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pl
ypl

走向自己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editation》為了抵達心中的智慧

(编辑过)
You have been flying blind for too long.

回想起第一次觀看作者Nick Keomahavong的影片時的感受,我想那就是一見鍾情吧,Youtube演算法順利達成它的目的。Nick的影片畫面大多相當樸素,搶眼的橘色袍子主導整體視覺,其餘就是平靜的面龐,還有緩和的聲線,講述著他在習佛中所領會的種種道理。或許是過去心理治療師的背景,Nick相當了解如何把艱澀的佛法與日常行為連結,並向普羅大眾訴說。

在遇見Nick頻道之前,已接觸過不少跟冥想相關的資訊,但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來進行,也對冥想到底能帶給我什麼有些困惑,因此遲遲沒有將它納為生活作息的一環。Nick在What is Meditation? | A Monk's Perspective這部影片中成功說服我冥想是什麼、以及它的目的,同時也是《The Building Blocks of Meditation》的部分篇章精華。作為一介冥想小白,馬上就將這本著作放進購物車中,而它的內容也不負所託,填補了我對冥想概念的匱乏之處。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editation》

冥想的目的:消除貪嗔癡

相信多數人是因為聽聞冥想的好處,如放鬆身心、提高效率、獲得能量等,才對它產生興趣,而我也不例外。在本書開篇Nick即劃下界線,冥想都不是為了那些好處而存在的,充其量只能說是行為後的副產品,而他希望讀者能夠認知到冥想真正的目的:消除貪嗔癡。

如同人體需要每天洗澡,心靈也同樣需要進行清潔,冥想即是淨化心靈的方式。如果將我們的心靈比喻為一杯清澈的水,每天在與外界互動時,就像往杯中加入各種雜質,漸漸變得混濁不清;心靈同時也是檢視事物的透鏡,一旦混雜太多外來的雜質,我們就無法看見事物原本的樣子。

混雜入心靈這口杯中的雜質又都是些什麼?從佛教的觀點即是「貪嗔癡」。「貪」讓我們透過喜愛和慾望的濾鏡看世界,「嗔」則讓我們戴上厭惡和排斥的濾鏡,「癡」則扭曲我們辨別世界對錯的眼光。而要消除貪嗔癡,即是透過冥想淨化心靈,一次又一次地清除外界倒灌於我們心靈的雜質,最終抵達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智慧。

智慧本是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只是我們並未花時間去挖掘它,唯有在冥想的這段時光中,除去所有外在的煩憂,才有機會挖掘並抵達深層的智慧。此等智慧可以教導我們培養「中性」的觀察力,或也得理解為「平等心」,即對所有感受都平等地接納,痛苦或歡愉都是一樣的,沒有偏好、沒有評斷;如此一來,人可以對世上的苦難有所覺知,但仍存有內在的平靜,成為離開苦難的起點。

不易平靜的心靈

Nick將大腦比喻為硬體,心靈視為軟體,兩者會有同向的交互影響。大腦是實體可見的,心靈則難以捉摸,可以用以下特徵來描述:持續運作不停歇、能夠遊蕩得非常遠、無法看見、難以辨識、容易興奮、不易控制、不穩定。因此,從本質上來說,心靈是很難達到平靜的,它永遠有自己的傾向,意志力幾乎無用武之地,在它平靜下來之前,我們所能做的只有等待。

不難理解為何冥想對現代人來說是個挑戰,太多刺激等著我們心靈去承接,也算是順了它的本質。方開始嘗試冥想時,遇上心靈遊走、心態緊張、睡意襲來等狀況皆屬正常。

給未被馴服的心靈一個適合的方法

心靈就像頑皮的小狗,我們必須有耐心地馴服它,在每次的互動過程中感受,它喜歡怎麼樣的玩具?是興奮還是疲累?躲得很遠還是想要撒嬌?挑選出適合它的玩具,讓它靜下心來是我們的功課。不必執著於特定的方法,從冥想發源者佛祖提供了四十種冥想方式來看,絕對沒有一體適用的模式,多樣的選擇讓所有想要修練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書中建議初學者可以從以下三種方法開始練習,分別是視覺化(Visualization)、真言(Mantra)、身體中心(The center of the Body)。

  1. 視覺化:視覺化的重點並不是你看到了什麼,而是對圖像產生了什麼感受;若圖像不能為你帶來平靜及舒適的感受,就該改變想像的對象。
  2. 真言:想像一句短語或單字,在冥想時像背景音樂般播放,如海浪般持續撫平心中的嘈雜之聲。
  3. 身體中心:這個工具可以用來平靜心靈,同時也是心靈平靜下來之後的終點。書中指出身體中心的確切位置,在肚臍後方約兩指的距離,但實際上操作時,只要是讓自己覺得平靜的位置,都可以當作是身體中心。

身心舒適且保持覺知

舒適和覺知是達成心靈平靜的兩大支柱,維持兩者適當的比例才能達成有效的冥想。同時,不必在冥想中期望太多,只是帶著知足和中立坐著,不論昇起了好的或壞的念頭,都要回到當下,平等地觀察每一個情緒。

身體舒適是初學者必定面臨的挑戰,生活中並沒有讓身體安定在同一個姿勢下許久的機會,酸、麻、痛都會出現,佔據我們的知覺,因而難以讓心靈達到平靜的狀態。先從坐姿開始調整起,保持骨盆中立狀態,不一定要席地而坐,在椅子上也可以;不建議倚靠或平躺,因較不容易維持在適當的覺知程度,換句話說是容易睡著。若是盤坐,則盡量讓雙腿平貼地面,以分散壓力。

若身體感到緊繃,可以將注意力輕柔地放在緊繃的位置,將它當作新的冥想工具;若仍然感受到持續的疼痛,打擾到冥想,可以緩慢且留心地調整身體姿勢,這樣做並不會打斷整個冥想過程。在冥想之外抽出時間訓練身體的柔軟度,也能有效減緩冥想時的緊繃感。

心靈舒適是常被忽略的要點,且與靈魂之窗密切相關。閉上眼睛的方式決定了冥想的基調,若沒有花足夠的時間放鬆眼睛周遭的肌肉,緊繃和沉重感會在冥想過程中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冥想前先模糊視線、以手熱敷眼睛周遭等方法,都可以協助紓緩眼睛,進而放鬆心靈。

達成舒適之外,還要保持覺知。雖然平靜的心理狀態很接近快睡著的樣子,但保持適當的覺知才能達成有效的冥想,故需要不同的工具來讓心靈不遊蕩,同時也不陷入睡眠狀態。如果一切到位,安置心靈不該耗費分毫力氣,有如一根羽毛落在水面上,不起一絲波瀾。

發展智慧面對外在世界

冥想實踐是一場人生馬拉松,而非短跑。Nick提醒讀者不要驕傲,開始冥想時,設定簡單的目標即可,比如每天五分鐘,但要持續一年;重點在於將它納入日常之中到,成為不可妥協的習慣,畢竟我們每天都會洗滌身體,心靈當然也該同等對待。

每一天累積起來的平靜將在內在創造出一個自由的空間,讓我們更有餘裕去面對外在的刺激,去打破過去的慣性,做出新的選擇,從而減少自己與他人的苦難。在資訊紛擾的時代,人類心靈層面所受的苦似乎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要巨大;太少的智慧讓我們在錯誤的地方尋找答案,苦難於焉而生。同屬人類共同體,我們需要個別踏上走向內在的旅程。

最後這段話是最好的祝福,也是抵達內心存有的智慧時,應能展現的樣貌-

Continuously develop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you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ings you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Reference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