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yu
xqyu

......

会不会说话

“君子拙于言而敏于行”,用来形容我们这两代人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从小在家里就听着父母讲着自己的父母艰苦奋斗的故事,一方面深受激励,一方面也确实以为榜样,把实干的精神烙在自己精神的基因里。然而对于另半句——拙于言,也是深有体会,亲戚们经常会感慨,“咱家人就是不会说”,“咱家人做十分只会说三分”,除了表达自己不太会说的遗憾之外,至少在我的潜意识里,对于能说会道的人,多多少少有一些君子对小人的鄙夷。

还记得在小的时候,自己被评价为“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或者是“挤牙膏”,也从来不以为意,对于自己不太会说话这件事情,没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可能也是有上面的这句话做挡箭牌的缘故。

每次过年,父亲总是让我打电话给亲戚们拜年,我却总是不知道该说什么;母亲过生日的时候,面对面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伯父胃癌病重在县医院里,一起坐在大厅等叫号的时候,看着他眉头紧皱强忍着痛苦,自己明明心里难受的不行想要安慰几句,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大姑的大儿子和自己的丈夫同年去世,我回来看望她的时候,难受的一股气一直卡在喉咙里,同样是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已不知道自己已经经历过多少次想说却说不出的情形……

然而这些年,却偶尔有几次是说出来了的,印象最深的是两次。一次是在第一次换工作的时候,和同事吃散伙饭,喝了不少酒,自己站在桌前说了好多自己都不太记得的话,大概是临别赠言吧,记得的是当时同事对我说“你还挺会说话的”;另一次,在国外出差,项目最困难的时刻,晚上开会给大家打气,喝了两大瓶啤酒,慷慨激昂的用着蹩脚的英语鼓励国外的年轻同事,之后士气大振。

仿佛每次喝了酒,舌头就利索了很多。

是啊,阻碍我说话的,一直都不是“君子拙于言而敏于行”的这个借口,而是强烈的自我防备心。说好听点,是自尊,说难听点,是太把自己当回事而,太“要面子”。结果是越想要说点什么的时候,反而越是说不出来,酒精只是让我放松下来,帮我卸下了这个防备。

除了酒精之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像这样写出来。一方面,写错了可以改,改好了再发,斟词酌句的时候给了人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让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自己的思想工作,放下防备的心态,说服自己“你没那么重要”。然而,即使是写出来,把自己真实想法暴露在即使是最亲的人面前,也是令人恐惧的,担心被了解,担心被打击,担心显得笨,担心说的话被误解。发现虽然自己已经长大,然而实际上,内心深处依然是那个懦弱恐惧的小孩。

也许不止是我一个人吧,在我所在的这个大家族里,看到了很多次明明是殷切的期望孩子成才,成为家庭的榜样,却变成了“无微不至”的指摘;明明是着实的困苦而寻求帮助,却获得不近人情的评价和隔离的对待;明明是单纯的误解,却演变成愤怒的猜忌和中伤;明明是满心的悲痛与遗憾,面对面时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沟通的大门一直无法轻易的打开,于是一切都憋在心里,然后转化为迅速的行动,以“敏于行”来表达:负气离去、不相往来、冷漠相向。面子,自尊,让良好的意图却变为难以化解的矛盾,除非是千辛万苦的聚在一起,撕下自尊的面具大哭一场情绪宣泄之后,积攒的矛盾才有机会冰消雪融。

令我着实庆幸的是,在我的身边,却也不缺乏真正“会说话”的人,跟他们在一起,即使是再天真和错误的想法,也不害怕说出来。自己的面子和自尊,即使没有酒精的帮助,在他们的面前,也变得淡薄的看不见,他们轻易就能的化解内心的防备。我是如此羡慕这样的信任感和亲和力,即使是不善交流的我,也期望从这样的信任感和亲和力中吸取勇气与温暖。

而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不会用传统,用礼仪,用这些个程式化的表达一层层的包裹自己;他们不顾自己面子,撕得破自己的脸皮;他们敢于用属于自己的语言表达真实的内心;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长大的人。


—— 写给已经是大人的孩子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