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李怡

李怡,1936年生,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作家。1970年曾創辦雜誌《七十年代》,1984年更名《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後在《蘋果日報》撰寫專欄,筆耕不輟半世紀。著有文集《放逐》、《思緒》、《對應》等十數本。 正在Matters連載首部自傳《失敗者回憶錄》:「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失敗者回憶錄76:台灣問題的啟蒙

對我來說,一向只以國共鬥爭的觀念去看台灣問題,因此這些意見無疑是對台灣前途問題的啟蒙。

有讀友說,一直都不太明白,經歷過大飢荒、逃港潮、文革、六七暴動,為什麼七十年代仍然有不少人支持統一?

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 Benedetto Croce,1866-1952)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他的意思除了說歷史到了當代人手上,就會由當代人去詮釋,是否歷史真貌已無從計較之外,還因為人的思想精神都是當代的,因此我們思考過去的歷史時,也很難把自己的思想精神納入歷史的時空中。

七十年代的香港,儘管目睹了過去30年中國大陸搞階級鬥爭的災難,但主導的社會政治意識,仍然是「我是中國人」、追求「一個統一的中國」的觀念。親台的學者、報人,傾向「反攻大陸」,實現「中華民國統一」;親中共的左派當時就在文革告終的情況下,呼籲國共談判實現統一。那時候,排除統一的獨立自主意識,幾乎是不存在的。《七十年代》基於統一是熱門話題,當時就廣邀左右派學者和意見領袖一起討論。因為我們本身有左派標籤,所以實際上是邀請非左派人士。也許不少人認為舉辦這座談會是中共的「統戰」,但回想當年,在舉辦座談會前不久,我曾經被左派領導人叫停,但由於一切都準備好,而且要參加的人也確定了,因此無法取消,而《大公報》的羅孚最後也決定參加,以平衡非左派佔主導的形勢。

被委託主持者是中文大學副校長鄭德坤,他開宗明義提出,在香港的中立人士,在統一運動中有什麼是可以貢獻的。參加座談會的右派政論家徐東濱說,被邀的許多人沒有出席,顯見左右派坐在一起平心靜氣地討論問題還不是時候,但他認為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是認為中國應該統一的,他提出了要以民主自由法治平等作為統一的前提。另一位提供書面意見的右派政論家繆雨,就認為國家必須統一,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事,制度不同不能作為反對統一的理由;自由人權民主雖眾心嚮往,但不是國家統一的先決條件。

在主持人和左右派一面倒支持統一的情況下,出席座談會的台灣本省人的意見就顯得很突出了。出席的台灣人除了中大政治行政系的翁松燃之外,還有廖光生,和以「來賓」名義出席的李弘祺。

首先,他們作為台灣人,家庭聯繫和社會聯繫都在台灣,他們在香港參加一個左派雜誌主導的關於中國統一的座談會,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政治風險。也因此,其中一人要匿名參加。

其次,台灣當時仍然處於戒嚴狀態,在蔣政權的威權統治之下,政治意識是中華民國乃一個中國的正統,中國必須統一在中華民國之下,是理所當然的政治正確意識。台灣人在座談會提出「統一是否一定好,不統一是否一定不好」的意見,確實是一個既不可以在大陸也不可以在台灣提出的意見。

其三,翁松燃在座談會上提出,中國統一是不是國共兩黨的問題?即使台灣人都支持統一,但是否由國共兩黨和談就解決,而不需要問過台灣人。幾位台灣學者從台灣歷史來論述,說台灣一直任人擺佈,清廷敗於日本,拿台灣作犧牲品;國民黨在內戰中打敗,就把中央政府遷來台灣,並實行戒嚴;現在中共說要統一了,好像也不需要問台灣人有什麼想法。作為台灣人,他們想起來心情都不愉快。

其四,翁教授發言以香港的地位作為切入點,提到談統一或任何有關海峽兩岸的政治問題,當時無論在大陸或在台灣,都有種種政治忌諱,不能暢所欲言,而只有在香港,才能提出他們心中的真正想法。因此,香港的存在是否有它的意義?如果不存在了,統一了,是否就不能暢所欲言了呢?

對我來說,一向只以國共鬥爭的觀念去看台灣問題,因此這些意見無疑是對台灣前途問題的啟蒙。它打敗了我思想中的「統一是天經地義」的未經思考的先驗意識,使我認識到任何政治歸屬的改變,若沒有當地人參與,僅由掌權者通過談判或戰爭去決定,都缺乏合法性,也都是人民不能夠接受的。都極可能帶來災難。

更重要的意義,是使我更認識到殖民地香港的存在對兩岸的重要性。許多大陸或台灣發生的事情和政治意見,當時在兩岸都看不到,只有在香港可以傳播;兩岸許多重要的政治社會經濟問題,也只有在香港才可以充分討論。而如果我們相信「只有批評才會有進步」的話,那麼我作為一份雜誌的主筆政者的想法就是,要充分利用香港這個言論自由的條件,去促進兩岸的進步。

座談會後,我寫了一份意見書給潘公,表示在兩岸關係中,不應只向國民黨招手,更要聽取台灣人特別是反對派的意見。我不知道這意見書有沒有轉到北京高層。但從其後中共的表現來看,這些意見應該是聽不進去的。

2018年春節期間,與翁松燃教授攝於台灣埔里。

(原文發佈於10月18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失敗者回憶錄》此前在《蘋果日報》連載,現正在Matters持續更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