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edgeXu
FledgeXu

没什么想说的。

关于审查的「加速主义」和其可行性。

过去一年以来,关于加速主义的的讨论甚嚣尘上。似乎日常网络生活在墙外的大陆用户,不谈上几句「加速」和「加速主义」就不时髦了一样。我对此一直抱有某种程度的怀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思考不出背后的逻辑,总觉得这只是「破罐子破摔」的现代叫法。另外我也不认为,一个简单的「加速主义」词汇就能概括如此多人的出于不同立场,不同态度的对于「加速主义」的认同,这个词和它所背后所蕴含的情绪浪潮似乎有点过于宽泛了。
但是在前不久读书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加速主义」这个词似乎从逻辑上是可能合理的,至少在某一个方面是合理的。而这篇拙文就是想探索其合理性。

当然因为「加速主义」是个过于宽泛的词汇,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我得先明确一下我这里说的「加速主义」具体指的是什么。我必须要承认,我很难给这个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里的解释只能算得上是一个简单的描述。这里的「加速主义」指的是:「本身反对审查制度的人,支持某个审查的实体加强审查,甚至希望彻底的封锁。」也就是说这里的「加速主义」是集中在「审查」这个相对狭小的领域的。至于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是可行的,就且听我细细道来。另外这篇文章参考了 @ZandY 君和 @揍笑桶 君翻译的 Molly Roberts 的论文《对网络审查不服从的韧性》,翻译名是《与审查共存》,我会链接这篇文章,欢迎大家的去阅读。同时也推荐 Molly Roberts 写的《Censored: Distraction and Diversion inside China's Great Firewall》。

首先我们得要知道人们面临审查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子的回应。

一方面,察觉到「审查」其实会使审查变得更有效。比如,因为它能带来寒蝉效应(所以用户会自我审查…)——在传统媒体中我们对此并不陌生。」
另一方面,对「审查」的察觉可能会引起人们对被屏蔽信息的好奇,和种种不服从。就像现实空间里的镇压可能会带来副作用一样,审查也可能适得其反。虽然露骨明显的政治宣传会使用户畏于表达,但用户对政权的印象也会恶化,产生更强的移民意愿」
与审查共存(四)

这里的关键点是如果随着审查制度的加强,甚至完全的封锁。人们也会更容易的察觉到「审查」的存在,从而引起对于屏蔽信息的好奇和种种的不服从。
为了继续我们的推论,我们得理解中国大陆网络审查的运转逻辑。

根据 Molly Roberts 在她的《Censored: Distraction and Diversion inside China's Great Firewall》一书中的总结,中国的网络审查制度是一个多空的(Porous)的审查制度,其存在的目标不是对于「敏感」的内容进行完全的封锁(实际上也很难做到这点),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将对政治感兴趣的、可以对大众施加影响力的「政治精英(Political Elite)」和对政治其实不怎么感兴趣的普通人分离开来,从而消除政治精英动员普罗大众的土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如果随着审查制度的「加速」,也就是审查制度的加强,很有可能会使得更多的人意识到「审查」的存在,以及对于被屏蔽消息的好奇心,和种种不不服从。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被审查制度切去四肢的政治精英们其实会在这个过程壮大自己的势力,从而施加更大的影响,甚至可以推翻审查制度本身。

当然这个推论是有很多可以攻击的点的,比如可能随着审查制度的增加人们会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甚至开始排拒没有审查的世界,甚至为审查辩护。又或者人们意识到审查制度存在之后,并不会觉得真的产生某种不服从,而且更加的因为「寒蝉效应」不再发声。

但是我们也能想象某种好的方面,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我们可以观察到世界各地包括大陆、香港和美国,某种去中心化或者说「无大台」的社会运动的兴起。在这种模式下,并不需要某位「政治精英」的呼唤,人们也能因为某个事件快速的聚集起来,从而对社会产生影响。这个也可能会成为改变审查制度的一把钥匙。

此文是我在有点喝醉的情况下写的,可能会有词不达意的情况,恳请大家包含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