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光计划
寻光计划

基于安珀德普案,谈女权者的反思

关于完美受害者反思、传播中的性别双重标准和厌女狂热……

【备注】

1、欢迎在Apple Podcast 和 Spotify 上搜索同名播客“寻光计划”。

2、本文根据社工王芳社区组织者Gigi和女权主义者星星的分享编辑而成。

Johnny Depp:中文名为约翰尼·德普,本文简称“德普” 
Amber Heard:中文名为安珀·赫德、艾梅柏·希尔德或琥珀,本文简称“安珀”


前言

美东时间6月1日,约翰尼·德普于美国控告前妻安珀·赫德诽谤一案终获判决。经过历时超过六周的庭审,美国法院陪审团裁定安珀宣称自己是家庭暴力受害者,属于诽谤德普。陪审团判德普1000万美元补偿性赔偿,外加35万美元惩罚性赔偿。

陪审团同样裁定,德普通过律师在2020年向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发表声明,称安珀的虐待指控是一场骗局,同样属于诽谤。安珀的反诉三项请求中,只有一项获得肯定,获得200万美元补偿性赔款,无惩罚性赔偿。

2018年,英国报纸《太阳报》称德普“打老婆”,德普以诽谤罪起诉该报。英国法院裁判德普败诉。在评估德普涉嫌虐待安珀的14起事件中,英国法官发现其中12起确有发生,并得出结论《太阳报》的话“基本属实”。

与2018年相比,今年的德普诉安珀中,舆论发生了哪些转变?社交媒体在传播此案时存在哪些问题?厌女狂热在此案中起到了哪些作用?此案对女权主义者的反思是什么?

问题1:

在德普诉安珀案中,大家观察到哪些现象?

❇️ 王芳:舆论对受害者的丑化

这个案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德普被无限美化,安珀被极度丑化。在2018年的英国审判中,法院认为安珀被德普虐待确有发生。在我们看来,这是一起再明确不过的家暴案件,最终却演变成“双方都有过失”的闹剧。安珀的诉求、形象、言论不断被歪曲。

此案备受瞩目。在社交媒体上,此案的庭审报道获得数以10亿计的观看量。截至6月23日,国外版抖音“#justiceforjohnnydepp(给约翰尼·德普公道)”的话题标签下,视频观看次数超过200亿。在案件判决结果公布前,德普已经赢得了舆论。

抖音话题标签#justiceforjohnnydepp

🌟 星星:支持德普的言论占据了社交平台

在国外的社交平台,我只看到大量针对安珀的恶搞梗图和视频,例如#AmberTurd(安珀屎德)和#MePoo(我也屎)等标签。如果不是特意搜索很难看到公正、客观描述此案的信息

后来,我找到一个话题标签“#istandwithamber(我和安珀站在一起)”,才看到支持安珀的言论。但支持安珀的推文基本是个位数的转发、点赞,偶尔会有几百几千的点赞,支持德普的发言动辄是六、七万的点赞。我看到很熟悉的话术,比如我们支持Metoo,但我们不支持安珀,男性也是家暴受害者等,但很少有人讨论案件细节。

🍲 Gigi:严肃的家暴案件被娱乐化

从一开始,这起案件的报道在美国就高度舆论化。一方面,德普和安珀本身是比较有名的明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是两个有特权的有钱白人之间的事情,不需要特别关注。大家会开玩笑式地讨论他们,而不是把这当作一起严肃的家暴案件。美国的咖啡馆里,还特地摆出两个分别贴上德普和安珀名字的小费桶,以给小费的方式站队

我在小红书上看到大量的剪辑视频,但也都一边倒地支持德普。还有很多视频介绍德普有多可爱、多萌。这是对方的另一种策略,将施害者萌化,将严肃问题去权力化。

此外,我还看到很多的网友留言说,连美国女权都不支持安珀,中国女权在搞什么?这也是现实。在案件初期,美国并没有机构、社群旗帜鲜明地支持安珀。因为美国女权主义者延迟的介入,却加强了国内舆论对安珀污蔑。我觉得这是蛮令人难受的。

美国咖啡馆里的小费桶,以给小费的方式站队


问题2:

关于此案的传播,你们有什么观察?

🍲 Gigi:美右翼将施害者扭转为受害者

美国的主流媒体会发布观点性文章,呈现多元的声音。纽约时报有专栏文章写案件本身、厌女文化,但也有文章写他们是彼此虐待。可是,更多人可能会从社交平台上获取碎片化的信息。

近几年,美国右翼和保守势力善用舆论,比如脸书、Twitter、抖音等平台。右翼自发投钱推送支持德普的言论。“男性也是家暴受害者”,“德普是第一位胜诉的男性家暴受害者”是此案中高频出现的评论。这种论述和右翼的目标是相一致的,他们将施害者扭转成受害者形象,利用法律机制完善自己的叙事。有个比喻,保守势力用大标题讲话,煽动情绪,进步青年则用小标题讲话。

🌟 星星:传播中的性别双重标准

英国《卫报》和BBC的报道邀请了专业人士讨论本案,比如邀请专业律师谈社交媒体对陪审团制度的影响,邀请社工谈家暴。但是,国内主流媒体连案件的基本事实都没有讲述清楚,例如直接引用德普及其证人的话,却没有花同样的篇幅介绍安珀的证据、证人。这制造了信息差。

中文互联网上,@呆瓜映化、@玻璃厂周渔民、@Madyke 等微博博主做了非常辛苦的劳动,每天跟进安珀跟德普的庭审,澄清对安珀的不实言论,得到的关注却很少。“萝严肃”等自媒体账号相对客观地讲述此案,却遭到许多攻击。

舆论渐渐演化为德普说的话都是对的,安珀都是错的。传播存在着性别的双重标准。当支持德普的言论占大多数,顺应这些言论更容易收获流量,少有人会坚持厘清事实


问题3:

在此案中,厌女狂热起到了哪些作用?

🌟 星星:要求受害者道德高尚,是完美受害者迷思

右翼和保守势力做得最成功的事情是,他们不讨论案件具体的细节,而是聚焦于对安珀的污蔑和花边新闻。相比于女性在婚姻中遭到的虐待,对女性的嘲笑更能吸引公众眼球。就连美国著名节目《周六夜现场》,也把德普对安珀的指控之一变成小品。

舆论将安珀定义为道德有瑕疵的女人,因此她说的话不可相信。德普也有很多问题,吸毒、赌博,发信息给友人称要淹死、烧死安珀等等。他却被轻易原谅。

《知晓我姓名》一书中,张小夏在法庭上被对方律师询问:“你不是斯坦福的学生,你为什么去那所学校喝酒?你有男朋友,你怎么还去喝酒?”在我的案件中,对方律师也问我的每一个证人,我喜欢跟男生玩,还是跟女生玩?会问我爸妈,一个月给我多少零花钱?

一位家暴受害者、性侵受害者走进司法程序,她要证明的不是她遭遇的暴力本身,而是她的品性。这是一种完美受害者迷思。

《知晓我姓名》

❇️ 王芳:假账号阻碍有价值的公众讨论

质疑对方的人品是很多律师常用的策略,但社交媒体上只存在对安珀人品的单方面质疑。社交媒体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很容易催生人们的情绪。处于某种情绪时,人们往往感到自己得到了什么,因为情绪被满足了。

此案进行过程中,以色列公司Cyabra一直在追踪网络虚假信息。该公司的发言人介绍,在此案中社交媒体上有11%的案件讨论是由假账户带动的。在一场讨论中,这一级别的假用户数量堪比一场大选。之前讨论假帐号讨论时,我们通常会想到政治。但现在任何一场讨论都会出现假账号,这会阻碍有价值的公众讨论的传播

🌟 星星:Metoo运动十分曲折,胜利是少数

我的女权电影启蒙是《暴劫梨花》。电影讲述了莎拉在酒吧被当众强暴后起诉的故事。电影最后,莎拉胜诉。这部电影告诉我们“no means no”,受害者不需要完美。

多年后,我才知道这部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媒体直播庭审,让整件事失控。施害者是葡萄牙裔,有人认为这起案件是对葡萄牙裔的歧视。当地社区游行示威支持施害者。庭审过程中,法官不小心念出受害者名字。受害者不得不搬离当地。当年美国的性侵报率下降,许多女性宁愿放弃对公正的追求,也不愿经历这些。

公开审理让黑箱里的事件被看到,但也让受害者不得不接受舆论审判。有一则推文说:“安珀是一个不愿意表现成受害者的女性,她从未在公开的场合表现脆弱。”社会还无法回答公开审理好不好,也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一个不符合公众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Metoo运动一直是非常曲折,失败的案子一直在发生,偶尔才出现几个胜利的案子。韦恩斯坦只是巧合。但是,对于每一位做出尝试的女性,我们始终表达支持,这是很重要的。

《暴劫梨花》


问题4:

反女权力量的反扑对女权运动有哪些影响?

🌟 星星:坚持表达支持,确保自己不会后悔太迟介入

很难讲这是反扑,因为他们一直拥有这样的力量。不仅是个别案件,在性别议题上,反女权的力量也扭转了受害者和施害者的关系。当女性要求同薪同酬、反对离婚冷静期,我们得到的回应从来不是就事论事,而是被污名成境外势力。攻击性别暴力受害者的方式,不断地出现在所有的女权议题里。

对女权主义者的污名,并不只是为了推翻我们这一次的言论,更重要的是将恐惧根植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沉默。安珀离我们那么远,我们的声音可能无法被她听见。坚持表达支持的原因是,确保在回忆这件事情时,我们不会后悔自己介入地太迟

🍲 Gigi:右翼的舆论牌总是打得特别好

在美国,对Metoo的反扑并不是从这起案件开始的。右翼的舆论牌总是打得特别好。但是,自由到进步主义之间有很多小圈子,很多分歧。女权主义的议题被细分。这也是自由主义无法像保守主义那样团结的原因之一。对于这起案件,很多人不是说女权主义者怎么看,而是问反家暴的组织者和行动者怎么办。在审判结果出来后,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行动者开始回应。


问题5:

舆论时代,如何讨论性别事件?

❇️ 王芳:尽可能地发声

我想起卡夫卡松饼君,她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乐观抗癌经历,受到关注后遭到网暴。我还想起杭州取快递却被造谣出轨的女性。在日常生活里,针对女性的歧视、污蔑从未停止。在不同的案件中,我们能看到遭遇性别暴力的女性的处境。

社交媒体上存在批判性的思考,但很容易遭到攻击。民粹主义者越来越嚣张,男权分子跟民粹主义者,可能本身就有交叉。女权主义被围剿、被污名。作为被舆论审查的一方,尽管越来越难,但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发声。


🌟 星星:只要付出劳动,现状就会改变

在舆论审查之下,我们进行了严格的自我阉割。有很多性别事件,我们可能根本无法发声。安珀和德普的案件离我们那么远,微博博主为什么会愿意付出这么多劳动支持她呢?我觉得信念很重要。哪怕影响到一个人,这件事本身就有意义。

另一方面,公共讨论是一个恒定的空间,沉默在其中制造了巨大的回音壁,让其她人说话没有回音。你要相信只要你付出了劳动,现状就一定会改变。改变渐渐会汇聚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个体的影响会比那些男权言论更长远。

🍲 Gigi:坚守住自己的空间

整个社会在下沉,很多人制造假信息,用女权、政治正确诋毁当事人的发声。他们孜孜不倦地建立连接。我们就更不应该放弃。在最近,我有一位很久没联系的小学同学,开始在朋友圈给我点赞。我觉得大家要坚守自己的空间。很多人可能一直在默默地在关注着你,在某个时刻,我们就成为了同路人。


 最后的话

❇️ 王芳:不让世界被情绪化的信息充斥

在Metoo的背景下,女性面临的困难仍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Metoo也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在美国,被指控性骚扰的男性失去工作后,补充岗位的大部分是女性。在中国,涉嫌性骚扰的高校教师被开除,男性需要更注意自己的言行。

女权主义者总是想讲道理。我们不希望世界被情绪化的信息充斥,这和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并不相符。因为受害者、我们都很容易被反噬。


🌟 星星:体谅受害者的处境

在这起案件中,除了性别外,我们还要看到权力在其中的作用。有一个细节,当安珀要离婚时,德普打电话将安珀的律师给解雇了。这是怎样的权力关系呢?

安珀受到的羞辱,远超过韦恩斯坦、波兰斯基等施害者受到的羞辱的总和。这是合理的吗?为什么猎巫的对象总是女性?即使你认为安珀不是完美受害者,最起码也要看到社会是如何羞辱一位公开讲述自己经历的女性。

我们一直在试图理解家暴受害者,但现实情况的复杂远超我们想象。我们要理解受害者可能会犹豫、可能会反复,以及一段有害的关系会对女性产生何种影响。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开庭,能流畅应对律师的针对,知道如何应对舆论。表态相信或不相信是简单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真的体谅受害者的处境。

🍲 Gigi:提出我们的议程

当讨论聚焦于安珀个人身上时,其实还是顺着对方的思路在反击。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议程,更多地关注案件本身,关注社会如何才能为受害者搭建支持网络。了解事件的复杂程度,引发更多的公共思考,让女权有多元的面向,这是我们作为女权主义者的任务。


点击收听播客

《基于安珀德普案,谈女权者的反思》

《基于唐山案,女权谈性别暴力》

《对<瞬息全宇宙>,女权者的溢美之词没那么多》

《西安地铁事件聊到女性安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