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nce
Terence

Let's geek and art.

战争中的暗线

郭建龙的这本《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是他的“帝国密码三部曲”系列的最后一本。在我看来,是继《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之后的又一本杰作。郭的叙事风格,是将政治正确的结论,按照严格的利益逻辑链条来为你做清晰的剖析。这样的剖析,不仅需要作者有宏观的视角、严密的逻辑,更是需要作者能够积攒足够多的史料,从而能够做到对材料信手拈来,以丰满自己的理论框架。这些叙事是如此之详实和清晰,以至于我会随时担心他的书会被查禁。(所以,希望开启自己的心智的朋友们,买书要抓紧了。电子版是不稳当的,还是实体纸质版握在手上放心。)

《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一开篇便点名了作者要分析的侧重点:地利。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第一个要素过于靠机遇,而最后一个因素又被统治者过分神话,几乎总是被用作洗脑工具。(当然,可以插播一句书中对“人和”的务实理解:所谓人和,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士气,而是一个有效的组织形式,最能够激发战斗力的制度。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似乎“人和”更加偏向于管理学,也就是任正非所说的,我最大的本事就是一桶浆糊,把几万人粘成一股绳。)对于一个真正讲究技术严格性的军事家来讲,只有地利是能够体现出其战略战术的能力差别。

战争,是一场消耗与破坏的游戏,每一个决策和步骤,不仅会让你损失惨重,更是会直接致命让你满盘皆输。在这样的“国之大事”上,将会体现一个组织的最高智慧,以及背后相应的严密财政体系。自古以来的“以弱胜强”,其实都是在玩钻空子的游戏。能够在历史上一战成名的战神,大都是因为做到了以弱胜强。但这个词,其实是一条对年轻人相当危险的建议。似乎,要体现自己的能力,要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就非得把自己搞得窘迫凋敝,才能体现出自己以弱胜强的霸气。这像极了如今创业只管未来的畅想,而完全不顾公司客观收益的现实。

《孙子兵法》早就在其中阐述了战胜的秘诀“孙子曰: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其实就是:从来都只打以强胜弱的仗(《“不为”的智慧》)。所谓以弱胜强,或者是像我党的游击战策略,无一不是在全局是弱,而在局部是强。“以弱胜强”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不合逻辑。弱之所以为弱,就在于无法战胜于强。而如果这个根本性的逻辑被破坏了,那一定是找到了漏洞,钻了空子。而所谓的兵不厌诈,当然就是不断地钻空子。而钻空子的前提,当然就是占据信息差的上游,能够充分了解地理的信息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以《隆中对》为例,其实质在于:在当时,当群雄醉心于争夺中原时,只有少数人从更大的角度看待问题,发现了四川、荆州、汉中等地区在全国战略中的重要性,而诸葛亮就是其中的代表,从而开创了新的战局:只是得到北方还无法做到吞并中原,南方地理的战略意义被不断地凸显出来。四川、汉中等地作为粮仓储备的战略意义,在刘邦和项羽的争斗时,就已经初见端倪。项羽百胜而后一败,而刘邦凭借着四川、汉中的大粮仓,总能像野草一般死灰复燃,从而百败而后一胜,一统天下。

这其中,就充分展现了不同的人对战略意义完全不同的认知。项羽拨得头筹后,只是封了刘邦一个汉中王,本意是将其贬到乡野不得翻身。而自己却选择了貌似开阔富足,可在战略上永无宁日的大平原作为自己的犒赏。所体现的不仅是项羽因地理位置的无知把自己送到火上烤,更是为自己的敌人奉送了一个天然的、易守难攻的大粮仓,从而奠定了敌人永不覆灭的战略基础。而刘邦,也就是在这样的“捡漏”中,钻到空子,而终成霸业。

这一条重要的地理战略精神,虽然发生在汉代的初期,但大家对其背后的深远意义并不深刻,以至于在《隆中对》被正式提出之前,雄才大略如曹操,也没把四川、汉中放在眼里,以为统一了北方,也就统一了天下,剩下的边边角角不过是时间问题。结果却是被天下三分,成为了跨不过去的鼎足之势。

当然可以吐槽的是,三国的故事虽然人所皆知,但对《隆中对》背后所隐藏的深远战略意义的认识,却没有几个人知晓。这个锅,或许得甩到《三国演义》上。它过分神话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神机妙算,以至于很难有人客观而详实地认识清楚诸葛亮真正的军事成就、战略上的高瞻远瞩,以及晚年北伐数次均以失败告终的根本原因。《三国演义》的讨论,要么落脚于虚无缥缈的臣子忠心,要么落脚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披肝沥胆,但却从未仔细讨论过这一系列尝试背后所蕴含的客观军事规律。从这一点上来讲,《三国演义》确实不能称其为“史书”:无法揭示事务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无法提供独特的视角和启发为人类的未来积累智慧,进而无法实现“使人明智”的终极目的。

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是因为他在《隆中对》里所提出的战略设想,因为荆州的痛失而无法得以实现。四川蜀地是易守难攻的粮仓宝库,但“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还需要借助荆州这边的钳子,同四川一起配合,形成两只钳子的夹攻之势。一半的钳子,根本就无法用上力置人于死地,从而让诸葛亮后期的北伐,只能成为泡影。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地理上的硬性弊端,无法消除。无怪乎诸葛亮在得知荆州已失时会感叹,大势已去。

“钻空子,找漏洞”这件事,其实就是不断地重新定义问题,不断地在新定义的问题之下寻找解决方案。你以为比拼的是军事实力,但或许背后比拼的是经济和财政能力。“邓艾在为司马懿筹划时,写了一篇《济河论》,认为如果要统一全国,必须在财政上做好准备,具有了压倒性的财政优势,才能动用军队,并将对方的军事实力消耗光。”你以为对手是战神,无法在战场上将其置于死地,可其实只需要几句轻飘飘的民谣,便能够让对方人头落地。你以为对方气焰嚣张,不得不通过数量上的堆积同对方硬拼一把。可其实,只需要以逸待劳,放弃对敌人的正面打击,通过消耗战和背后骚扰的方式,逐渐瓦解敌方的战斗意志,从而彻底歼灭对方。

唐朝的李泌,在长安失陷后能够冷静地分析大势,提出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战略:暂时不收复两京,而是借助两京拖垮安禄山,再从北方塞外出奇兵直捣他的老巢,将其击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想象力的战略之一。所谓的耐心,无非就是眼力的问题。你如果看得够远、够透,你自然会有足够的耐心来陪敌人慢慢消耗。

历史很有趣,唐朝前期的战争,以为混乱得不行,似乎王朝都没了,但其实底子还在,大势在手。而后面终于战胜,似乎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却发现身体温热,但巨人已死,体制和局势,都已经随风而逝。哪一种看法是对?哪一种的认知更深?哪一种的想法更透彻?这些都需要回到历史的场景中,一一剖析、思考。而这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集万千史料,抽丝剥茧出那些看不见的暗线,让我们重新思考历史上貌似无关的线索之间所隐藏的深意。





近期回顾

读《俞军产品方法论》

认知学习 | SeminarT

Seminar的启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更多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可加入知识星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