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zyxyzzy
xyzzyxyzzy

非黑不是白

【我评Matters文学】浅评松子《我...》

我...

我抓住了机会
把它想明白
无论...标本的...意义...
抑或......的一生
都演绎不充分的


而这不充分
将成全“我”的...复数
表达...像弓箭...找到靶盘...
我们的恐惧
把我们......钉在一起

那些重复的、错误的练习
将证明......
在日常解体以后
仍有人...去海边

也会有人指着粉末,说...
“多可笑,生命是配角”
而我不会,所以......
我是我

2020.07.27, 6 a.m.

《我......》,作者:@松子


我们时常好奇事物在发展途中,何时出于何因,以至于此后步入不尽相同的轨道。如果我们在那些时刻有所洞见,或许在之后神经元的时空交错中就能如此坦然:“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对于松子的这首诗,我作为第一个读者,感受到的即是类似时刻。

这一突破的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对于省略号的层次化运用——同时包含对关键对象的故意跳过(“抑或......的一生”)、对语气的拿捏(“表达...像弓箭...找到靶盘...”)——将整首诗歌收敛于内容的“减法”和高度自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由学院派把持的大陆青年诗歌圈,人人都为缺乏(或被剥夺了)落脚点的表达欲争先恐后堆砌繁复的句式和辞藻,俨然甘愿让文字先行于其所承载的含义。在松子与我讨论对诗歌的看法时,时常流露出对这一风气的驳斥,联想到另一位留美诗人王敖一贯所表达要“将中文诗歌的套路全部粉碎”的言论,恐怕能革中文诗歌命的还需要“局外人”。

回到这首诗。整首诗很清晰地记录了诗人一次思索的历程:人生之不完美、“我”与“人们”的应有联系,最后思维的结论指向诗人所推崇的人本主义。省略带有维纳斯的断臂色彩,即以“少”传达“多”,也有助于表达思索、叙述中斟字酌句的自然停顿。内容上的跳跃性是具有松子个人特色的——“在日常解体以后 / 仍有人...去海边”,全诗在此处达到陌生化的高潮,然后快速得到收尾,简洁且有力。

而我说的“类似时刻”的感受,也是在诗的尾声时迎来:我感到刚刚自己仿佛读了一首博尔赫斯或阿米亥的作品,不但在节奏的把控能力上,这种以强大、精准的表达为内容服务的能力也是作为一个业余诗人的我所梦寐以求的。语言上鲜明的“非中文”表达习惯可能也加强了这一感受,但我认为这完全是可接受的尝试——中文写作不应该被限定在传统表达方式里。

所以若让我在此处回想,这显然又是松子的一个突破时刻。从脱离学院派的堆砌式写作,到私人化、叙事化,再到强调表达的意义、对新风格永远秉持开放,即使写诗的频率不再追求以往一周数首,精力也是被注入了值得突破之处。

她的下一时刻令人期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