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nce
Terence

Let's geek and art.

能力圈:可以不焦躁且专注于自我世界的基础

项飙在《把自己作为方法》里谈到了「边缘与中心」这个话题,给出了一段叙述:“边缘的人要进入中心的欲望特别强,这当然会让人发挥很大的能动性,但造成各种扭曲。而且一旦进入中心之后,很多人就变质腐败,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是谁想清楚,存在就是为了进入中心,把生他养他的土地、和周边人的关系都放弃了,变成没有原则的人。”

这样一段话,当然有多种解读。比较愤恨的一种解读当然是:这不就是另一个版本的何不食肉糜吗?你自己是光鲜亮丽的开挂人生,现在倒是劝说其他人不要去往中心,这不太过卑劣了吗?!如果你自身的生长环境本就恶劣不堪,生存本身都成了严重的问题,那么上述这段话在你的处境和诉求面前,确实有些粗鄙卑劣。拼命奋斗、去往中心,是你唯一的出路,否则连活路都没有。

而如果抛开这样的极端情况,项飙的这段话是可以促进我们做更为仔细的思考和自我审视,重新来检验什么是奋斗、什么是奋斗的理性、什么是初心、什么是过程。

当前时代的焦虑,源自于对「竞赛」的无限参与:如同庞氏骗局一般,拼命获取下一场的参赛资格,就是为了在下一场比赛中有机会获得下下一次比赛的参赛资格。至于比赛本身是为了解决你自己什么样的人生诉求,大家是不关心的,也是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叩问的。

这种为了参与比赛而参与比赛的循环,不仅是在自己这一代产生影响,更是会将其传染到下一代。下一代的比拼,早就从家长对小孩的幼儿教育开始。而这种比拼的源头,自然源自于:害怕孩子掉队。

那,不掉队的孩子能获得什么奖励呢?就是能够参加下一次比赛的资格。什么资格?能够进到好大学的资格,之后或许可以获得找到好工作的资格,进而能够让下下一代有更好的教育资源的资格。以此开始无限循环。每一场比赛的积极参与,都是为了能够再一次参加比赛。

不是说比赛本身是有问题的。毕竟,有些东西不通过比赛、不通过竞争就无法获得。问题是,在这里,机制本身成为了目的,将「个人」全部泯灭。不再有追求的「目标」,不再有每个独立个体限制条件的考量,有的只是抽象的「比赛机制」。

按理说,每个个体都有独特的原生家庭,有私人的成长经历,有天生的喜好脾性,有自然的性格禀赋。在这些复杂条件的综合下,才会形成你个人独特的追求、high点与生活诉求。每一个人为了「私人的生活诉求」而踏上艰辛的人生之旅,一路上披荆斩棘、参与各种比赛,最终实现自己的私人诉求/理想。

可在上述的无限循环的比赛机制中,这样的「私人」诉求似乎消失了。所有个人的特征与限制条件,全部被统一地削足适履,大家只有一种诉求,就是赶紧参加下一场比赛。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会有不少人跳出来讲,生活成本高、就业压力大、世界变化与发展太快,如果不拼命地参加下一场比赛,谁知道会怎么样呢?这种对于未知的恐惧,对于变化的高度抗拒,驱使着大家被这样焦虑的比赛制度所裹挟。像流水线上的机器,在每一个确定的「当下」,永远只有一种选择,就是赶紧完成比赛中的任务。

可如果我们倒退一步,回到人类千万年的历史尺度上再来细致考察这个问题,其结论和思考过程就会变得有些微妙了。从经济生产力来看,当前的时代几乎是人类史上最为富裕的时代。之前的时代,几乎无法逃脱「饥荒」这个魔咒,每一个王朝都会为这个巨大的生存问题而头痛不已。而当前的时代,人类第一次在「数量」的意义上,彻底解决了食物与人口消耗的矛盾。但结果却是,我们反而更焦虑了。

这不禁就需要我们再一次地审视自己刚才给出的理由,我们真的是为了害怕无法生存而拼命地参加比赛吗?

或许另一种可尝试的回答是:或许生存问题是不用考虑了,但是,大家总想追求更好品质的生活吧?穷乡僻壤也是生存,繁华都市也是生存,但生活品质能一样吗?为了不断地延续更好的生活品质,那当然是要不断地参加比赛了啊。

如果是这样的回答,那其逻辑就更加值得推敲了。

首先,什么是「好」的生活品质?我想,对于每一个私人的个体来讲,这个「好」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花花草草,有的人喜欢猫猫狗狗,有的人喜欢艺术殿堂的婀娜多姿,有的人喜欢逻辑世界的曲径通幽与智慧彰显的酣畅淋漓。要弄清楚这个「好」,首先就得弄清楚我是谁,我的性格是什么,我的偏好是什么,自己的high点在哪里,什么事情能够让自己即使不断地经历挫败还依旧想去尝试?

我想,大部分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模糊的,似乎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情,也似乎体会不到有什么事情能够为自己带来长久的乐趣。又或者是,会误以为「食」「色」即是自己的追求。可若真是如此,那和猪圈里被饲养彪肥、不断生产小猪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又或是,若这些真的是你严肃的追求,又为什么不投入到日本的男优女优行列?可以正大光明地不断满足「食」「色」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可见,这并不是大部分人的志趣追求,甚至我们的教育都没有好好地教导我们如何去分辨这种追求。你心之所向的追求,是那种其他人会因为它的麻烦而避开,而你却会因为它的挑战而不断激发兴趣和斗志,不为附带的报酬,仅仅是因为这个事业本身的乐趣而不断挑战的东西。用比喻来讲,如果某个领域的挑战与困难,并不会让你产生嫌弃与厌恶,反而会被你当做一个游戏的有趣点,那么这个领域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为是自己的志趣所在。

对我自己来讲,不管一开始的诱因是什么,数学和写代码就是我的high点。曾经有无数的人以心疼的语气询问我,一天到晚坐在桌子面前看文档、用电脑写东西,不会感觉像是在坐牢一样吗?不会觉得憋闷和枯燥吗?可我的感受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当我在思考如何构建代码或者破解一道数学题目时,大脑早已飞到了另一个比物理世界广阔得多的心智的世界里去了。在那里我可以自由地翱翔,心驰神往地在严密而繁复的逻辑游戏中纵横穿梭,怎么会感觉枯燥无聊?!如果用更浅显的比喻来看,这个问题基本上等价于一个古代的人询问成天抱着手机的现代人:你们一天到晚抱着一个板子对视几个小时,不觉得枯燥和无聊吗?当然不,因为那里自有一番天地。

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可以继续追问定义「好」的生活品质的「生活诉求」与「自我high点」的私密性和多样性。在当前的为了参赛而参赛的疯狂机制下,似乎一瞬间,大家都只有一种诉求、一种喜好,就是不断累积金钱的喜好。我不大相信,一下子那么多的人都爱上了「商业」这个领域。毕竟,纵观中国历史5000年,没有哪个时代有那么多人如此执着地热爱着「商业」。也就更谈不上儿时的耳濡目染或者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使得大家都热衷于商业。中国的历史是,商业从来都是一个上不得台面的行业。

更进一步,由金钱的积累而倒推的「商业诉求」,真的是大众自己的追求吗?这些劝说着自己热爱商业活动的个体,是否有着独特而强烈的商业志趣呢?又是否会将商业上的挫败、纷繁复杂的市场关系,当做是有趣的、富有挑战的游戏呢?又是否会有强烈的想要弄懂某个商业现象和利益的发展逻辑的好奇心呢?

我想,大部分的答案可能都是否定的。大家只不过是被一层又一层的逻辑迷雾所缠绕,被似乎不用被细致拆解、分析、审视的「进步」口号所裹挟,被一个又一个的为了比赛而比赛的无限循环机制抽掉了「自我」,为疯狂的、由他人定义的、抹去了自我诉求的、难以被意识到的「主义」而焦虑。进而无法意识到,如果弄清楚了自己的诉求与志趣,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诉求后,「中心」并非是一个不得不的选项。因为「中心」意味着满足单调而独裁的要求,而不是为每个个体的私人诉求提供平台与解决方案。相反,那些不那么热闹的「边缘」,更可能为私人的诉求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

再进一步:之所以对「中心」的要求如此执着,而对个人「私人」的诉求如此忽略的另一个潜意识模型是:似乎人生的成功,必须通过满足主流/中心的要求才能实现。主流与中心的要求,就像是曾经的那张高考试卷,你不能偏科、不能有喜好,你必须要完美地将试卷上各种类型的题目一一解答出来,如此才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但人生并非是一张需要答满各类题目的高考试卷,人生是一场可以由你选择考题并狠狠下注的理性投资。解释这个论述的最好理论,当然就是来自投资领域的「能力圈」模型:你不必事事正确,也不可能事事正确,你只需要弄懂几个你真正感兴趣且有能力弄清楚的领域,然后在这个圈子里静待好的时机狠狠下注。

很多人没有细致地思考过什么叫做「弄清楚」。弄清楚的意思,就是你能知道这个事情的适用边界、知晓它各个时间点与不同地理位置会出现的不同现象、能够用严格而清晰的数据证明当90%的人会对这个领域做出误判时,你会是那正确的10%。例如,你对你伴侣收到何种礼物的理解,你对同自己搭档的同事做事方式和做事绩效的理解,你对公司有了收益会分配多少比例到新业务的投入的理解。

听起来似乎稀松平常,怎么都是日常的琐事?是的,所谓清楚的「了解」,就是它基本上成了你日常的一部分,像你的日常细节那样了若指掌。(也正因为如此,对一般的人性和公司都很难做出判断的问题,如果换成了你的伴侣和所在公司,你就能做出超越世界上其他90%的人的正确判断)而要能够做到对一个领域犹如「日常」一般熟悉,自然是没有几个这样的领域。毕竟,你能吸收多少个领域和问题,成为你的日常呢?

在这样的思考体系下,你真正需要做到的,就是判断清楚自己更容易、更愿意把哪些部分吸纳为自己的「日常」。严肃而专注地做好这些被吸纳为日常的领域,真正弄清楚它们的方方面面,在熟悉与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判断出什么是好的时机,然后在上面狠狠地下注。如此就可以成功吗?我想,巴菲特与芒格的组合,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并且,他们给出了坚实的证明:如果把他们俩五六十年投资生涯中最好的15个idea拿掉,那他们瞬间就会变得平庸至极。换句话讲,他们近乎超神的投资成就,并不是由多场比赛造就的,(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去追求参加下一场比赛、参加下下一场比赛),而是狠狠地参与那么几场他们有十足把握的比赛。

如果同样用高考试卷来比喻的话,那就是:他们拒绝答完所有题目才能获得满分的游戏规则,他们把整张考卷的分数都压在了第一道数学选择题,如果做对了就是满分。这就是人生和投资最精妙的地方,你可以自己去分配哪些分数(财产/资源)在试卷的哪些考题上,甚至将所有的分数都分配到一道题目上,而不必被迫答完所有考题。

而如果能想清楚关于「能力圈」的这个分数/资源的分配问题,我想,平静与安宁那就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你不必再去焦虑如何掌握哪些不擅长、讨厌的部分,只需要在符合自己脾性、符合自己真正high点的圈子里耐心积累、锻造出你热爱的这个小圈子真正独到而正确的洞察力,在这个辨识力的指导下,狠狠押注到正确的时机,也就自然成事。

而这个游戏的出发点,就是开头大篇幅所论述的「自知」:我是谁、我的经历是什么、我的志趣是什么、我的诉求是什么,而不是被无限循环的参赛体制所裹挟。



近期回顾

备忘录:计算机的世界 - 直观/体系

回顾我2020 的精神之旅

如何占有你的美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26


  

更多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可加入知识星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