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ence
Terence

Let's geek and art.

精神资源的管理:祛魅励志的鸡汤与正能量

乐观不等同于幼稚的鸡汤,悲观不意味着正确的理性

当人们寻求励志的鸡汤与正能量时,其潜意识的目标在于能够「成事」、能够通过”被鼓励“来实现现实世界的成就:一番卓越的事业、一款划时代的产品、一项他人不可能企及的任务/使命。

于是,要讨论「励志」就必须讨论它潜在的目标所指「成事」,而要讨论「成事」就必须讨它本身的性质、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发生与发展的各种条件制约(另:这里所说的「成事」,只可以通过理性的努力、付出、训练而习得的可见、可测量的事件,而不是完全依靠随机波动的纯赌博事件)。

「成事」本身受制于现实的约束条件,如事物所在领域的特定发展规律,个人学习的认知规律,个体对理性的充分掌握而引导出的反思、总结与推演。技能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可能是这个方向上最典型案例:通过按部就班的踏实累积,通过将新知不断地拆解与抽象、将其勾连到自己的已有认知体系,来循序渐进地掌握与巩固知识/技能。

例如,对于 developer 来讲,他必须经过两三年的基本操作的熟悉,才能逐步真正开始对相关理论严肃而落地的学习。然后在一本又一本的经典著作的阅读和代码的撰写中,逐步掌握 programming 的精义。任何妄图跳过基本操作的熟悉的初阶 developer 都会走火入魔,而任何妄图省略理论基础学习的多年码农搬运工,都会因此而被限制在低阶的细节中,无法通过理论高屋建瓴的总结与梳理,进入工程师的高阶领域。

对数学研究者来讲,通用的代数、几何、分析、拓扑都是打底的入门材料。自己所在领域的经典著作、paper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在这些厚实的材料下,还必须保持高频的习题练习,才能在岁月的反复积淀下,逐渐看出盘根错节中的脉络规律,提出对前沿问题的真知灼见。

对于《头文字D》中所刻画的赛车竞技,赛车手必须通过长年累月的反复单调训练,在油门与刹车的不断切换和自我分析总结中,逐渐经历:直线最快、弯道漂移最快、轮胎磨损极小化这几个境界,逐渐领悟赛车技能的真谛。

对于人文研究的社会科学家来讲,语言的基础学科、所在领域的几十几百本的论述著作与论文,都是必须长年累月不断阅读的训练基本功。并且,对于 social scientist 来讲,只阅读而不写作是这个领域的禁忌。有多少的书目阅读,就会有多少的读书笔记、paper 的论著输出。

对产品经理来讲,必须从最基础的用户研究开始做起,通过不断地梳理与总结用户的反馈、不断地考察现有产品的功能和背后所指的用户效用诉求、通过积累与应用各种经济学的模型,来学习、掌握做产品到底做的是什么。

或许,「一万小时的刻意训练」算是对「做事」这个方向上较为正确而模糊的概括。其要点在于:你必须客观地面对「成事」所需要的理性步骤。你不得不按部就班地把所需要的漫长而繁复的步骤走满、走到位。缺一步、省略几个环节,都无法功德圆满,只能重头来过,铺一层砖、撒一层土、夯实,再铺一层砖、往复不断。

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事」本身是一件客观而中立的事情,不被做事人的情感波动或者自身境况的轻重缓急所影响。做成它的标准和步骤就在那里,你做足了、做到了,它就成了;做不满、做不到,任你吹胡子瞪眼、气急败坏、满地打滚,都不起作用。

从「祛魅励志」的视角来看,这是超越了因「励志」带来的心潮澎湃和无所不能的幻觉的第一重境界,跨越到第二重境界:认识到「成事」本身同做事人并无紧密的联系,它只是一个客观的标准,不悲不喜,就在那里。

但,其实在这之上还可以再进一步。虽然「成事」本身不受情绪影响,但对做事人来讲,自己是否能够持续地按照做事标准来行事、能否每天坚持不断地做累积和训练,却同自己的情绪、心境有莫大的关系。毕竟,任何一个人,即便他是杰出的成事者,也不可能不面对低谷、面对受挫的低潮。历史上伟大的学者也好、政治家也好、圣人也罢,都不可能不经过挫败与沮丧,一帆风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于是,这里的问题就变成了:是否有可能让我们更高效地积蓄自己的精神力量,是否能够科学而系统地让我们的 momentum 从低潮恢复,是否有经过严格科学检验的技巧,来尽可能地让我们的 spiritual energy 得到持续的利用,而不会错误地拔苗助长,一次性地将自己在某个领域、事业的积极性消灭殆尽?

让我们再梳理一下上述逻辑:虽然「成事」本身所需要的条件是客观的、不悲不喜、不受情绪影响的,但要”达成“「成事」所要求的步骤却是需要持续地耗费大量的精神力量,如:兴趣、意志力、坚韧性。那么,如何获得、挖掘、持续利用/恢复自己的精神力量,就变成了一件需要解决的事情。而这才是「励志」这个领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精神力量(spiritual energy、momentum)看做是抽象的资源,那么,「成事」所讨论的是如何利用这项抽象资源,而「励志」讨论的是如何获得、维护这项抽象资源。一个关注的是资源的「获得」,另一个关注的是资源的「利用」。

如此,我们就容易理解常见的悲剧了:错把「励志」当「成事」,以为积累了资源,就能把资源利用好、发挥出它应有的影响。又或是专注于「成事」,而完全不顾资源的获取/持续利用,结果是空有一身技能,却无法长期持续投入到一项事业,做成一番成绩。

而如果我们同意「励志」是为了解决”如何获得/持续利用精神资源“而存在,那么我们又可以意识到:市面上的大部分「励志/鸡汤/正能量」,都是不得其法的传销 YY,没有直指问题的根本,专注于 spiritual energy 这些 resource 的管理、开采与可持续性。

而如果要考察 spiritual resource 的开采与维护问题,无法绕开的领域便是:

  • 大脑神经系统的化学反应机制(neurochemistry)
  • 大脑化学物质(如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内啡肽/endorphins)会如何与「行为」本身产生自回馈
  • 生物的进化,为何会迭代出如此的反馈系统,系统机制背后的生存考虑是什么

每一个问题,都会涉及 spiritual resource 的产生、消失、与「行为」的反馈变化。如同要运用计算机的「计算资源」的前提是弄清楚它的运行、设计机制一般,要开采、管理好 spiritual resource,你就必须弄清楚 spiritual energy、momentum 由哪些器官产生、又是由什么机制来触发、整个系统设计背后的机制考量又是什么。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你才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去开采、维护、持续利用 spiritual resource。

从这个角度讲,凡是谈励志而不谈及 neuroscience、不谈及物种进化的,都是没有抓住本质的玄学 YY,或者是故意避开本质的营销洗脑。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spiritual energy 并非是什么玄幻的东西,它们不过是一系列化学物质(如最有名的 dopamine)对大脑产生的刺激。例如各种迷幻剂、禁品药物所产生的极乐体验,其原理都是促使 dopamine 这些化学物质的泛滥分泌,以实现大脑的高度自嗨。

面对任务的繁重与绵长,你之所以依赖于 spiritual energy,也不过是依赖于它所催生的化学物质能够帮助你抵抗压力、抵御负面情绪,以便让你继续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严苛而艰辛的劳动。(很多西方的艺术家甚至是科学家,会时不时地借助药物来寻找灵感、摆脱长期艰辛劳动而毫无成功的巨大压力,也是源自于此。)

而要弄清楚 spiritual energy 的产生、运行机制,则只需借助科学仪器和科学方法论,系统地研究这些 neurochemistry 的产生、运行机制、与「行为」本身的自反馈规律。这样经得起科学「可证伪」检验的「励志」规律/结论,自然也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让我们列举一些 neuroscience 的研究成果,来做一些抛砖引玉的尝试。

例如,人类天生就喜欢「即时反馈」。每一次小目标的达成,甚至仅仅是 todo list 上某一项任务的「划掉动作」,都能促进 dopamine 的分泌。而 dopamine 的分泌又能促使刚才这项活动的继续投入,如此形成自我强化的自反馈。

如果从物种进化的历史考虑,这种贪恋「即时反馈」的特性,源自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迅速」与「人类基因进化的缓慢」之间的矛盾。人类从「猿」进化而来,长期面临的是食物等生存资源的匮乏与大自然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在这样不确定性的游戏规则下,最好的策略就是及时获得反馈,根据反馈做及时调整。凡是在一个地方摸索一小段时间后发现看不到食物、看不到继续逗留的价值,就必须要及时调头止损,开始其它地方的开掘、探索,而不是在原地停滞不前。

这样的特性是几万年物种进化而形成的、被 hard code 到人类基因。人类短暂的进化史还不足以将这个 feature 给替换掉。这项关乎生存的 feature 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只要没有「及时反馈」,就会以极高的概率放弃该项事件。即便最让人放松的「游戏」,如果游戏的设计者无法精准地为玩家设计精良的「及时反馈」机制,那么玩家便会果断地抛弃这款游戏。

仅仅是为了娱乐的游戏,都无法逃离「及时反馈」的铁律,更何况是繁重的学习与为了事业而付出的艰苦工作?!那还不分分钟将自己的 spiritual energy 消耗殆尽?!

所以为了顺应「及时反馈」的 spiritual resource mechanism,你就必须把浩大而繁复的 mission impossible,切割成「及时可见」的小任务。注意,你切割任务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切割而切割、也并非是越小越好。你切割任务的目标,应该是在「每块小任务做出尽可能多的进展」和「每块小任务能够在丧失兴致前被完成,触发 dopamine 的分泌」的一个平衡。本质上,这是利用神经系统产生 spiritual energy 的机制来做资源分配的平衡与优化。

又比如,curiosity(好奇心)本身似乎仅仅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但如果深究起来,它依旧是物种进化中,为人类这个种群提高「生存」概率的重要手段。因为对于地球上的任何物种来讲,「资源有限」是一个永远无法逃避的限制约束。而摆脱「资源有限」的方式无非是两种途径:要么发现、寻找到「新的」资源;要么通过智慧的尝试与组合,创造出「新的」资源。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 curiosity 的特性。或者说,具备高度好奇心的人,就具备了更高的生存率。因为 curiosity 所鼓励和促进的是:对已有资源的怀疑、质疑、思考,对未知新资源的探索、发掘、再创造。

所以 curiosity 本身,会带来 dopamine 等一系列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因为物种的生存率,需要通过这样的 neurochemistry 来鼓励和刺激。

于是,当你本身已经不再为「生存」而发愁时,如果想要长期投入到繁重而艰辛的工作时,你便不能再把物质收入作为自己的奖励对象,或者是 motivation。因为,无论从经济学的边际收益上讲,还是从神经科学的实验观察的角度讲,脱离了生存困境的个体,很难继续通过物质回报来刺激 dopamine 的分泌。此时,那些看似虚妄的意义、使命、梦想,开始成为刺激 dopamine 分泌的主要因素。

又如,为了「人类」这个种群的延续而不是个体的延续,物种进化必然会让每一个个体保留为了「集体」、忽略「自我」的偏好性。个体会因为得到其他个体的认同和称赞,而大量地分泌 dopamine。甚至,neuroscience 还表明,当你做更多的社交活动、为群体做更多的工作与奉献时,大脑会分泌出相应的物质来降低你的抑郁、中风、痴呆、心脏病的概率。也即是,物种进化在人类的基因系统中为 social system 同时写入了奖惩机制:个体会因为为种群作出贡献而获得精神奖励;而那些不为种群做贡献的个体,会因为没有分泌相应的抗疾病的化学物质而被自动淘汰。

结合这两条,我们便能理解一般励志书、鸡汤文所鼓励的「做疯狂的梦」「大公无私」所依赖的理论基石了。做疯狂的梦,是为了鼓励你好奇心的策马奔腾,让无数的个体去为种群本身的新资源的探索和创造做出贡献。至于个体本身是否会成功,这并非物种进化所关心的,它只关心「群体收益」。而大公无私、互帮互助,显然也是为了让「群体」中的个体可以相互抵御风险,让种群得以保留更多的个体,从而实现种群的欣欣向荣。

那么落实到自我「成事」的 spiritual resource 的获取上,你的策略就应该是:除了制定按照事物发展规律而制定的 daily todo list,你还需要为自己设定终生的使命、长期的目标,让它们同你的 daily todo list 形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计划。你艰辛而繁重的日常修为,需要依靠伟大而疯狂的、为了人类种群福利的使命而得到升华和激励;而你的宏大而虚幻的终生愿景,又因为有了基于客观事实的 daily todo list,而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开展和提高。

又如,很多励志书中比较推崇「感恩/gratitude」,表面来看似乎又是一些伦理道德层面的自我感动,那是否又存在一些物种进化和 neuroscience 的反馈原理呢?

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来看,为了生存,我们天生擅于关注 negative information,因为宁可接受某条 negative information 是假的,也不敢遗漏某条 negative information。因为遗漏的代价实在太过高昂,直接会导致自己付出生命。在这样的限制下,物种进化的迭代,必然会将「敏锐吸收 negative information」的特性刻入人类的基因。

但是,吸收 negative information 本身会极大地消耗心力、精力,以至于难以继续维持需要高耗能的繁重工作。而 gratitude 通过回顾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间接提供了相关的 positive information。

「回顾自己已经获得」的东西,首先,这并非是阿Q 精神的自我 YY,而是对已发生的既定事实做回顾,不易陷入自我欺骗的陷阱;再来是「已获得」的东西,能够提醒我们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已经获得的「确定性」。这份确定性,能够缓解我们的压力、挫败感,从而间接形成 positive information,来促使 spiritual energy 的恢复和维持。

如此,通过 gratitude,我们间接地恢复了 spiritual energy,才能继续投入到繁重而高耗能的 mission impossible 中。

串联这些 neuroscience 结论的要点即是:你需要借助 spiritual energy 各个产生环节的机制,来让它们互相之间产生自反馈、产生互帮互助,让你长期单调的反复训练持续下去,而不至于被任务本身的浩繁、挫败、沮丧击垮。

需要再次声明,获得 spiritual energy,并不意味着能够利用好 spiritual energy 来实现现实的高效生产。后者需要的是理性而科学的客观分析与自我剖析。反过来,能够利用好 spiritual energy 也并不意味着你具备获取 spiritual energy 的能力。

像马云这样的 leader,他在团队中的一项重要使命便是:面对 mission impossible,他要能够为团队提供源源不断的 spiritual energy,不断地为团队注入 momentum。

甚至,Elon Musk 直接说:Anyway I don’t want to sound like things are too dark because I think you have to be optimistic about the future. There’s not point in being pessimistic. 「现实」没有乐观/悲观一说,「现实」只是不悲不喜、不好不坏、以不二的形态存在于世。乐观/悲观只针对于做事人,那是他们自己 spiritual energy 的生产、反馈、驱动的方式。

而很多公司的管理高层或者技术达人,他们可能拥有极高的 spiritual energy utility,能够凭借一点点的精神力量就足以点石成金、做出很好的事业与产品。但是,他们可能过分关注 power utility,而没有认真考虑过 spiritual energy acquisition。面对真正艰巨的、跨时代的、开拓性的 mission impossible,任何个人的短期 momentum,都是远远不够用的。你必须要自主开掘,形成良好而系统的 spiritual energy acquisition mechanism,才能让你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上持续不断地投入。

真正的通悟者,对「励志」和「做事」的态度是:既不偏信,也不偏废。一个人没办法仅仅通过积蓄力量而不顾如何使用能力来成事,同时他也没办法仅仅通过高效的做事方式而不顾 momentum 的积蓄和持续利用来做成 mission impossible。

前者的弊病,多见于妄图一步登天、本身没有多少学识的普通人,后者多见于技艺精湛、学识渊博、却被现实的残酷耗尽了精神力量的精英阶层。



近期回顾

产品:存在而又不存在

为什么好的产品经理极其在意信息的分类

「立志」的算计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

  

更多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可加入知识星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