何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呢。应该不会有人会怀疑,只要是人,就会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想这件事吧。因为这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点之一。那么人如何产生自己的思考呢,通过自己受教育,学习,成长过程中对人对事物的判断,鉴别真伪,经验总结,慢慢形成自己的思考。因为每个人受教育学习成长的环境不一样,导致每个人的思考角度模式也会有差异,因为有差异则会导致每个人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异,那么对事物对人的判断也会有差异。因为我和他是有差异化的人,也许就会导致我们看了新闻以后得出的结论不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我的朋友会倾向于听哪一方呢?这个时候就会又涉及到他自己的判断,在我们已经判断的基础上再去判断,而不是鉴于新闻报道本身做出的判断了。

因为没有和我的朋友以及他这位在香港的朋友讨论过,所以我在这里只能做个假设。                                  其实,因为每个一个环节的不一样,到最后人还是只会相信自己看见的。但如果他不去分析不去辨伪,如何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正确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