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莲
耀莲

传播学博士生,关注媒介、文化与社会,健身与户外运动爱好者。

生活中的女权与“酷儿”:我50岁的母亲怎么理解结婚与生娃

昨晚我发了一条关于生娃的朋友圈,在微信里引来了朋友们的点赞或讨论。现在我发在Matters,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讨论。

昨天,我跟我妈说,看到我小时候的朋友们一个个都抱娃或在抱娃的路上,我说我很焦虑,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博士毕业,进入人生下一阶段。我说我估计只有等35岁事业稳定之后,领养孤儿,给社会节省点资源,反正也错过了生育最佳时机。

我妈答复曰:“以后觉得一个人生活好,就一个人乐着过也可以,如果想两个人一起分享快乐,承担责任也可,生活没有固定的模式,领养孩子也行,妈妈都喜欢。”

瞬间,我觉得那些看似高深的性别理论,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全都自动退后,好吗?

我的博士同事Xiwen评论说,“阿姨活得通透,象牙塔里学不到的。”我对Xiwen说,感觉我妈提到的“生活没有固定的模式”,有点符合酷儿理论的意思,虽然理论木有卵用,真实生活才有烟火气。

“一个是冷冰冰的学术词汇,一个是有温度的生活智慧。”Xiwen作出了如此精准的评论。

我的母亲,并非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只是那个年代的大专学历,读的书不多,更谈何酷儿理论这种西方舶来品。她一辈子生活在小县城和小城镇,除了送我去北京读大学,在我在香港读硕士和美国读博士时来探望过我,以及参加单位举办的一些妇女节集体旅游活动,几乎没有出过其他什么远门。但她的确体现出了Xiwen所讲的“活得通透”和“有温度的生活智慧”,既是女权,又与“酷儿”精神是内在一致的。

人类学者项飚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做学者不可与日常生活脱节,比如民国时期的哲学大师就是从身边的朋友写起,写自己的一手观察;做学者要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问题。我50岁的母亲对于婚姻与生育的觉悟,不亚于我这个象牙塔博士生对此的理解。她通透的智慧,像是在我的学术与人生道路上,点起一盏恒亮的灯。

(Matters上发文,引用链接,好像跟其他网站不大一样。我还是新手,还在熟悉Matters中。在这里附上我引用的项飚的文章链接:https://m.jiemian.com/article/2379796.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