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nce
Terence

Let's geek and art.

硬盘书单 | 03

硬盘书单02 | The Formula

硬盘书单 | 1177 BC

不知不觉《硬盘书单》这个系列已经荒废几个月了,实在是羞愧难当。恰好3月终结了好几本书,而他们大多是碎片化的文章集子,似乎单拿出来写有点分散。那不如就直接在“硬盘书单”这个系列下把他们放一起得了。


《非对称风险》

承袭了Taleb的一贯风格,这本书也是他各种思考和零星文章的集合。他把这本书称之为他的“不确定性”系列丛书:《随机漫步的傻瓜》《黑天鹅》《反脆弱》。从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讲,最系统性的可能就是《反脆弱》了。其它几本都比较碎片化,像是尼采写的格言集子。

当然,之所以写得如此碎片化,我认为是跟这个主题“不确定性”息息相关的。“不确定性”基本上就意味着无规律性。而要在混沌中找出一些宏观的、通用性的规律,其实不大容易。如果你的规律过分精细,那任意一个随机因子都足以成为打破你规律的反例。但这同样不意味着“不确定性”就是不可研究的、是不可捉摸的。一个显然的例子当然就是数学中概率论这门学科对不确定性的探讨,使用最朴素的研究方法,通过限制不确定性的范围来找到不同类别的不确定性,如何在各种类别划分之间找到可操作性的规律。

Taleb的探讨使用了同样的方法论。特别是,他在书中所探讨的不确定性,和商业、trading、politics、文化相关。这每一个主题都充满了模糊性。你只能通过模糊的论述来尽力描绘出你置身其中的感受,然后在这个共识感受的基础上,为你阐明一些他发现的细小区别。

例如,概率论中的独立性事件,通常的举例方式是抛硬币。如果一枚均匀的硬币,让1亿人抛1次,和让一个人抛1亿次,其实是没差别的,他们都能导向迷人数值的二分之一。但如果你是在trading,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让1亿人分别做一次trading和让一个人做1亿次trading,会导出完全不同的结果。因为一个人做1亿次的交易中,只要有一次是爆仓的,那他就彻底出局了。从数学上讲,他本来可以通过后续的胜利来填补他爆仓时的损失,大不了分值记为负值。但现实却是,一旦触碰到0,你就没有以后。Taleb把它们称之为空间上的平均和时间上的平均的不同。本质来讲,即是在纯粹的独立事件中,加入爆仓这个限制条件,让原本独立的事件不再独立。

这即是从宏观上去分析不确定性的方法。虽然你依旧无法去控制你每一次的输赢,但是从总体策略上讲,你会更变得更睿智一些。你会真正明白,在投资市场上,survive永远是第一位的。这就意味着,你永远不会全仓一个产品,因为一旦全部投入就意味着永远的出局。即便是从概率上讲,你未来还有机会翻盘。但出局就意味着,让那些理论上的概率值彻底失效。



《韭菜的自我修养》

承接Taleb的非对称风险,可以快速读一下李笑来的《韭菜的自我修养》。币圈一直流传着一句格言:李笑来的书要读,但币不能买。诚如是。不得不说,李笑来写得一手好书,在他的书中能够给你最大的脑洞和思维的碰撞。即便是《财富自由之路》这样取名如此庸俗不堪的书,也能在其中写出一连串的真知灼见,实在是佩服。

这本《韭菜的自我修养》真的是小册子,基本上不到半小时就能读完。但其中关于trading的观察,关于随机性的规律探讨,都富有启发。比如承接上面举的1亿人投资1次,和1个人投资1亿次的例子,李笑来就有自己的方式来论述同样的规律。你会发现,本质来讲,这个规律和上面的论述完全一样。但因为论述形式不同、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你的启发就完全不同了:

他问到,如果两个人按照抛一枚均匀硬币的方式,来对赌。谁会是最后的赢家?

初看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几乎会不假思索就答道,没有赢家,会反复来回波动。但事实不是的,赢家一定是那个初始资本多的人。例如,A有1万元,B有100万,每次硬币输赢是1万元。那么,几乎用不了几局,A就只好彻底出局离场。

你的资本就是你的实力。实力未到、资本未到时,有些游戏你是没法玩儿。书中谈到VC风投。如果你没有至少千万规模的资金池,你根本无法通过投资多家公司来平衡创业失败的损失。一家公司投资20万,你一共才50万,你几乎就是在裸奔。你可能需要通过投资100家公司,才能互相弥补。

所谓花开有时谢有时,认清一件事、一场局的规律,只不过是一个开始,一个开启脑海中radar的开始。它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立刻行动。行动是有先决条件的,就是时机是否正确、准备是否充分。如果资本不到位,就是准备有欠缺。如果是急匆匆入场,那么时机上你就占据被动。而正确的策略,往往需要你忍受煎熬、忍受等待。

在这个问题上,这本小册子又提到了业余生活和低频交易的关系:没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没办法自娱自乐,你便会不由自主地去关心交易、高频交易。本质来讲,就是不顾“时机/准备”匆忙行事。你或许需要通过其他方面的忙碌,让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空闲下来等待。通过做其他有些兴致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进而降低忍受煎熬的痛苦。


《汴京之围》

开始阅读《汴京之围》,当然是因为郭建龙前面的帝国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名字虽然是俗气了些,但书确实写得好,有很多新奇和深刻的观点。这本《汴京之围》较之郭建龙之前的作品,似乎要无趣一些。一开始只是有点模糊的无趣感,没有细想,以为是自己读书时的状态不大好,没有提起精神。后来才发现,其实不是这样。

细想开来才发现,他之前的《帝国密码三部曲》其实每一本都有需要探讨的主题,每一本都在不断细化一个大问题,不断地深入探索拆分出来的小问题。而这本《汴京之围》似乎成了一本单纯的叙事性的书。虽然还是偶尔有一些历史成败的总结,但已经没了之前那种由宏观问题切分到微观问题的环环相扣。用个比喻来讲,之前的书读着像是侦探小说,而这本书,则是单纯的故事书。但引人入胜的叙事,从来不是郭的强项。他更擅长像论文论述一般的结构搭建和问题拆分。

虽是这样,但也不是说这本书毫无可取之处。让我印象最深,恐怕是对所谓的“昏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阅读《汴京之围》最大的感受便是,皇帝们拿着手上的好牌,即便手握强力的兵权,却在不断地求和。这当然是有违逻辑的地方,但恰好也是此书值得一读的地方。如果我要向人推荐此书,那必定让它以这个疑点为线索细细读下去。

北宋算得上是官僚结构最反复的朝代。而赘述它的历史也颇为有趣。之所以建立如此反复的制度,可追溯到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弥补前朝节度使制度对权力的过分分散、吸取安史之乱的教训,就设置各种繁复的机构互相制衡。但代价是,整个国家机器的效率急剧下降,还不得不增加维护国家机器的开销,毕竟比其它朝代多出了几倍的公务员需要安置。

正是因为这些基建设施的历史根源,以至于皇帝竟然会更相信求和的敌人,而不是信赖自己的臣子。臣子的下场很简单,基本上都是打完胜仗后就剪除党羽,害怕他们做大。如此激励政策之下,自然也留不下什么好的人才。以至于这个仗是越打越怕。

当然了,也不能全把责任推到历史原因身上,末代皇帝们的昏庸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心思搞艺术的宋徽宗,为了艺术宠溺各种能够搞到艺术资金的奸臣。这要放到现在,或许能够通过经纪人的运作而流芳百世。但可惜,由于身在“皇帝”这个岗位,没把自己的本分工作做好、且这个岗位的影响力还忒大,那就只能被百姓病垢。

而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又是因为老爸在国难时刻逃跑,被逼着上位。年龄不大,城府不足,政治视野也极为欠缺,撑了不到两年,也被自己的各种风骚操作搞得一败涂地。

在这些各种昏招迭出的穿梭中,你会慢慢对“昏庸”建立起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果你跟随了一位昏庸之人,切莫去幻想、妄想他会在某次巨大失败之后幡然悔悟、自省自救。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位昏庸的leader,定然是继续做出更加愚蠢的事情来突破你的底线、击穿你平庸的想象。

遇到这样的昏庸leader,其最佳策略一定是快速止损,而不是期望有一天他会大彻大悟,对你感激涕零。不,不会的。就算是彻悟,你或许也是会被当做那个知道他曾经不堪过去的、需要被除掉的人。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

曹政老师的公众号文章集子,能够帮你快速地理清互联网中的商业游戏是怎么玩儿的。澄清正义,将很多模糊的概念和思考掰开了、揉碎了,为你一一剖析开来。即便是你不做互联网的生意,阅读本书也能够帮你开拓视野,弄明白一些看似风骚的互联网操作的背后,到底是如何依赖牢实的商业逻辑。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创业如何做市场调研》。这篇文章细致地展现了如何利用常见的论坛、百度贴吧、搜索引擎等工具,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和观察那些平淡无奇的信息。很多时候,我们是以消费者的姿态在享受互联网的服务。但每一个消费互联网服务的人,同时也是互联网产品的一部分,你自己的行为操作就是产品本身。很多的机遇与洞见,并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而是需要一个恰当的观察角度。

这篇文章的价值,除了带给你具体的实操方法,更重要的是打开思考问题的思路。你去使用一款产品时,并不一定要以消费者的心态去思考。例如,你可能是想要解决产品的某个技术问题,想要吐槽它的特性,那么,你其实可以顺势去考察一下这个问题的关注量有多少,这款产品的相关问题还有哪些。做一个表格,将这些提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然后使用同样类似的关键字,去组合搜索其它竞对产品,看看用户对它们的反馈又是什么。将这些数据分门别类地整理好,自然就能得出一些看不见的结论。甚至,你可以通过比对,来解决你当前面临的问题。所谓的竞对分析、市场调研,都可以通过同样的思路来实现。

以此为线索,还可以运用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来考察不同的数据。例如,一个App的榜单,或许没什么可看的。但如果你增加对比性的思维,辅之以更为开阔的眼界,就又能发现新的信息。例如,所谓的出海,所谓的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的互联网进程,明显是慢于中国的。你完全可以通过考察这些国家的App类别的分布,来推断他们发展到了互联网历史进程的哪个阶段?为什么知晓?回过头去看看中国互联网是如何从野蛮生长、静态页面、工具类、生活类、娱乐类的飞速成长,就能够理出一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脉络。

这些有趣而深刻的洞见,便散布在曹政老师的这本集子里。当然,这些各类商业上精巧的构想与顿悟,其实还需要你在现实中的基建设施做辅助。也即是,假设你在做着类似Amazon Affiliate的事情,有一个自己的电商平台,那么你的这些顿悟便能实际地运用出来,得到真实世界的反馈,进而调整。但反过来讲,你如果没有这样的基础平台,没有搭建起施展这些观点的基建设施,这些文字看再多也没用。

想分到一个新领域的蛋糕,首先需要考虑的或许还不是如何大规模地盈利,而是如何搭建好相应的基础平台、把流程理顺。能做到小范围的盈利或者持平,已经就是很不错的了。没有基础平台的支撑,很多高级的想法是无法落地的。最糟糕的,便是看了一通他人的理论就自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没有实操,这些经验都是废纸上的胡言乱语。





近期回顾

金融市场中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子

从「发传单」来看流量营销背后的基本逻辑

有价值的事情不一定适合被商业化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更多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可加入知识星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