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哥
鋼哥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孤獨六講》| 今天,你孤獨了嗎?

今天,你孤獨了嗎?
「 孤獨沒有甚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 蔣勳《孤獨六講》


《孤獨六講》為蔣勳老師的著作,自我從高中的時候就在「翻」這本書;不過那時候無法理解書中的很多話,何況,我搞不懂為甚麼要孤獨?

一直到了畢業之後,才能理解孤獨相對於群體是一種「圓滿」,也是2020到目前為止翻閱過最多次的書。然而,蔣勳老師並不是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獨處;精確來說,這一本更像是他在自處思考時的獨白,透過紀錄成了這一本。書中的章節分六個:

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思維孤獨、倫理孤獨、暴力孤獨

我主要會著重介紹「語言孤獨」,這也是我最有感的章節。總共會分三個部分:「意見火山」、「精確也模糊」、「廉價的社交」

👉 意見火山:

這個詞是來自另一位我也很喜歡的作家,杜伯里的著作《生活的藝術》,他表示,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很快的用二分法回答很多議題,但是若要接續闡述那就有點困難了。因為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問題背後的脈絡以及結構。

  • 是否該支持囤房稅?
  • 應該調漲基本工資嗎?
  • 是否應該取消早自習時間?
  • 輕軌是否該延伸到地方郊區?

以上的議題相信大家都能給出「簡答」,但這是去除理性思考的感性發言,因為這些議題跟我們息息相關,導致所有人都想湊一咖;可是冷靜下來稍微想一想就能知道問題底下還有很大塊的冰山要鑿。如果真的取消了早自習時間,原本的時間到底該拿來做些甚麼?接送小孩上學的爸媽有辦法調整自己的時間嗎?學生的搭車時間改變會不會需要更動班次?...... 每個人都想說,但卻沒有人在想,也沒有人在聽。

.

👉 精確跟模糊:

同一種語言放在不同情境,對於意義上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在法律的條文上講究的是絕對的精準;然而在詩詞歌賦上卻是模稜兩可,各家可以有各家的解讀。

蔣勳在書中特別拿儒家、道家來比較,相較於儒家,道家以及名家都在探究「語意學」、「語言學」、「邏輯學」例子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莊子與惠施的「濠梁之辯」、名家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可是如果現在有人指著一匹白馬告訴你:「這不是馬」你會覺得很不耐煩,但這就是語言學。從語言的邏輯來看,白馬和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果你會覺得不耐煩,那麼你就是很「儒家」。

  • 等等,甚麼叫做很儒家?

蔣勳有特別解釋,「儒家的文化不鼓勵孤獨,而這個巨大的道統其實也不鼓勵人們在語言上多做精細修辭」。孔子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他認為「仁」是生命裡最善良、最崇高的道德,而一個語言太好、表情太豐富的人,通常是不仁的。孔子的這句話影響了整個民族,變成說話時少有表情、語言也比較木訥。

這不就是小時候爸媽經常跟我們說的嗎!?「不能隨便講話」客人來的時候講太多話,父母會認為有失身分,等客人走了就要處罰。但是,小孩子怎麼會懂甚麼是有身分的話、甚麼是沒有身分的話?漸漸的就變成不說話。

.

👉廉價的社交:

人類是社交動物,我們與生俱來帶有著渴望與他人連結的基因;但是在這個人人注意力稀缺的年代,我們頻繁地在閃爍的螢幕裡創造與他人之間虛擬的連結。說穿了,我們都害怕寂寞,所以不願讓自己孤獨。注意我的用字,我說的是,害怕「寂寞」而不是害怕「孤獨」,孤獨只是一個形式,並沒有好或壞之分,倘若你孤獨失敗了,寂寞感迎面而來,那才是我們真正害怕的。

蔣勳老師如此地倡導孤獨,是因為我們喜歡群體帶給我們的歸屬感,但群體內的回聲也同時在削弱我們的個體性。倘若我們讓感性淹沒了理性,終其我們也只不過是個情感魁儡,任人操弄。唯有在獨處時,我們才能聽見內心的心弦被不起眼的小故事撥動的共鳴,才能理解逆流群眾潮流而上的那個人,他看到了遠方由黃轉橘再變紅的夕陽是多麼美麗。

1854年梭羅的著作《湖濱散記》說:「我們之所以活的『濃厚』,無法為彼此獲取價值,就是因為我們在共度的時光之間沒有足夠的空間。」他說:

「社交,普遍太廉價了。」


我很喜歡湖濱散記當中的這一段話…

「在我們和他人建立交情之前,最好先學習和體驗某樣事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