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55555
V55555

Be Water.

「在台陸生」看台灣(三)

@Vi 的第三題,是一道「送命題」。關於這一部分的回應,不管是在別人的「答卷」還是評論區裡所引發的那些爭論,就像之前寫到的「不管是說A還是B都會有人不開心」。因此,想要寫下一些在最前面的話。

關於我的「觀點」,各位自然可以自行判斷,我們可以交流,可以討論。我相信因為各自背景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和經歷的不同,一定會產生出不一致的看法。這也是為什麼「語境」(context)越來越成為傳播學研究所強調的重點所在。是的,我們可以交流、可以討論,但這絕對不是指您可以在可能看都沒有看完全部內容的基礎上,一上來就扣帽子、下定義、貼標籤。

就像我一直強調我說的是基於我的「視角」一樣,我並不想、也不可能給一切一個答案。可能這種做法很不負責,但我想要的只是呈現出一個我所看到的世界。這很主觀,也很片面,我承認。我所努力的也是盡可能把它的樣貌再現出來,而不是完完全全的複製一個世界。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的確,這是一個撕裂的時代,太多非線性的思考和碎片化的觀點流串在賽博空間中。我們太習慣於抓取那些令我們高潮的關鍵字了。每每出現,我們便不自覺的把過往接收過的那些碎裂的、相似的、經過選擇的片段與之聯結,並具象化到一些極端的個案上。同時,把這些東西拼湊起來以後直接判刑。

頗有一種「在我的BGM裡沒有人能打敗我」的意思。我承認很多時候我也會這樣,就像有觀點認為所謂的格式塔(Gestalt)是「好逸惡勞的結果」一樣。誠如前述,這需要一個過程,或許這一切都是過程。所以在上一篇的留言區裡,我提到Habermas的公共空間(public sphere),我覺得是烏托邦。「在對事物有充足認知的前提下」的准入門檻太高了。倘若開口的唯一目的是為了說服,甚至是為了「贏」。那或許哪天, Matters所苦心經營的大廈也將分崩離析(?)。

好了好了,吸氣~呼氣~


3.假想你生為臺灣人,你會支持與對岸統一嗎?如果是的話,是「反攻大陸」還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你覺得如果生為臺灣人,為什麼會支持/反對統一?

真的,這是一道「送命題」。不僅怎麼回答都會被罵,哪怕就是不回答,也在某種程度上直接說明了答案。

因此,在給出我的答案之前,還是先描繪一些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就我這幾年在台灣所接觸的台灣人而言,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多多少少都會有較明確的立場,但並不會有那麼濃烈的感情摻雜。粗暴點說,就是不會像火藥桶那樣一點就著。當然網路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我只是在說我接觸到的那些(也可能因為是面對面接觸,沒有了匿名的保護大家都很溫柔?)。

在他們看來,「中國大陸」這四個字和「日本」「新加坡」「馬尼拉」甚至「越南」是一樣的。確實,我們享有著類似的體態樣貌、接近的民俗習慣甚至是同樣的語言思維,但我們終究是「我們」,你們也還是「你們」。「中國大陸」也只是台灣邊上的一個地方而已,僅此而已。試想,如果今天突然有人問,「關於緬甸的主權意識問題該如何看待?」起碼我在當下應該會一臉懵逼的想說「關我什麼事」吧?

所以,如果,我是說如果,如果如果如果!如果我是台灣人,我的答案或許也會和他們一樣。

因為,在那個年代跟隨蔣公撤至台灣的那些老兵,他們根本就是大陸人(如果一定要這麼劃分的話),他們的經驗、記憶和牽掛的一切是有關於大陸的。接著,他們的子女,在這樣潛移默化的觀點下,或多或少的攜帶著他們的情感。或者說,更像是一種上一輩無法完成的「殘念」吧。事實是,在台北確實是會遇到不少操著濃厚「大陸腔」的銀髮老人,所謂的「外省二代」。比如我的老師,有重慶人、有漳州人、有上海人,而我在花蓮遇到的巴士司機還掌握著貴州某地的方言。他們雖然未必認同所謂的「統一」或者「回歸」,但他們會三不五時的往返大陸,尋親也好、發展也罷,他們和大陸之間的的確確有著密切聯結。


然而,對於我們這些「七八年級生」(即80、90後)及後生而言,我們所處在的是什麼樣的環境呢?我們的觀念和認知早已不是像祖輩那樣,承載於歷史或記憶中了。我們的一切,依附於媒體。

其實繞來繞去,最終還是回到了我一直强调的媒介环境下。概括來說,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長大,一定會影響我的「意識」之建立。可以連接到Jary的「初級社會化」和「次級社會化」(primary & secondary socialization)概念中,即社會文化傳遞給兒童的過程,又可稱為「濡化」(enculturation)。他們認為,個體的行為從幼嬰時代開始,將逐漸改變(被改造)以符合社會文化要求。初期的家庭教育、成長過程中的傳播媒體等等作用力,都涵蓋在這兩級中。

但如今,就像我在《「在台陸生」看台灣(二)》的最後所寫的那樣,McLuhan「地球村」(Earth Village)概念的實現,某些層面或許已經不再有那麼明確的地域劃分了。譬如,Lash認為傳統意義上的「矽谷」(silicon valley)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矽巷」(silicon alley)。埋藏於古登堡(Gutenberg)星空中的線性因果關係,如今則外露為非線性的、不連續的樣貌。而此般媒介傳播語境,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趨同類化的全球性結構。在這樣的視域下,「歸屬」的問題更多的涉及的是什麼呢?是心理認同,是感情依附,是資源利益,還是文化血脈?

但是沒有如果。我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土地上,我也長在閩南文化深厚的熏陶下。我同時認可這二者的存在,我並不覺得二者是針鋒相對勢不兩立的。這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戰爭,更像黑白水墨交匯那樣,一定會有調和的結局,但你我都不知道還需震蕩多久。更直接的說,在我的私心裡認為,倘若只是單純的局限在「名稱」的更替上,根本不會有太大意義。就像一些計程車司機講的「管他什麼顏色,老百姓能安居樂業才是真的」。好比曾傳言台灣當局要調整時區(和日本同一個,GMT+9)以和中國大陸區隔開來一樣,你上層愛怎麼搞怎麼搞,搞來搞去到最後,老百姓依舊照表操课,開車的時候還要罵你

其實,我想表達的是,我們的那些「感受」是從何而來的、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那樣的認知?即我知道我為什麼會支持A,然後發現原來你是BCDEFG···在我看來「這太神奇了,為什麼你會支持B?為什麼你不認可A呢?讓我來試著觀察你、認識你、了解你、思考你」。哪怕到最後,我還是不能相同,我也會尊重你、接受你。而絕對絕對不是因為你的不同意或不認可,「和我不一樣」我就要嘲笑你、辱罵你、鄙視你,甚至要武統你、要反攻你。

更何況,幾代的領導人站在那麼高的維度上都還沒有辦法決策的事情,一定有我們未能了解和掌控的、更加深層次的內涵吧。我一直相信這一切都是過程,就像我在本文裡一直強調的,將會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僅此而已。


最後,上述文字因為各種原因,斷斷續續了寫幾天才完成。其中必定有一些言辭含糊或邏輯疏漏的地方,還請大家包容指正,謝謝~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