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nger
xunger

社会学狗,读书健身与做饭,迷惘无助而勇敢 是非黑白颠倒的时代,偏爱才是真正的爱,死忠才是真正的忠,愚孝才是真正的孝——周濂

影响我一生的一本书——我的凉山兄弟

很难断言,在我这个年纪,哪本书就会影响我的一生,但是至少《我的凉山兄弟》影响了本科一年级之后我对于社会学,社会科学乃至更多东西的认知,社会学何为,社会学人何为。

 《我的凉山兄弟》

凉山兄弟是人类学者刘绍华博士的一本关于凉山毒品、艾滋以及其背后的全球化的故事的。

毒品和艾滋是凉山的“问题”,也是一种现象,而处于边缘的凉山彝族在全球化中的故事则是作者的问题意识与问题的原因。 

毒品,尤其是海洛因是一种昂贵的瘾品,而艾滋则是一种曾经时髦的现代性的疾病,仅仅在凉山艾滋爆发不到二十年前,艾滋还是属于八十年代最为时髦的哲学家福柯的隐秘死因,而为什么偏远、落后乃至于贫穷的凉山彝族会先后陷入毒品和艾滋的陷阱中,是作者试图回答的问题。 

作者通过本世纪在凉山先后十年的田野经历,帮助我们勾勒了一副自中共建政以来在凉山地区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图景,曾经野蛮而独立的凉山彝族被迫卷入国家体系中,再也没能挣脱出去。 

新中国在凉山地区建立政权,改变了此前独立王国的历史,曾几何时,凉山彝族虽然地处偏远,处于所谓的奴隶社会中,但是其有着不同于汉族社会的传统、文化特征 ,代表性的包括家庭组织层面的家支,信仰层面的毕磨,社会组织层面的土司以及早已种下的毒品的种子,作为土司黑糖的大烟。其背后是一个传统而完备的小社会以及一个已经因为地处西南交通要道而已经被卷入全球化中。 

新中国建立后,独立的凉山成为国家的一部分,无可避免的汉化开始了,传统的社会阶层部分的被肉体消灭,传统的文化被压制,比如毕磨的仪式成为了迷信,只能转入地下,当然如同汉族其他地区一样,在一个新的中国中,传统没有立足之地,而来自国家力量的强力压制,并不能泯灭传统的力量,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力量逐步退出基层社会,被压制的传统逐渐恢复,当然也还有压制的历史留下来的痕迹,即使是热衷于毕磨的人也称之为迷信。 

当然,改革开放还有另一个结果,市场的进入,一种相较于国家力量更加柔和但也更加稳健的改变,自愿的投入其中,至死不渝。年轻人们离开村庄,文化的隔阂,对于社会规范理解的差异,使得这些不被驯服的个体走向了在成都等抱团大城市犯罪的道路,身处西南交通要道的他们捡起了先辈中象征身份的爱好——土司的黑糖,只是这一次已经不再仅仅是大烟,而是海洛因。伴随海洛因的则是艾滋病的流行。 

在这里,作者引入了人类学中经典的成人礼的概念,笔者对于此的理解是,成人礼既是个体层面的,年轻男性需要外出冒险,从而证明自己已经成为男性,这种冒险包括到大城市中去,包括和祖辈类似的犯罪,也包括毒品和艾滋。同样包括族群层面,一个族群从前现代的非理性,走向现代的理性与成年。 

在毒品和艾滋的潮流中,我们见证了传统的真正的衰落,即使有《虎日》那样的作品吹捧传统的力量对于戒毒的贡献,但是无论是家支还是仪式,都只是暂时部分的压制,而终究江河日下。最终,使得凉山逐步走出这些问题的是,一代人的凋零和更多人的改变,凉山彝族成年了,祛除了原本的野蛮,变得成年,在汉化与更广大的全球化浪潮中,不再特殊而是普通,无论是在建筑还是行为中,也许只有某些精神气质才能看到曾经的凉山。 

社会学何为

社会学是什么是一个社会学学生不断要回答的问题,即使对外的,需要在逢年过节搪塞自己的亲属,在任何一个时刻回答不知晓答案的看客的问题。也是对内的,我们需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我们在学什么,我们学的有意义么,我们要继续么? 

而阅读凉山兄弟,给了笔者一种体验,这就是社会学。一种独特的关于社会学,人类学的体验是不断地灌输知识所给于不了的,正如同在西蒙斯可汗讨论new money的时候,知识是所有人都能够获取的,而体验则不是,可能读完之后不会背现代化的概念,不会背全球化,但那又怎样,真切的体会到全球化的伟力,社会主义在中国如何发生,一个边缘的族群如何被结构性的力量所形塑。社会学的想象力并不来源于阅读米尔斯如何批评拉扎斯菲尔德以及帕森斯,而是来自于这样的阅读中。一本这样的著作,是我们的引路人,真切的感受看似理论,真切的感受到田野中的生命力,一个个案所包含的力量是数据所无法比拟的,这是讲故事的魅力,以及更重要的是为无声者发声。 

无论是新中国的革命叙事,还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叙事,都是单调而和谐的,听不到这样的异样之声,但是我们现在知道了,中国广土众民,利益多元,有太多的人声音被消逝,而他们存在就值得拥有更多的声音,这是学做工的意义,这是印度底层学派的意义也是梁山兄弟的意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