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ddingpu
Puddingpu

資訊渠道|身分認同|事件觀點|政治立場是四件事

最近看到许多在墙外或者有翻墙习惯的网友和朋友,指出大陆或西方媒体对香港运动的报道有严重偏误的问题,或者是提到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被其他人质疑为墙内/外信息误导的结果。说这些事情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生气的,因为担忧别人被媒体误导了的生气,或者是不满别人说自己是被媒体误导了的生气。

 

谁也不喜欢被抨击为是被意识形态操纵了的人,都会觉得自己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即便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也不影响这种能力发挥作用。这样的想法是非常合理的,而它值得被推己及人地放在与自己政见不同的人身上:即便获取的信息不同、尽管信息的差异会影响观点的差异,但观点的形成多多少少是带有个人的主动性、而非是完完全全被动的。

 

对媒体的简单化和丑化做法的批判,也可以运用到个人的讨论中来。把参与社运的香港人都当成愚蠢的、被西方势力港独思想煽动、渴望被英美殖民的“废青”,和把大陆人都当成执政党洗脑了的、不具备任何独立思考能力、也完全不向往自由民主的可怜人一样,都是傲慢地简单化其它群体的极端例子。

 

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很容易出现“你看的新闻都是什么渠道”“你从小到大受的都是什么教育”这样的让人尴尬或者愤怒的质疑声。确实,墙内外的咨询信息和政治环境确实有很大差异,但我们始终可以直接地去交流信息和探讨观点,而不是仅仅指出对方建立认知的环境有问题来否定对方;而听到这样的质疑,或许也不用着着急急地去为自己的资讯渠道辩护。

 

因为它们可能没那么值得被辩护。西方政客利用对香港社运的舆论抨击中国、西方媒体怀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去报道和诠释事件,是确实存在的,而大陆这一边极力展示运动的不合理性,强调示威者的动机、道德甚至智力问题,不断删除从既有政治体制和管治问题的角度分析运动的文字,也都是不争的事实。

 

但这两个事实却很少能够被同时承认。对于没有在现场、没有长期关注香港社运的大多数人来说,批判大陆的选择性甚至扭曲式的报道时,参照且偏向的已然是墙外的报道;而批判外媒的偏向(例如CNN的一个新闻视频里,展现警方暴力多于示威者暴力)时,先入为主的信息是大陆传播的那些,或者是知道墙内的报道也经过了筛选、但自己更加担心外媒的报道会破坏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与其说“破坏”,不如说是“进一步破坏”吧。但要塑造一个坏形象,不只需要手段,也需要一些事实作为加工的基础,那些事实基础是需要反思和讨论的,只强调讲故事的人的目的不纯手段阴险大概无济于事。这无论放在美国如何报道中国或者中国如何报道美国上都是一样的。

 

说了这一段话,大概会被评价“屁股坐歪”了,一个最近在关于香港的被屏蔽资讯或被删除文章评论区里很流行的说法。这个评语有多流行,大概就反映着“对社会事件的分析评论必须带有政治立场,如果认为运动诉求有一定合理性、提出让运动爆发的本地政治制度因素,那就是立场不正确(不爱国)、分析不客观(为废青辩护)”这种看法有多普遍。这大概就像,说两句中国的好,就被认为是不赞同民主不爱自由一样委屈吧。


信息渠道,身份认同,政治立场,和对事件的观点,是几件不同的事情,如果用其中一者来定义另一者,不论对自己(如“我爱国所以我不能同情示威者”)、还是对别人(“你参加示威就是港独”“你批评防火墙就是不爱国”),很可能就会局限了自己的思考空间,简单化、极端化、对立化了其他人。事情是变得更容易理解了,矛盾却越来越深。

 

最近香港本地的社运资讯,大陆官媒对香港社运的报道、讨论和“活动”,社交媒体的征伐讨论,都让我感觉在情绪上被凌迟。写上一篇关于香港社运舆论的东西时,是想表达自己因为翻墙障碍、补历史和政治课太晚、觉得身份认同阻碍政治参与和讨论的痛苦,那时候还是心怀许多希望的。而今天写这些,大概是出于绝望,不知如何是好、还会有什么好的可能的无力,对复杂总要被简单化的无奈,混沌中的痛苦以及想在这混沌中做一些厘清的冲动,想告诉之前的自己,“你那时候想的可能也有点简单了”。


我会担心在表达观点时,被以为是有什么信息、智识或者道德上的优越感。要是有优越感的话,可能就没有这么多痛苦的情绪和艰难的表达了,我想“被侮辱感”倒可能是构成我表达冲动的感受。而我拥有的幸运是,没有遭受人身攻击,和很多个观点不同的朋友和平地交换过想法,还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不应该因为政见不同而否定一个人或者和珍贵的朋友绝交;在大审查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更加珍惜正直友善之人的存在”这样的重要建议。写到这里又拥有了一丝丝希望,我们会有更好的交流政治观点的环境和心态,或许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